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愛恨流浪貓


香港街道有不少流浪動物,有人買糧餵飼,但對其繁殖和衛生問題不聞不問,可能好心做壞事;有人沒有愛心草菅生命,捉弄牠們也算了,更甚的會虐待牠們,近日順天邨虐貓事件就是一例,但其實虐待動物事件,大概無日無之,只是貓狗皆無話兒,難以舉證起訴。幸而流浪貓問題愈來愈引起社會關注,但事情發生了,群起攻之不難,我們應該怎樣盡一分力,齊心解決流浪貓問題?

領域計畫阻大量繁殖

香港愛護動物協會福利部助理總監侯安娜醫生(Dr Fiona M Woodhouse)表示,本港的流浪貓數量難以估計,而流浪貓的確帶來不少問題,包括貓隻本身的健康、街道衛生、傳染病等,「有了流浪貓,人們就想為牠們做一些事情,當中既有正面也有負面,餵飼食物是其中一種,虐待動物是另一種,有人甚至會下毒,有些小孩會向牠們射BB槍,他們可能只想玩玩而已,沒有想過要傷害貓咪。」

就算給流浪貓餵飼食物,也不一定是好事。「當食物唾手可得,野生貓隻就會變得不懂覓食,忘了求生本能,一旦餵飼者離開該地,或停止餵飼,流浪貓便立即沒了食物來源,導致死亡。」如果放養者餵飼牠們,食物放到一地都是,不去清理,居民也會討厭,社會問題可謂一環緊扣一環,「貓隻大量繁殖也是問題,但餵飼者卻沒有考慮,以為餵飼後心安理得就算。」

香港愛護動物協會的貓隻領域護理計畫,在本地推行了十二年,為流浪貓免費進行絕育手術,步驟是先捕捉、後絕育,再 釋放回原居地,以改善流浪貓的生活及健康質素,他們也為做了絕育手術的流浪貓注入晶體,又在耳角剪去一小部分,以茲識別。該計畫主管冼麗琼稱,捉貓者最好是平日餵飼流浪貓的人士,他們取得貓隻信任,容易捕捉成功,但計畫不是所有愛貓人士都響應。

「想尋求協助時,他們就會推說是街貓,不是自己的,不參與捕捉;當貓義工前來捕貓時,他們又說是自己的,阻止計畫進行。」她指現時貓義工以年輕人居多,看來要全民推行,仍須更多教育。除此之外,要改善流浪貓問題,她覺得政府也可以協助,譬如飼養動物要領牌照,令主人更有責任,不能隨便遺棄,又或者立例強逼貓隻做絕育手術,否則就要交稅,「即使失貓,也不會造成大量繁殖的風險。」

森記:中轉站

在北角森記圖書公司,有人看書,有人看貓。「有時來玩貓的人太多,不僅打擾牠們休息,也影響我們餵牠們吃飯、吃 藥。」客人都讚牠們可愛,爭相拍照,「但卻沒有多少人告訴我,想要收養牠們。」老闆陳小姐是愛貓之人,還熱心照顧流浪貓,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她把從街邊拾得的街貓帶回來,書店成了牠們的安樂窩,最高峰期間,在森記出現的流浪貓,來來往往逾一百隻,「伸出手而已,牠們的生命就完全不一樣,大家都做得到,貓的生活很簡單,沙、水、糧就夠。」

森記的貓,有些伏在盒子裏打盹,有些走到顧客腳邊擦來拭去,有些給陳小姐掛了「惡貓」名牌,因為脾氣不好,別要招 惹。「這裏是中途站,初生的、健康的,我都送給有意領養的朋友,剩下來都是體弱多病,或性情乖僻的貓。」陳老闆還會餵病貓吃矜貴的靈芝,「吃好一點,省下看病的錢。」試過發生偷貓事件,她坦言心痛,也聽說有人專門捉貓到內地吃,那人也認了,但因證據不足獲釋,「如果偷貓來養,是不幸中之大幸。」現在她於書店內外增設閉路電視,並跟店員、鄰戶、熟客緊密溝通,希望大家幫忙監察。

說起來,她最怕就是貓咪電影上映,「年輕男女見可愛,就一窩蜂爭着養貓,但試後覺得飼養麻煩,如果貓隻生病了便更 加嫌棄,最後遺棄牠們。」她覺得許多人都把人類的想法投射到動物身上,卻不了解牠們的真正需要,「流浪貓最需要空間,最美的世界,是天大地大,只是人類把地球劃界。」其實我們不一定要把流浪貓帶回家中,困住牠們真的好嗎?「流浪貓不如家貓那麼長壽,大概三、五年命,生命短暫,我們不可以對牠們好一點嗎?」

貓義工:眾生有情

家住清水灣村屋的鍾先生,正職為早班的士司機,上下班的早上七時和下午五時,是他家附近的流浪貓開餐時間,他為筆者引路前往餵貓現場,原來到時到候,貓群就會自動自覺走到他的家門前乖乖等候,待他拿出一大袋貓糧,一排二十多三十隻小貓,便整整齊齊站着等「放飯」,場面壯觀。

說起來,鍾先生餵飼流浪貓已有十載,家中兩隻貓、三隻狗,都是領養得來,「鄰家一對夫婦,還會每晚親手煮飯弄菜餵養牠們,一日三餐,對流浪貓來說很不錯了。」難怪好食好住,隻隻長得肥肥白白,百子千孫。「我就沒所謂,但不是所有人都歡喜,這裏的流浪貓問題,已惹來部分居民不滿,曾經試過有人下毒,也有投訴貓隻弄翻盆栽,以及隨處便溺,引起衛生問題。」

但他稱,貓咪都很清潔乾淨,會跑到山邊、草地排泄。「從前這條村鬧過鼠患,後來連蛇也引來了,自從多了流浪貓,老鼠絕跡,蛇患也沒了,但現在大家都向牠們投以討厭目光,我覺得是忘記了貓的功勞。」

對於虐貓行為無日無之,他坦言痛心,「眾生有情,既然是生命,就好應該以生命對待,大家共同活在地球,應該包容不同生命。」他希望已聯絡上的香港愛護動物協會,早日前來捕捉牠們,為牠們做絕育手術,控制流浪貓數量,「愛還愛,還是要『閹』牠們,讓牠們自然淘汰吧。」

(2012年11月27日,《星島日報》,副刊E01.生活起義)

2012年11月2日 星期五

低迷市道 Single復興

最近走進唱片店,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最新出爐唱片架上,盧凱彤的《你根本不是我的誰》、糖兄妹的《現在再見》、魏如萱的《沒有星期五的無人島》,都是單曲,張繼聰的《WE ARE THE ONE》,則是五首新歌加上張EP《5+》的最新EP。你會發現,近年的唱片界潮流,無論是香港、台灣,都好像復興Single、EP等迷你唱片似的。

也沒甚麼值得大呼小叫,就連天王級的陳奕迅,近年都接二連三的發表EP,迷你唱片風潮,其實一早就成了形。細心的樂迷自會發現,陳奕迅在二○一○年至二○一一年間,只推出《Time Flies》、《Taste the Atmosphere》、《Stranger Under My Skin》三張EP,彷彿把一張年度大碟的歌曲,分拆幾份先後推出,雖然唱片仍然收錄了八、九首歌曲,但以EP形式發表,歌少一點、價錢便宜一點,樂迷買碟時,心態始終跟購買大碟是不同的。

現場表演禮品
即將發表全新國語專輯《你安安靜靜地躲起來》的新生代創作歌手盧凱彤,自二○一○年作個人發展後,至今發表了多張單曲,包括《Summer Of Love》、《雀斑》、《一個人回家》、《你根本不是我的誰》,筆者覺得,她的音樂發表形式,跟岑寧兒很像,後者在這兩年間,只發表了《4-6pm》和《2/2》兩張Single,無獨有偶,兩人同樣很受台灣樂迷歡迎。

盧凱彤表示,最初發表單曲《雀斑》,就是因為要跑一連串校園騷,她希望人們欣賞過後,能有自己的作品帶回家,猶如現場表演禮品,但一碟十首歌的專輯製作需時,便以單曲代之,怎料在市場相當受落。相對唱片,她覺得現在的音樂工業已經趨向Live Show,唯有現場表演是無可取代的,在YouTube看一段片,跟現場看騷,感受相差太遠。「出單曲的目的,就是讓現場觀眾有東西帶走。」《雀斑》在台灣的現場騷,就這樣賣了幾百張,後來《Summer Of Love》和《雀斑》都斷市了。

她坦言現今唱片賣不了錢,既然每一首歌都有Production Cost,如果十首歌和七首歌的唱片,都是相等銷量,那麼慳得一首就一首。「現在做碟,不能為了版稅,因為太少了。」有沒有聽眾嫌EP、Single不是Full Album,所以不消費呢?「也有這些樂迷,但愈來愈少,相反,有更多人無論Full Album還是Single,都不會購買,而是上網下載。這是現實,我們音樂人必須面對。」

雖然唱片業下滑,但她覺得音樂工業卻愈來愈蓬勃,好像歌手樂隊都跑Live騷,並以強烈個人風格招徠,有別於過往倒模式的製作「歌星」,推翻音樂工業一些很古老的思維。「正因為過去那一套不Work,才要想出各種不同方法,這樣反而更多姿采,樂迷也渴求音樂人的新嘗試。」

做到音樂本質
雖然發表單曲走出另一條路,盧凱彤仍然視製作Full Album為己任,她甚至稱之為「固執」,所以繼去年的《掀起》,今年繼續推出專輯《你安安靜靜地躲起來》。「我雖然出過許多單曲,但那些全是為了專輯鋪路,我仍然對Album有憧憬。」

就像一位作家,對推出長篇小說最為重視,其他如散文、短篇小說的創作,只是點綴。「Single是用來『發』的,就像介紹一樣,或預告即將有大碟推出,Album始終是音樂發表的重心和意義。」於是第二張大碟《你安安靜靜地躲起來》所承受的壓力更大。「因為Sound聽起來有點不同,擔心樂迷不喜歡。」但有了獻給年初病逝的表姐的目的,她稱得到力量。「不是為取悅樂迷而做音樂,不會改變任何一粒音。」

想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外國歌手都是先推出單曲,然後才推出大碟,當時香港歌手沒有效法,現在卻頗有回歸這個策略的勢頭。正因為唱片業市道不景氣,收錄歌曲不多的單曲、EP,成了最普遍的音樂出版,Album就沒有推出得那麼濫了,記得十多二十年前,本地歌手動輒一年推出兩、三張專輯,即一年發表三十首歌曲,於是良莠不齊,只一味強調市場佔有率,現在的Album,變得精緻、慢工出細活得多了,講質素,講概念——說起來,這才是做音樂的本質。

(2012年11月2日,星島日報,副刊E07‧文化廊‧享樂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