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現代農業供應鏈


談本土農業,許多人都會把集中點,放在如土地、有機耕種等生產問題上,卻沒有太多人關心農業供應現況。其實現代農夫不僅自耕自足,甚至還充當運輸、零售等角色,農業過程已跟昔日略有不同,點對點式連繫得更直接,背後依仗的是社區經濟這個大勢頭,而農墟、網絡商店也應運而生,愈辦愈多。這條供應鏈,不僅牢牢連繫農夫的手和顧客的口,還緊緊扣連農業生產的何去何從。

社區農場在地消費

香港雖然農田不多,但各個年代都有農夫,過往農夫的農作物供應方式,主要是批發,通過蔬菜統營處、菜站等賣給菜 販,再轉售到客人手中,但現在卻多了不同的供應模式,直接零售、社區消費的情況愈來愈多,好像近年屯門、大埔、美孚、天星碼頭、港島東等地,都設立農墟, 以較低廉的租金予農夫擺賣耕作物。

在粉嶺馬屎埔村居住和耕種逾二十年的區太,憶述從前會把農作物,搬到上水天光墟市場販賣,但現在改以不用化學肥料 耕種後,不少菜販卻仍沒改變「無洞的菜才賣得出」的觀念,卻不理會農產品是否被施加農藥,情願要瓜都不收菜,坦言已沒有把菜賣給他們了。超級市場呢?「他們自己有農場,賣不了去。」況且本土耕種收成不穩定,超市卻講求產品多樣化、數量充足,以應付沒有不時不食概念的顧客,供求出現落差,彼此聯繫自然不多。

區太與部分在馬屎埔村耕種的農夫,把農作物通過實行永續農業的馬寶寶社區農場統合和批發,除了在馬屎埔村舉辦一星 期兩天(周三、周日)的農墟,出菜點還包括灣仔的土作坊綠色生機店、將軍澳的Sense Fine & Organic、南丫島的Just Green Natural and Organic Shop等不同地方的店舖,足跡遍及港九新界,還有附近支持本土食材的學校、餐廳,區太笑言,最近他們的迷你茄便最受歡迎。該社區農場負責人Becky接 著說:「冬天時間,蔬菜收成豐富,出菜的地方和貨量也多,農墟會更熱鬧。」

點對點保證新鮮

筆者到訪當天,正值農墟擺檔的日子,雖然下著大雨,但下午時段仍不斷有客人前來光顧,「農夫最了解蔬菜,人們來到 農墟,可跟農夫直接溝通,甚至親身落田,看看耕種和收成情況,增加信心。」Becky表示,客人主要來自區內街坊,亦不乏從將軍澳、藍田等地跨區幫襯的市民。背靠馬屎埔村的馬寶寶社區農場,從耕種、批發到零售,服務一站式,「我們希望做到地產地銷,讓買菜的人吃到最新鮮的蔬菜,還可省卻運輸、行政的繁瑣程式,減低農場成本,而且低碳生活,形成多贏局面。」事實上,台灣的社區農場營運也愈來愈成熟,讓社區耕種、社區消化,香港地方那麼集中,社區農場不是更易實踐嗎?

規模較大的上水老徐農莊,老闆徐先生還經營富琴有機火龍果生態農莊,他覺得從農場直接送貨給客人,是最適合本土農 業的供應模式,「點對點,保證新鮮,今天下午四、五時截單,翌日一早收割,中午便能送貨;如果通過分銷,經過包裝、整理,大約遲了二十四小時才可上架。」 徐先生還連結網絡,跟其他相熟農場互相補足,增加貨源,他表示現代農夫不像從前那樣閉門造車,反而會互相溝通,「你種這款,我便種另一款,透明度愈高愈好,資源就更易協調。」

徐先生平日會親自出菜,直接跟客人溝通,介紹新菜、不同蔬菜的益處和烹調方法,「從前收割農作物等人買,現在通過訂單了解客人需要,種甚麼、種多少都有預算。」他固然是農墟常客,還經常參與商場展銷,「近年本地的農業供應轉變了不少,一來多了如農墟等銷售渠道,二來吃有機食材的顧客愈來愈多,不像從前那樣難以開拓市場。」

網上店開闢新路

雖然香港公共交通完善,但農產品物流仍然存在問題,譬如小農戶人力資源不足,農田也遠離市區,難以一人分飾耕種、運輸、擺賣等各個角色。隨著科技發達、港人建立網上購物習慣,相關的農產品供應方法,也應運而生。以製作本土食材醬料起家的叮叮醬藝,今年5月成立「快樂家庭網上店」,支援本地農夫,通過網絡售賣他們的農作物,以及其他採購回來的健康有機食物等產品,由農夫精選時令當造的「Happy新界有機食材盒」就很受歡迎,他們還為不同蔬菜製作建議食譜,相當體貼,為本土農業供應鏈開闢一條新路。

叮叮醬藝創辦人大文稱,雖然本地有機農墟愈來愈多,但市場售賣有機蔬菜的檔子仍不普及,港島區尤甚,市民縱有需求,卻求貨無門,所以該網上店猶如中間人一般,把農民與市民之間的供應鏈,緊緊扣連起來。其實生產也影響供應,兩者未必扣連得好,叮叮醬藝另一創辦人阿凝表示,農田需要休地,隔一段時間才能復耕,而且也要輪種,如果農田太少,生產方面不可能不遇上問題,「支援也不足,怎麼只有新界村落才有菜站,城市沒有?城市的公園可否設個菜站?香港被規劃得太厲害了,減少其他可能性的出現。」

大文又指許多年輕人想加入耕種,卻沒有農地。數據不騙人,香港被規劃的農地,跟城市面積百分比為5.4%,比較其他大城市如巴黎的52%、上海的32.5%,本地的農地實在少得嚇人,「資金主義運作很簡單,有Demand就有Supply,需求愈大、愈多農夫耕種, 價錢就會下降,大家都受惠。」據悉菜統處向農夫買菜的價錢已長年不變,農民利潤變相減少,政府是否應該整合有機農業生產,以完善一條可持續發展的供應鏈?不過,如果連農田也不在土地規劃範疇之列,我們還能要求更多嗎?

(2013年7月30日,星島日報,副刊E01.今日館.生活起義)

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

黃修平 舞出我天地


香港電影向來盛產警匪槍戰片種,舞蹈作品並不多見,難怪黃修平執導新片、本土味濃郁的《狂舞派》,還未正式上映已引起各界關注。適逢這個下半年,港產電影如《迷離夜》、《奇幻夜》、《超級經理人》、《飛虎出征》等紛紛出籠,加上《狂舞派》,本土電影陣營將會十分熱鬧。

看黃修平的創作履歷,短片如《花椒 八角 咖啡豆》、長片如《當碧咸遇上奧雲》和《魔術男》,各有不同探討的題材,加上八月公映的《狂舞派》,其創作題旨可謂變化多端。他坦言自己關心拍攝的主題並不主流,不容易找到投資者,所以較為少產,創作片種長短不一,而《狂舞派》從構思、拍攝、煞科,到戲院上映,便前前後後耗了四年光陰,反而去年上映根據真人真事創作的短片《花椒 八角 咖啡豆》,卻率先上場,筆者也是捧場客,當時還不知道《狂舞派》快要問世。

黃修平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該學系鮮有出產投身本地電影界的學生,他可說是當中的異數。年輕時已經決志當導演的他,因當年大專院校的電影、媒體課程並不多,於是因緣際會選讀藝術,並在大學期間到美國愛荷華大學做交換生,他記得當時十分善用學校器材,日租夜租緊密拍攝,甚至瘋狂得深夜偷偷潛進剪片室完成創作。

愛情片也成另類


談到拍攝跳舞電影的緣起,他憶述幾年前還沒有個人辦公室,經常跟拍檔在夜間時分,來到香港理工大學傾劇本度橋,卻看見便利店前的空地聚集了一班舞者,打聽之下,他發現校內舞團未有獲批正式地方排練,於是他們便寄身這個空間排練,久而久之,那裏便成了舞林聖地,就連校外,甚至海外的街舞界各路英雄,都會前來朝聖。

黃修平就被他們的青春、活力、汗水、熱情所感召,決定以這個校園取景,創作一個關於本地一班熱愛街舞的年輕人的故事。問及本地長年缺乏跳舞電影,他反指跳出主流類型框架的香港電影根本不多,就連愛情文藝片都是另類,又以法國名導尚盧.高達名句:「拍電影,只需要女人和槍」,來概括香港電影的狀況,而觀眾也傾向喜歡官能刺激的作品。

既然無跡可尋,拍攝《狂舞派》前,黃修平參考的作品,以外國電影為主,好像美國的《舞出真我》、英國的《街舞》,他稱尤其是美國舞蹈電影,Hip Hop精髓最為入血入肉和淋漓盡致。在《狂舞派》中,他找來懂得跳爵士舞的顏卓靈,飾演Hip Hop天才少女阿花,以及Babyjohn(蔡瀚億)飾演阿良,說起來,他們都是近年頗受矚目的演員,顏卓靈最近先後在《迷離夜》、《奇幻夜》參與演出,但其實早憑《大追捕》榮獲香港導演會二○一二年度新演員獎,Babyjohn也在「Tempo辦公室電車男戀物篇」廣告惹起注目,於《狂舞派》飾演太極社社長,也是該片街舞融合中國武術的關鍵人物,他還參與即將四度公演的《打轉教室》,據悉將有敲擊樂表演,叫影迷期待。

本地薑舞林高手

《狂舞派》中最讓筆者大開眼界的,要數成員個個身懷絕技的街舞組織Rooftoppers,在工廠大廈中以靈活身手,作出各種巧妙的跳躍、跳舞和身體動作,爭奪帽子放在天台鐵桿上的一幕,高手過招充滿娛樂性,就很港產動作片,以至功夫片的格局了。黃修平也不諱言自己承接了過往本地導演擅長處理動作場面的特徵,譬如成龍作品的場面都經過精心設計,就連許多文戲都做到刺激緊湊,觀眾看畢總有飽滿充實的感覺,他希望該片能真誠地娛樂觀眾,讓人重拾從前欣賞港產片的熱情。

別忘了,《狂舞派》攝影指導,由杜琪班底鄭兆強擔當,亦應記一功,而該片的街舞高手,除了美籍越南裔華裔混血兒Tommy Guns LY,其餘的如楊樂文、孖八(Popper 88)、Rhythm Attack、王浩鋒、Heartgrey,都是百分百本地薑,該片曾參與第十五屆《烏甸尼遠東電影節》、第六十七屆《愛丁堡電影節》、第十五屆《台北電影節》,讓外國觀眾都欣賞得到本地「舞」林高手的凌厲舞姿。有趣的是,《狂舞派》重點固然講街舞,但摻雜了許多傳統文化元素,好像太極、手影戲,觀眾看來十分新鮮。現階段預測《狂舞派》的票房情況,似乎言之過早,但既然未公映已反應熱鬧,且看《狂舞派》以至香港舞蹈電影,能跳得多高多遠。

(2013年7月18日,星島日報,副刊E07‧文化廊‧文化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