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小小說】孿生

當那對孿生兄弟,看到一對外貌相當相似的美麗女子,如走時裝秀那樣步進餐廳裏,驚訝程度是十足的。他們當然沒有理會在場其他Speed Dating男士,向兩位美女投以相同的欣賞目光。

然後兄弟倆幾乎不再在乎其他女性參加者,只保持禮貌地、公式地,完成一節又一節的寒暄對答。直到兩位「餅印」一般的少女,終於在他們桌子對面坐下來。「嗨!」四人幾乎是同時說出口,然後彼此笑了起來,接下來,他們再次很有默契地,同時張開口:「孿生?」

你眼望我眼。「幾乎沒有人能夠一眼就認出我們是孿生兄弟!」哥哥讚譽不已,弟弟用力地點頭。兩兄弟在外形上的確有頗大差別,哥哥身材較高大,約五呎十吋,樣子看起來比較粗綫條;弟弟則是書生型,膚色比兄長白得多,架着一副黑色粗框眼鏡,文質彬彬,一副貴公子模樣。兩人外表唯一共通點,就是都長得帥氣、有教養,已被在場女士公認為是次聚會的「超級筍盤」。

「你們是有一種相類似的氣質,就在眉宇間或是眼神裏。或許我們也是孿生的,能夠感應出來。」兩兄弟把她們尊為「女神」一樣的望得出神,已分不清是誰在說話,還是兩人同時說話。

就是這樣,他們享受到一次很愉快的簡敍,彼此掌握了一些基本資料:出乎意料,哥哥當攝影師,弟弟反而是羽毛球和乒乓球教練,曾經任教港隊少年軍;姊姊當時裝模特兒,妹妹是時裝記者 ,女的比男的小兩歲。聚會結束後,四人「轉場」到附近一家酒吧,繼續歡談。他們沒有看到其他男女,以羨慕或妒忌的目光,送別他們。

哥兒們有明顯分別,姊妹花卻是聲綫、言談、舉止,都差不多一模一樣,就連衣着都是一件淺色碎花連身裙,一樣穿得稱身好看。有次她們一起從洗手間回來,兄弟竟分不出誰是誰。「以後你可要認清楚了。」「姊姊」跟弟弟低聲說,他當然聽得出來,這是一個很明白的暗示。

兩人很快便走在一起,反倒是哥哥還沒有着落,當他知道那位姊姊向弟弟投懷送抱後,便落力追求另一位美人,他們一個是攝影師,一個是記者 ,的確有滔滔不絕的話題,但哥哥每次暗示甚至明示時,她都顯得無動於衷,或顧左右而言他。看見弟弟那麼快就有了着落,哥哥難免有點挫敗,便請弟弟幫忙,向姊姊探聽口風。

「妹妹對你哥哥也有好感,但不肯定他是否出於真心,還是只是在時機上和狀況上覺得適合,才對自己展開追求。妹妹已想好了要怎樣測試他,如果他過關了,就答允跟他在一起,但你千萬不可以告訴他。」對測試一事,弟弟向哥哥三緘其口,事實上他也不知道測試內容,只提醒對方:「還有機會,請好好把握。」

一星期後,弟弟看到哥哥一臉頹喪地回家,連忙上前慰問。「還不是你那位好女友做的好事!」哥哥說罷,激動地大力關上房門。翌日,弟弟跟「姊姊」約會時,問個究竟。「你的哥哥通過不了測試。」弟弟不解地接了一句,到底是通過不了筆試還是路試,「姊姊」別個臉說:「幾日前的約會,我扮成妹妹應約,他直到送我回家時,仍然懵然不知,那時妹妹打開家門,眼睜睜地望着他,他才恍然大悟,妹妹便告訴他,以後別再找她了。」

弟弟張大嘴巴,一時間說不出話來。「姊姊」舉高雙手:「這不是我的主意,我只是協助而已,為了妹妹的幸福着想,也沒辦法了。」兄弟情從此出現變化,哥哥認定弟弟背叛他,與外人一起欺騙他的感情,對弟弟不理不睬,半年後遷出了兄弟同住多年的家。弟弟也不好過,被哥哥誤會的他,受到頗大傷害,畢竟父母離世後,哥哥是自己最親的人。他與女友之間,也彷彿多了一塊看不見摸不到的隔閡。

一晚,他和女友到餐廳用膳,期間她接到一通電話,大概是工作安排還是怎樣,她從手袋裏拿出記事本和原子筆,一邊談電話,一邊抄寫。「麻煩你多說一次,我聽得不清楚……對對對……你覺這樣好嗎?為甚麼……」

他認出那本記事本是他送給「妹妹」的小禮物,她是星戰迷,該品牌正好跟《Star Wars》Crossover,記者又是記事本不離手的……

「不好意思,經理人一接到工作,就會立即打電話給我,都不看看現在已是甚麼時候。」她把記事本放回袋裏。

弟弟想起了不久之前的那件事。「不如我們做回朋友好嗎?」

兩人就這樣分手了。後來弟弟多次想打電話給哥哥,希望兄弟幫能夠重修舊好,但一直不夠勇氣作主動一方。三個月後,就在平安夜當晚,弟弟偶然在街上碰到哥哥,後者跟他打招呼,兩人東拉西扯了好一會兒,氣氛很好,久違了的感覺,讓弟弟好不感動。

正當他想把感情近況告訴哥哥時,一位女子蹦蹦跳跳地跑過來,雙手抱着哥哥的手臂,弟弟定睛一望後,目瞪口呆,心跳急速動彈。

其實從頭到尾,他是不是才是受考驗的一個?

他不敢知道真相,卻又忍不住問:「你是……?」

(2015年12月23日,星島日報,副刊E07)

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19、21、25

千呼萬喚,Adele的最新專輯《25》始出來。

延續兩張前作《19》和《21》的命名概念,《25》仍然以製作專輯時的歲數──二十五歲來稱謂,彷彿提醒所有人,今天名成利就、廣獲認同的Adele,是多麼的年輕,更叫我們想像,這位近年急急冒起的英國歌姬,前程是如何的一片明麗。

不少樂迷因著《21》的《Someone Like You》而迷上Adele,筆者卻因為她在《19》翻唱Bob Dylan的《Make You Feel My Love》,而對Adele的音樂產生興趣。她以無比磁性的低音,把憂鬱、寂寞、無奈等百感交集的情緒,都注進《Make You Feel My Love》那短短一曲裏,餘音裊裊,聽後有出奇的療瘉作用,如此這般,成就了筆者其中一首最愛的改編作品;看回MV,當年的Adele,胖胖的(現在亦不見得苗條),形象素人。反而她的名曲《Someone Like You》,卻不是一下子就打進心中,後來才慢慢細味出歌中的情懷。是的,有些情懷,畢竟還是需要一些閱歷,才能領略。

女低音之崛起

Adele是一個在近年崛起的異軍,許多人以「現象」來形容甚至研究。Adele出道之初,年輕、素人、胖胖的,明顯不以樣貌和身材取勝,聲線也非屬天籟般甜美那一派,反而是沙沙啞啞,但肺容量大,高、中、低、假音,都應付自如,加上高超的演繹技巧,以及渾身沸騰的騷靈血脈,一開口便是一篇複雜故事,唱盡人生喜怒哀樂、起承轉合與耐人尋味。或許便是這種反差,她被樂迷、樂評人視為難得瑰寶,一躍成了近代實力派的領軍人物,也令跟她相似的低沉唱腔,一時間成了風潮。

全名Adele Laurie Blue Adkins、一九八八年在倫敦出生的她,於一個單親家庭長大,四歲開始歌唱,後來深受美國爵士樂影響。二○○四年,也就是她十六歲那年,她以當時居住的地方West Norwood為題旨,創作了《Hometown Glory》。兩年後她從The BRIT School for Performing Arts and Technology畢業,一心朝向歌手路邁進,後來朋友把她的Demo放上MySpace,引起迴響,不久她便收到XL唱片公司老闆Richard Russell的電話,對方給她送上一紙合約。

後來的事,相信樂迷都知道了。她在二○○八年發表處女作《19》,該碟如平地一聲雷般震撼樂壇,讓她贏得翌年格林美獎最佳流行女歌手和最佳新人的殊榮,該碟亦錄得在英國超過二百二十萬張、全球超過七百五十萬張的銷量。後繼作品《21》於二○一一年出版,成績超越前作,一首《Someone Like You》唱至街知巷聞,副線如《Rolling in the Deep》和《Set Fire to the Rain》也流行一時,她便憑這張大碟,一口氣贏得六項格林美獎,平了Beyoncé的紀錄,從此奠定世界樂壇一姐的地位。

二○一二年六月,Adele宣布懷孕,雖然腹大便便,她仍為電影《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演繹主題曲《Skyfall》,該作後來贏得奧斯卡和金球獎的最佳原創歌曲獎,產後的她首度登上奧斯卡頒獎禮的舞台上,即席演唱。

不於串流平台上架

秉承一貫慢功細貨風格,醞釀四年,Adele第三張錄音室大碟《25》終告面世,我行我素的她,事先張揚不會讓唱片在任何串流平台上架,結果其實體唱片僅僅首周便在全美賣去近三百四十萬張。

據資料顯示,從一九九一年至今只得二十張專輯的首周銷量突破百萬張,而今天還要是數碼音樂大行其道的年代,有此佳績,更加厲害。

《25》在風格上沒有怎樣走味,《Send My Love(To Your New Lover)》、《Water Under The Bridge》等歌曲,走歐美流行快歌舞曲風格,大鳴大放。抒情作如單曲《Hello》、《All I Ask》等都很動人,《Love In The Dark》配合弦樂伴奏,令歌曲更撼動心靈。筆者最愛《Million Years Ago》那種低調、有點懷舊的小調音色。

「19」、「21」、「25」後,還有「28」、「32」、「40」、「65」……讓樂迷繼續期待嗎?

(2015年12月18日,星島日報,副刊E05‧文化廊‧享樂主義)

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京都膠遊樂

未到日本前,樂迷朋友都「詛咒」我要破產了,因為日本二手黑膠唱片,不僅數量多,而且售價相對便宜,香港以至亞洲多地不少唱片店,都從日本進貨,寄運十箱八箱,儼如「批發市場」,叫我心情雀躍,未出發先興奮,只怕銀両不夠,錯過好東西。

記得早前友人旅遊日本,就隨便在一家唱片店,替我購得在港難求的梅林茂《其後》電影原聲唱片做手信,這張黑膠唱片還要是百元有找,真是平到笑。這種喜悅,非樂迷是很難感受到的。

雖然如此,我還是較為嚮往隨心旅程,對於行逛唱片店,事前始終沒有太多計畫和盤算,但據聞京都河原町有多家中古唱片店林立,既然能一次過滿足多種願望,便稍為安排了到此一遊的行程,怎料竟讓我一去再去。 

按圖索驥

話說當天日間時分,到了京都近郊的Miho Museum「朝聖」,下午回到京都鬧市,先在河原町OPA百貨,到訪了Tower Records和Book Off,前者佔地太小,反而不及Book Off那麼叫人驚喜,我就在那裏買了幾張CD,以及大友克洋漫畫《SOS大東京探檢隊》。當時是旅程初段,想著意思意思,買一些作戰利品,想不到只是整個破費之旅的始端。

離開OPA,便在設於三条、四条等地的商店街閒逛,當時已是晚上七時。這個商店街甚麼都有,既有藥房、服裝店、餐廳,也有唱片店,我胡亂走走,也摸進了三兩家小店,其中Kikuya Records較多Hip Hop、Rap的唱片,不算太合脾胃,後來走進的Take-J,我便有斬獲了,說的不僅僅是UA和YMO的唱片,更重要的是一張免費取得的京都唱片店地圖!

原來當地有心人(還是唱片店老闆?)製作了一張羅列了區內唱片店的地圖,讓樂迷按圖索驥尋樂去,真是造福人群,唱片店不是人人都會去,試問怎麼會給寫進旅遊書呢?老闆還推薦我到Art Rock NO.1等唱片店,我反而先路經更接近的Toradra Record,但那時已經肚子餓了,便到餐廳吃晚飯,回到路上,唱片店已經關燈了。

我帶著後悔的心情回到酒店,念念不忘,打開那張特色地圖,覺得還有太多店子要去了,不去可惜,便想著離開京都、大阪前,必須再到商店街走一趟。兩天後,終於抓緊空檔,於下午五時便興致勃勃地再次踏在商店街的路上。

不過,要走遍那裏至少十多家唱片店,從那時起直到打烊,只約四小時,肯定不夠時間,於是便策略性地以Toradra Record、Art Rock NO.1為主要目標,反而心情更加輕鬆。Toradra Record是我這次日本之旅買了最多唱片的店子,原因是那裏的日本獨立音樂唱片特別多,我隨手拿起YMO、坂本龍一、大友良英等日本貨,還掃走了Pink Floyd的《Atom Heart Mother》和Modern English的《Mesh & Lace》等外國碟,最後捧著十多張黑膠碟離開店子,滿心歡喜。我自覺已經很忍手了,為了荷包著想,已把在港較易找到但賣得較平的唱片都放棄了。 

不敢放肆了

Toradra Record老闆同樣介紹Art Rock NO.1,於是我帶著期待之情繼續上路,但因為不熟路,曾多次迷途,幸得熱心途人指點方向,才不致迷失京都。Art Rock NO.1的確有大量Indie貨色,但論日本本土唱片,還是Toradra Record較充裕,只是一場來到,我還是在該店帶走了Cornelius《Fantasma》等碟。我也向老闆查詢Fishmans的唱片,他指向掛在牆上一列鎮店之寶,其中一張,是Fishmans的《空中Camp》,標價二萬日圓,即約一千三百港元,炒價,我就留給富貴樂迷好了。

由於在京都「失守」,後來到了東京,已不敢放肆,只在澀谷那家偌大的Tower Records閒逛,也沒怎樣買東西。回港前夕,最後點算,約二十張黑膠唱片隨身,我決定Hand Carry上機,也早有準備,張開兩個Tote Bags,各自盛載十張唱片,大小剛剛好,但一左一右的揹上肩膀後,還是覺得很沉重。不過也沒辦法吧,「膠迷」是要時刻鍛煉體力的。

(2015年12月4日,星島日報,副刊E05‧文化廊‧享樂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