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專題】自我活化 音樂工廠暗戰十年

還記得台灣著名音樂人羅大佑,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在香港告士打道設立廠牌「音樂工廠」,黄耀明、袁鳳瑛、周華健等歌手的音樂,也曾是它孕育出來的產品。雖然這「工廠」早已關門大吉,但卻準確預言了近年本地工廠大廈的發展走向,因為很多音樂人和Band友,都早在政府活化石硤尾工廠大廈前,已把Live House、工作室、Band房,搬進廠廈裏。

香港製造業北移日久,拉開硬朗的工廠閘門,機油味早已消散,鑽床、車床也給扛走,但注入這些迸發青春銳勁的工廠新血,陰陰沉沉的工廠大廈不致十室九空,反而彷彿覓得第二春一樣,重新被賦予生命。

Live House:先達Band房新家

從前私底下夾Band的,被喚作地下樂隊,意即不表露於公眾前,他們多聚集在旺角先達、總統等商業大廈的Band房,現在則多稱為獨立樂隊,不過他們甫「逃離」地下,卻跑上工廠大廈,密密「練兵」,揮鼓棒敲動了工廠的心臟,奏弄熱鬧的音樂,喚醒了整幢大廈。 

Andy曾在旺角先達辦Band房放租,2002年搬進觀塘的工業大廈後,Live House至今已營運了六年。他表示,那時一個月租金逾萬元,跟現在於工廠租千呎單位僅約六、七千元,大相逕庭。

事實上,不少幾隊也先知先覺,紛紛在工廠大廈單位開設Band房,有的更是幾隊合租,既然使用時間可能不同,資源便能更靈活運用。對這班先行兵來說,活化工程早就默默進行,政府現在才執行,似乎有點遲緩。

自設Band房是需要的,因為香港的樂隊表演場地少,數來數去,都是藝穗會、酒廊、蒲窩之類,但若樂隊缺乏名氣,又未必得到允諾演出。「現在有很多人夾Band,他們始終需要場地表演,但表演機會著實不多,於是Live House也扮演了辦小型音樂會的場地。」曾在這裏演出的較著名獨立樂隊,就有Family、Black Wine、Sonic Temple等等。

Live House牆上鋪滿一層層的隔聲綿,經驗老到的Andy,謹慎處理噪音,他向在環保署工作的朋友了解各處的噪音管制系統,以求符合音量標準。「工業大廈內沒有噪音限制,反而在外面的民居,可以投訴這裏發出噪音。」他表示,好像閘紙機等機器發出的聲浪是很大的,掩蓋玩Band時的音量。 

Lab Yellow:轉型為音樂休憩處

本地獨立音樂廠牌89268創辦人康家俊,兩年前把大本營搬到九龍灣一幢樓齡甚高的工廠大廈,並為該單位掛上「Lab Yellow」名牌。他們調節暈黃的光芒,照亮一個個音樂「實驗」,包括Live Show和藝術展覽。這幾天再臨此地,發現他們闢出小角落售賣唱片、音樂雜誌和T-Shirt,活脫脫就是前身The Panic唱片店的迷你版。

「從前The Panic是前居後舖,但奈何要兼顧零賣和辦公,面積太小了,當時我根本就不當自己擁有辦公室,只覺得那裏像貨倉。」阿俊覷準了工廠大廈樓底高,有助舉辦音樂演出和展覽,加上租金相對廉宜,決定為大本營搬家。想起開業不久的音樂公司「電橙」,也在同區的工廠大廈「插旗」,音樂工廠毋須看政府的樣版戲已成形。

不過,工廠大廈的保安問題,經常備受質疑,去年就有滋事者在Lab Yellow門外縱火,當時門牌及地毯都燒掉了,犯人至今仍然逍遙法外。這似乎也衍生出另一個問題:是不是有人受不了他們Live Show時的音樂「轟炸」而報復?「我們演出都在晚上,而且大家日常工作也一樣在吵嚷,難道機器發出的聲浪就不大嗎?我們各有各做,可說是河水不犯井水。所以我只當是惡作劇,不認為這是一種表態或警告。」 

Lab Yellow現時設了無綫上網,也擺放沙發、書架。「人們可以上來Hea、上網。」這個音樂工廠成了音樂或文藝休憩處,人們可以閒坐在沙發上,聽歌、跟朋友閒聊音樂經,相信從前怎樣也想不到吧。

AAsterisk Music:隔絕外界聲音

人稱「教主」的楊我華,數月前於土瓜灣開設母帶後期處理公司AAsterisk Music,大門後是一個放置了沙發、茶几的大廳,恍如家居布置,感覺舒適;單位外的大廈外牆和走廊,也燈火明亮,細問之下,原來早前業主曾斥資翻新裝修。工廠大廈不一定是污穢不堪、凋萎待枯。

楊我華從前的工作室設於佐敦商業大廈,因為合作夥伴都在附近。「那時會顧及交通方便、鄰近唱片公司和Studio,現在都分散各處了。」此外,因這地區交通不便,租金相對廉宜一點。無獨有偶,包括介紹他來設工作室的朋友,這幢大廈已有四個製作聲音的單位,可謂同「聲」同氣。 

進行聲音製作,需要寧靜的工作環境,所以跟Live House和Lab Yellow不同,楊我華反而怕受到鄰居的噪音滋擾。「如果旁邊是物流公司就慘了,推動運貨機器時會很吵。」但這裡隔音設備好嗎?他笑而不語,拉着筆者來到放置聲音處理機器的工作室,關上厚厚的房門後,靜得耳窩不斷鳴鳴作響。除隔音綿外,原來門裏還篏上鋼板,難怪幾乎能隔絕外界,他表示,這些設備均所費不菲。 

楊我華太太、前Habitus Gallery合夥人楊陽,也是這單位的合租人之一,她成立的聲音藝術公司Soundpocket,正密鑼緊鼓籌辦藝術活動,如聲音保育,遲陣子也會在這裏辦講座,讓這個音樂工廠有更豐富的面貌。

好奇一問,如果政府這刻也來參一把腳,把這裏活化成「音樂工廠」,他們會歡迎嗎?「其實政府也做不了些甚麼,除非把這裏裝設成很配合音樂製作的硬件,但這個不一定要由政府實行才成事。我自己就不喜歡一大班人擠進同一幢大廈。」楊陽說時語氣堅定。

後記:自我改造 有機活化

工廠職員下班,他們上班。晚上走到人跡罕至的工廠時,如果看見一班打扮入時、背起結他的年青小夥子,千萬別以為一定是江湖小混混之輩,他們可是為工廠進行活化工程的義工,是讓工廠活起來所不可或缺的流動力和生命力。 

羅馬不是一天便建成,「音樂工廠」自我改造成功,約莫也經歷了十年光景。這種沒經過人工刻意修飾的「有機」繁殖和蘊釀,似乎更像刺激活化的異變基因。

當然,人工也好有機也好,我們都樂意看見活化的出現。但活化歸活化,千萬別多手把本來活着的東西活埋。

(2008年10月15日,星島日報,副刊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