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的舞台作品,宛如欣賞一幅千絲萬縷的西方哲學思潮圖譜,該劇團藝術總監陳恆輝,闡述這班大師的關係脈絡時,如數家珍。
「貝克特(Samuel Beckett)影響了品特(Harold Pinter),品特亦同時受到卡夫卡(Franz Kafka)影響,卡夫卡也影響了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他們先後炮製了《貝克特的迴光與足迹》、《卡夫卡的七個箱子》,以及即將上演、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奎斯經典作品《百年孤寂》的同名劇作,他不諱言自己深受這個思潮影響。「進行藝術創作,除了跟觀眾分享,還是一個自我探索的過程。」
成長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陳恆輝,在中學時代開始接觸西方經典文學、另類音樂、實驗電影,當中,寺山修司是一個重要啟蒙。「原來舞台劇、表演藝術可以那麼好玩!」談到《百年孤寂》,陳恆輝的閱讀起點,就是寺山修司。「他在一九八三年拍攝的電影《再見方舟》,便取材自《百年孤寂》,戲中有許多片段都叫我印象深刻,好像其中一個角色突然忘記了自己和身邊的人與事,需要到處貼上標籤,提醒自己。另外,戲中又有一個能通往陰間的信差,亦有一個亡魂緊纏殺害自己的人,但兩人關係卻像朋友一般親密。」
陳恆輝覺得,藉着卡夫卡、馬奎斯等作家的筆觸,讀者彷彿通往一個扭曲世界。「但這或許才是現實。」另外,不同時候重讀作品,都為他帶來不同感受和得着,好像已經啃過三次的《百年孤寂》,他漸漸留意到馬奎斯跟自己的相似之處。「他的外公是一名上校,我的爸爸也是一個軍人;我和馬奎斯的外婆,都經常以『祖先顯靈』來警剔我們別作壞事,所以,對於他描寫家族、戰爭的文字,我愈看愈有共鳴。」
不側重西方作品
這次把《百年孤寂》搬到香港舞台上演,兩小時多的作品內,將摻雜上述叫他印象難忘的畫面,並以七段戲貫穿,每一段落均由一個重心人物作主導。無巧不成話,前作《卡夫卡的七個箱子》,「七」也是重要數字。「碰巧而言,也有演員想起七天創世的《聖經》故事。其實,如果時間多一點的話,演八、九段戲也可以。」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過往作品,包括多次獲獎的《卡夫卡的七個箱子》、《貝克特的迴光與足迹》、《巴索里尼的一千零一個夜晚》等等,予人感覺較多着墨於西方經典翻譯劇,但他反稱劇團不會因為《卡夫卡的七個箱子》大受歡迎,而側重西方戲劇的創作。「其實我們製作的教育劇場,就有不少以中國歷史為題的作品,譬如五四運動、鴉片戰爭、秦始皇,至於劇場表演,我們亦正計畫創作東方劇作。」他表示對佛學甚有興趣,觀眾日後或能看見充滿禪味的「愛麗絲」作品。
陳恆輝覺得,藉着卡夫卡、馬奎斯等作家的筆觸,讀者彷彿通往一個扭曲世界。「但這或許才是現實。」另外,不同時候重讀作品,都為他帶來不同感受和得着,好像已經啃過三次的《百年孤寂》,他漸漸留意到馬奎斯跟自己的相似之處。「他的外公是一名上校,我的爸爸也是一個軍人;我和馬奎斯的外婆,都經常以『祖先顯靈』來警剔我們別作壞事,所以,對於他描寫家族、戰爭的文字,我愈看愈有共鳴。」
不側重西方作品
這次把《百年孤寂》搬到香港舞台上演,兩小時多的作品內,將摻雜上述叫他印象難忘的畫面,並以七段戲貫穿,每一段落均由一個重心人物作主導。無巧不成話,前作《卡夫卡的七個箱子》,「七」也是重要數字。「碰巧而言,也有演員想起七天創世的《聖經》故事。其實,如果時間多一點的話,演八、九段戲也可以。」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過往作品,包括多次獲獎的《卡夫卡的七個箱子》、《貝克特的迴光與足迹》、《巴索里尼的一千零一個夜晚》等等,予人感覺較多着墨於西方經典翻譯劇,但他反稱劇團不會因為《卡夫卡的七個箱子》大受歡迎,而側重西方戲劇的創作。「其實我們製作的教育劇場,就有不少以中國歷史為題的作品,譬如五四運動、鴉片戰爭、秦始皇,至於劇場表演,我們亦正計畫創作東方劇作。」他表示對佛學甚有興趣,觀眾日後或能看見充滿禪味的「愛麗絲」作品。
(原文刊於2011年6月21日《星島日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