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滿奇思異想的科幻、奇幻作品,從來都是筆者那杯茶,無論是電影、電視劇、小說、漫畫,甚至舞台劇,都不會輕易放過,只是本地舞台劇鮮有科幻類別,即將上演的《禁式極樂園》便是難得的例外,主辦單位Paprika Studio還以《黑鏡》為宣傳點題,《黑鏡》可是近年引起話題的英劇,香港也大有捧場客,相信《禁式極樂園》不僅為本地劇場帶來新風貌,說不定還能招徠新觀眾。
《黑鏡》暫時推出了三季,Paprika Studio創辦人、《禁式極樂園》導演楊振業,三季都有追看,「第三季其中一集《聖朱尼佩洛》,不少元素跟《禁式極樂園》很相似。」他說,《黑鏡》以近未來為場景,講述科技發展到一個地步所引起的問題,而人類面對這些問題時發生的奇事怪事,就寫進劇本裏去,「跟其他憑空想像出來的科幻片不同,《黑鏡》很貼地,所提出的問題,跟我們的距離並不遙遠。」
《禁式極樂園》為珍尼花.哈莉(Jennifer Haley)二○一三年的劇場作品《The Nether》,她也是網絡電視平台Netflix《Hemlock Grove》的編劇。楊振業早於兩年前,即在《黑鏡》第三季播映前,已經留意到《禁式極樂園》了,一直想將之帶到香港舞台,碰巧今年五月澳門的卓劇場也搬演此劇(名為《虛域》),於是這次演出大部分翻譯內容,也源於葉靄雯翻譯的澳門版本。「他們對劇本的理解和處理,跟我所想的不同,他們較側重於故事的意象和角色設定轉換,我則對劇本裏的黑暗和焦慮更有興趣。」
該劇的時空設定,是一個科技高度發展、難分真假的世界,那時網絡上有一個叫「Hideaway」的區域,許多人已經「生活」在裏面,於這個虛擬世界上班上學,更有一個類似政府的管治機構,故事以一位探員追查一宗在Hideaway發生的案件展開。
雖然是未來故事,但Hideaway的場景設計,卻是一個十八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華麗大宅,楊振業本來就是錄像設計師,怎樣把這種「古典」的虛擬世界搬上舞台,想必有許多鬼主意,他覺得錄像便是一個頗有效的方法,這次還夥拍本地藝術家李天倫,邀後者負責美術指導和聯合錄像設計,「他跟其他視覺藝術家不一樣,其作品很Cyber、很Digital,正正就是以美術手段,切入科技對人類的影響。」不像荷里活電影那樣以炫目奇觀,替觀眾想像好了,《禁式極樂園》恰恰活用劇場的空間,築起一個天馬行空的科幻世界。
深思多媒體
畢業於香港大學計算機工程學的楊振業,活躍劇場、視頻設計,並身兼軟件工程師,二○○七年起以多媒體設計師身分,參與五十多套舞台製作,包括陳永泉的《八百比丘尼》、陳炳釗的《如果在末日,一個旅人》等等,近年涉足多媒體導演創作,作品有《小津風景》、《安東尼奧尼猜想》、《挪威沒有森林》和《摩登時代》,加上現在的《禁式極樂園》,作品題材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所探討的科技題材,還是貫徹始終,「《小津風景》講的就是攝影科技。」
他又稱,香港舞台較少牽涉科幻題材,反觀美國不乏類似《黑鏡》那種探討科技、虛擬世界的劇本,只是香港導演、觀眾可能興趣不大,「愛看《黑鏡》的觀眾,也不一定是劇場觀眾。」《禁式極樂園》是否吸引他們,「要做過才知道。」談到多媒體劇場,他坦言香港劇界有不少人採用錄像,卻未必深思為何用錄像,錄像很多時候只充當背景,只是他未感滿足。「外國的多媒體劇場,媒體本身就跟戲劇一起發展,譬如Live Camera,可以Close Up一些事物,又能現場剪接,這些都是普通劇場做不到的東西。」既然稱得上多媒體劇場,對媒體的思考是最重要的。不過多媒體劇場以至科幻劇場,往往成本不菲,這是叫劇場人卻步的一大原因。
無論如何,《禁式極樂園》公演在即,楊振業笑言或會在劇院門外放置一套VR設備,讓人體驗一下,「但《禁式極樂園》重點還是回歸劇本和道德議題。」何時在劇場上以VR為元素呢?他笑了起來,「還是先做好《禁式極樂園》吧!」在此祝福《禁式極樂園》成績理想,讓創作者更有信心「加碼」,觀眾就有更多好劇選擇了。
(2017年9月7日,星島日報,副刊P05‧藝文薈‧Ar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