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要真正了解一個城市,走進當地的市場就可以了,尤其是跳蚤市場、創意市集,一個個攤檔,凝聚了地道活力,繪出一幅卷軸綿延的文化風景。今天香港租金高昂,小本生意或已沒有容身之所,創意市集能否開闢新路徑,成為本土產業推手?
墟市吸引遊客
有甚麼市民,就有甚麼市集,全世界都有各式各樣的市集,今天創意產業抬頭,這類市集近年以創意為普遍、為新潮。隔籬飯香,我們都嚮往外國各種市集,譬如每訪英國倫敦,總會溜進著名得不得了的Covent Garden、Brick Lane、Portobello Market朝聖去,Covent Garden的玻璃天幕和街頭賣藝、Brick Lane濃郁的街頭藝術味,叫人留下深刻印象,Portobello Market則猶如倫敦的廟街及摩羅街,下至價廉物美,上及罕見古玩,一應俱全,吸引遊人如鯽。
港人每次外遊,大概都不忘到那些有趣的市集朝聖,其實本地有趣市場也有很多,隨便一數,旺角除了女人街售賣廉價貨品,還有雲集各路英雄街頭賣藝、猶如大笪地般的西洋菜南街行人專用區,當然少不了油麻地玉石市場和愈夜愈美麗的廟街,以及極多古玩檔的中環石板街和上環摩羅街。
創意、設計方面,九龍塘Innocentre每年都有Design Mart,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每逢假日亦設藝墟,以至今個秋日重臨數碼港的周末藝墟,都吸引大量遊客、港人閒逛。另外,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自2008年開放以來,一直以每季一次舉辦手作市集,並即將於本周末、日舉行新一季活動。
成手作人據點
JCCAC行政總裁侯婥琪說,過去市集每天都錄得逾一萬人次,相當熱鬧,她稱中心面向不同層面的公眾,包括普羅大眾、藝術家、藝術愛好者,手作市集得到各方面的認同,今天大家都欣賞創意手作,她自己也身體力行,每次舉辦手作市集,都會近水樓台買東西,送禮自奉,以實際行動支持本土創意。「這是一個交流平台,手作人能夠凝聚起來,互相切磋。」
她表示,每季手作市集都吸引超過五百名創作人報名,他們或甄選或抽籤當中的一百二十位,設檔攤擺賣。「報名人數一直上升。」事實上,普遍港人都追趕潮流、名牌,品味單一化,標榜創意、貨品獨一無二的市集,能打破枷鎖,為經濟、消費帶來新局面,侯婥琪樂觀地說:「香港愈來愈能夠容納不同聲音,包括創作、價值觀。」
當在地產霸權橫行全球的今天,小本生意經營艱難,創意市集正好提供一個個租金相對廉宜的攤檔,如果檔主勤密地參與市集擺賣,等於經營流動店舖,長遠並宏觀來看,或能推動創意產業以至本土產業。第五次在JCCAC手作市集擺檔的李紹忠,笑言是市集長期客仔,他也一直每逢周日在香港文化中心的藝墟設檔。「有沒有店舖也好,一定要有據點讓手作人『出貨』。」
事實上,本來在工廠任職的他,其銅製飾物擺設的手作事業,就是這樣一步一腳印的走出來。「因為市集,我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人,他們給予我不少意見,讓我逐漸加入手作家、藝術家行列,也累積客戶支撐生計。」他喜見坊間愈來愈多市集舉辦。「我們亦得到愈來愈多機會讓創作曝光。」
不商場可以嗎?
其實,英國以至其他地方的市場,辦得最成功的地方,不止是創意無限、各式貨品俱全,而是那些市集都組織並推廣成一個旅遊熱點,招徠的不僅是外地遊客,還包括當地市民,他們慣性地在周末日走進市集裏,一邊辦貨購物,一邊感受人山人海的氣氛,一起合繪文化風景,這亦說明當地人支持本土製作和創意──不一定要到大商場逛名店,才叫消費。
這一方面,香港的確比較遜色,這跟各個市集太過功能化、分門別類,不無關係,好像手作市集、藝墟大多招徠創作同好,摩羅街的古玩則主要受到外國遊客歡迎,話說回來,我們有多久沒逛過女人街和廟街?
市集之珍貴,在於「集」,如果能做到集各家之大成,好像倫敦Brick Lane那樣,既有Sunday Up Market集合各國街頭美食滿足遊人吃喝所需,又有Brick Lane裏雲集古玩、設計、音樂、手工藝品等攤檔,當然少不了Homemade Coffee和酒吧,讓走累了的遊人稍事休息,怎會有不吸引人前往之理?
觀乎香港愈來愈多創意市集舉辦,就連商場都在周末日籌劃一連兩天的藝墟,好像將軍澳新商場PopCorn曾於7月舉行慈善手藝市集,Design Mart也將於10月移師到K11購物藝術館,人流更旺,收相輔相成之效。不過,不少外國有名市集都設於戶外,在香港逛街走市場,難道非得踏進商場不可?
(2012年9月18日,星島日報,副刊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