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0日 星期三

【小小說】虛擬旅遊體驗團


坐在沙發上的她,低頭望着平板電腦,看得出神。「不如我們下次去這兒旅行?」

他只顧對着電腦埋首工作,沒有回應,這份設計工作必須今天交妥,逾時不候。她見他沒有反應,右腳一伸,剛好踢中他的腰間,怕癢的他左邊身體一縮,工作節奏給打亂了,眉頭緊皺,「怎麼了?」

她趨前把平板電腦遞給他看,柔聲說:「我說,不如我們下次去這兒旅行?」熒幕亮出旅遊體驗公司的宣傳資料畫面,他看見一個陌生的名字。「富子林?聽都沒聽過!」

「就是沒聽過,才更值得去!」她搬出似是而非的道理,「人人都去的熱門地方,有甚麼新鮮感?聽見都膩了。這種旅遊體驗,就是要試試與別不同的!」

他望回那台單薄的曲面電腦,雙手利落的在貼着桌面的鍵盤上快速輸入甚麼,鍵盤跟電腦一樣,單薄又半透明。「上次我們去的高生原冰川,不也是熱門旅遊地點?你不一樣玩得很開心?」

她聽後翻了白眼,「你何以見得我玩得開心?我上次是特地陪你去的,高生原冰川,冰天雪地,我最怕凍了。」他難以置信,「最初不是你建議去滑雪的嗎?」她翹起雙手,「我是建議去滑雪,但滑雪地點也有很多選擇,我就是不喜歡高生原冰川!」

他吸了一口氣,「你不喜歡怎麼不一早說?」她的「道理」又來了:「沒去過怎麼知道?」這次換了他翻白眼。「還有你那個向你拋媚眼的朋友,真討厭!」他露出原來如此的表情,笑了起來:「你不是連虛擬朋友都妒忌吧!」

她軟硬兼施,嬌聲嗲氣,「這次當陪我好不好?好吧……」他裝作冷漠,「富子林是甚麼地方?講來聽聽。」她見他有興趣,興奮起來,「富子林跟高生原冰川剛好相反,是一個長年夏天的好地方,那兒日照長達十八小時,陽光與海灘,充滿熱情……」

他打斷了她的話:「我不懂游泳,你是知道的。」她續道:「可以調校游泳模式啊!游泳模式啟動後,自自然然便在水裏浮起來,或者多選一個游泳教練同游。你不就可以趁機好好學習游泳?」她說得不無道理,他想了想,又搖頭,「畢竟只是虛擬體驗,都不知道在現實中是否真的學會了游泳。」

她叉着腰,「上次滑雪時,你記得告訴過我甚麼?」他搔搔頭,她續說:「那次我們不也選了滑雪教練同行?你說,反正都不會在現實中去滑雪,在虛擬旅遊時學會了滑雪,便等於真的學會了。」

他好像沒有講過這句話的記憶,又覺得這麼似是而非的道理,出自她的口比較合理,「這又有點不同,你怎麼知道我不會在現實中游泳呢?」她沒好氣,「我們認識了多久?六年吧?請問你有去過游泳嗎?會不會是你不肯面對『現實』呢?」

他完全反駁不來,又尷尬又生氣,正想說些甚麼,她忽爾又來個軟功,搖着他的手,「來吧,就當陪陪我,這陣子每天工作十多小時,我們實在太需要陽光與海灘來轉換心情。如果你不想下水,我們一起曬曬太陽吧。」

他深深吸了一口氣,點頭答應,「甚麼時間去?」她高聲說:「擇日不如撞日,不如就今晚吧!反正富子林還沒天黑。」他嚇得大叫,「會不會太急了……」她指向平板電腦熒幕,十足推銷員口吻,「不急不急,你看這裏,限時優惠,今晚六時前啟程,只需半價,二人同行更有折上折,不能錯失良機。」

她忽然轉了一個調子,聲音低沉,樣子認真,「其實我已經報名了,No Show後果可以很嚴重,金錢損失事小,被虛擬旅遊體驗公司列入黑名單事大。我們不是只差一點點旅遊里數,就能升級會籍?這次不去,會籍被降級就不好了,以後真的只能去那些熱門到不行的悶蛋地點,你要升級去日出原狩獵場就夢碎了。」

「但我的工作今天要……」她挽着他的手,「你就把電腦帶去吧,雖然是虛擬旅遊,但可以帶備隨身物件。」他嘀咕着:「這算是甚麼旅遊……」

她不作理會,逕自從房裏把兩個智能頭罩拿出來,一個戴上,一個遞給他,他無奈的把頭罩戴上。她在平板電腦輸入一連串設定後,下一秒鐘,他們來到富子林了,猛烈陽光刺得平日足不出戶的二人睜不開眼。

「噢,忘了選戴墨鏡。」
「現在設定吧。」
「現場選購貴得多了。」
「你甚麼都計較錢,但錢不都是我付的嗎?」
「得得得,現在選購,去旅行就寬容一點,不要發脾氣。」 

(2019年2月20日,星島日報,副刊E05.文化廊.創作塗鴉)

2019年2月14日 星期四

【電影】戰鬥天使夢馳騁


叫日本動漫迷引頸以待的真人版電影《銃夢:戰鬥天使》終於上畫,於新春檔期成了一支異軍,截稿前仍然撼贏其他賀歲片對手,拿下票房冠軍,未知會否跟片中合成人女主角艾莉達一樣愈戰愈勇。

荷里活片商、製作團隊,購入日本動漫或相關作品版權,拍成電影,不屬罕見,近年引起迴響的,是影星施嘉莉祖安遜、北野武演出的《攻殼機動隊》(二○一七年),湯告魯斯擔演的《異空戰士》(二○一四年),則改編自櫻坂洋輕小說《All You Need Is Kill》,其漫畫版本由《死亡筆記》小畑健作畫,說起來,《死亡筆記》於二○一七年亦由Netflix製作美國版改編電影。據悉《小丑回魂》導演馬希提將會執導《進擊的巨人》荷里活真人版,還有早於二○○二年由華納兄弟買下改編版權的《阿基拉》等等,都是值得期待的作品。

日本作品原著被改編成西方電影,有否違和感,見仁見智,但既然木城幸人筆下原著《銃夢》的廢鐵鎮(即電影裏的鐵城)宛如聯合國一般,人物設定似無明顯的國籍之分(雖然也有黑皮膚角色),由誰來改編製作也無礙。雖說《銃夢:戰鬥天使》讓日本動漫迷興奮,但台灣、內地譯名,只依英文片名即女主角名字,分別命名為《艾莉塔:戰鬥天使》和《阿麗塔:戰鬥天使》,昔日巨著來到今天,或許已不怎麼是賣點,相對而言,香港片名沿用「銃夢」二字,即使海報宣傳字眼未提《銃夢》原著,已算敬意。這當然只是動漫迷的小心眼。

著名導演占士金馬倫,早在二十年前已被《銃夢》漫畫系列吸引,也開始着手籌備電影版,但到了二○○五年,他在《銃夢》和《阿凡達》之間作出選擇,電影歷史告訴我們,他最後選擇了後者,《銃夢》電影計畫一直擱置,《阿凡達》續篇甚至都要醞釀了,他遂把《銃夢》的電影夢,交到多才多藝的好友羅拔洛迪格斯手中,自己則安居聯合監製、聯合編劇的位置,成就一套《銃夢:戰鬥天使》。

《銃夢:戰鬥天使》主要改編自《銃夢》首部漫畫原著第一至四期,以艾莉達(台版漫畫稱為凱麗)勝出「摩動球」(台版漫畫稱為「死亡球」)作結,處處伏筆,後續電影可期。改編方面,基本上沿用原著橋段,作出適度增減、拼貼,情節適時前後對調,卻無損整體故事發展,好像漫畫中凱麗自尤浩死後受到創傷,才接觸並挑戰「死亡球」這個玩命遊戲,電影則早有鋪排,男角曉高甚至是艾莉達的「摩動球」啟蒙者。主要人物大同小異,電影的艾莉達、戴臣伊杜、曉高、韋達、桑彭等等,在原著中皆有其人。艾莉達以真空管把自己的生命維持裝置,跟曉高的腦袋相連接,讓瀕死的他續命等原著典故情節,在電影中沒有遺漏。

也得說說「摩動球」/「死亡球」,結合格鬥、競技、運動於一身,既熱血刺激又血腥,在《銃夢:戰鬥天使》中被抽出來成為焦點,要觀眾眼前一亮,效果不俗。可惜原著中的「死亡球」王者傑秀皇和他的妹妹修蜜拉,未有登場,而原著中提到死亡球是「天空之城」沙雷姆(即電影的薩林),為了削減廢鐵鎮日益增加的人口,而被設計出來的統治手段,在電影中亦沒有觸及。

作為以機械與肉身結合為軸心的科幻作品,《銃夢》原著漫畫有不少探討\探求人性的筆觸,借用不同角色的口,道出「我跟這個城鎮很相似。不是自然的,而是介乎機械跟人之間的東西」、「雖然是機械體,但要取回跟大地肉體統一的感覺」、「有人想超越機械人」等思辯。筆者最欣賞的是原著中人類與機械的自由結合、肉體與機械的靈活互換,藉着分子機械工學,肉身只是軀體,機體就像外衣,裝上頭顱就行,人們可因應不同場合變裝,至於腦袋,也能以分子機械的腦改造技術,改造、強化神經細胞。

《銃夢:戰鬥天使》神秘的諾華(原著應為鐵士代諾這個角色)本尊只稍微亮相,未有如漫畫中展露不死身,好戲當然在後頭,《銃夢:戰鬥天使》續集還是要期待下去。

(2019年2月14日,星島日報,副刊P05.藝文薈.Art)

2019年2月1日 星期五

【人物】當極簡音樂遇上搖滾

在二○一九年香港管弦樂團的表演節目名單上,《格拉斯的大衛寶兒》十分搶眼,又Philip Glass又David Bowie,無論是極簡主義音樂抑或搖滾樂迷,以至古典音樂、流行音樂的聽眾,相信都有興趣。再把節目看仔細,當晚樂團演奏的作曲家作品,還有另一位極簡主義音樂代表人物Steve Reich、Radiohead的Jonny Greenwood、The National的Bryce Dessner的曲目,好一場融貫搖滾、流行樂、電影配樂、現代、古典音樂的演出。



不少音樂人或經歷過沉浸極簡主義音樂世界的人生階段,香港管弦樂團藝術策劃總監林丰,也不例外,對極簡主義音樂代表人物Philip Glass、Steve Reich等作品,可謂耳熟能詳,他稱極簡主義音樂是有高度影響力的音樂流派,那張收錄Philip Glass的Symphony No.4, Heroes的唱片,早已被他反覆聽過許多遍,陪伴他度過溫習等各個歲月時光。

對普羅大眾來說,David Bowie的名字應該比Philip Glass更響亮,但先後於修咸頓大學及薩塞克斯大學修讀作曲的林丰,卻因為Philip Glass這首作品,才找回David Bowie的《Heroes》來聽,雖然他的音樂涉獵範圍,早就跨越古典、現代、搖滾、流行──他也愛Sigur Rós和Radiohead。「我認識David Bowie,其實是因為坂本龍一,兩人都有參演《戰場上的快樂聖誕》,之後我便開始發掘他的音樂。」

說回Philip Glass。「Philip Glass創作了三首交響曲向David Bowie致敬,Symphony No.4, Heroes是第二首,第一首即Symphony No.1則採摘自David Bowie《Low》專輯作品的元素。」至於「三部曲」最後一首──Symphony No.12, Lodger,近年竣工,今年一月由Los Angeles Philharmonic首演。「Philip Glass抽取David Bowie作品主要旋律,然後修動成為自己的音樂部分,你定能在作品中聽到David Bowie的東西,但整體還是很Philip Glass。」

林丰特別想把Philip Glass的Symphony No.4, Heroes帶來香港。「在香港欣賞其管弦樂作品的機會委實不多。」因而促成了Philip Glass的Symphony No.4, Heroes這場亞洲首演。既然用上這首樂章,演出節目的主題,就輕易浮現出現──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碰撞。另外,有了Philip Glass,他便想到Steve Reich,「許多人甚至覺得Steve Reich對流行音樂影響更深。」

林丰這次選了Steve Reich的《Three Movements》給樂團演奏。從Philip Glass到Steve Reich,《格拉斯的大衛寶兒》的節目脈絡愈見明朗,兩人固然對流行音樂有深遠影響,林丰想了又想,覺得作品經常在歐洲演奏的Jonny Greenwood,是不錯選擇,「於是演出既有David Bowie,又有Radiohead(Jonny Greenwood)和The National(Bryce Dessner)。」聽見這些大名,搖滾樂迷能不興奮嗎?

林丰把Jonny Greenwood為《There Will Be Blood》(港譯《黑金風雲》)創作的電影音樂,以及Bryce Dessner那首被《復仇勇者》採用的《Lachrimae》,加進演奏曲目中──別忘了,Steve Reich的《Three Movements》,也曾於《饑餓遊戲》亮相,於是整場演出的電影音樂色彩,立即濃烈起來。「而為音樂會指揮的André de Ridder,也曾為Jonny Greenwood作品錄音。」千絲萬縷的關係網,貫穿了整場音樂會,彼此互有牽連、互相指涉,林丰策劃之用心和靈巧,可見一斑。

林丰笑說,香港管弦樂團當然會繼續為樂迷帶來傳統的古典曲目演奏,但製作不一樣的表演也很重要,譬如跟非古典音樂家合作,擴闊光譜,去接觸一些他們未必接觸到的樂迷,他以去年引起迴響的《風格配樂大師:馬克斯.李希特》為例,稱Max Richter肯定有為香港管弦樂團觀眾席上,帶來Indie樂迷、文青等新面孔,《格拉斯的大衛寶兒》跟該場演出相似,都糅雜了當代文化元素,他不諱言Max Richter演出反應佳,對《格拉斯的大衛寶兒》也多了一點點信心。製作這類節目,擔心與壓力一定有,「但在這個大家都聽耳機的年代,為不同樂迷帶來欣賞管弦樂團現場演奏的經驗,是很重要的。如果沒試過,真心覺得你錯過了人生一次特別的經驗。」

今年香港管弦樂團,還有哪些不一樣的節目?林丰如數家珍,推介包括演奏武滿徹、吉松隆等作品、以「夢」為主題的《夢諭》,還有拉丁爵士鋼琴巨擘Michel Camilo登場的《米蓋.卡米洛:一夜爵士》、已成系列的《星球大戰IV音樂會》等等,愛發掘更多的樂迷要留意了。

2019年2月1日,星島日報,副刊E05文化廊享樂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