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7日 星期四

【攝影】Lightbox 照亮台灣影像

在實體書市場、出版業愈來愈面對挑戰的今天,台灣閱讀風氣仍然盛行,街頭巷尾,書香撲鼻,不僅書店林立,獨特的民辦圖書館也有不少,好像成立三年的Lightbox攝影圖書室,便是當地首家以攝影為主題的圖書館,開放予公眾,讓攝影文化,還有書中一幀幀一瞬即逝的照片,得以累積、沉澱、醞釀、傳承,很有意思。

摸上台北羅斯福路三段的Lightbox攝影圖書室現址,推門而至,暈黃燈光把這個偌大空間裏的攝影藏書,映出有條不紊的景致,台灣本土專區就不消說了,設有攝影雜誌、攝影評論、攝影史、攝影展覽圖錄等類屬,各適其適,還有亞洲、歐美的攝影書籍;看到香港專區時,倍感親切。

還有一個類似閣樓的空間,Lightbox發起人曹良賓,邀筆者拾級而上,這個閣樓暫時是還沒整理的書倉,將來或是展覽空間。我們倚在欄杆前,居高臨下,飽覽圖書室的全景。他比手劃腳,談着空間規劃和布局──藏書約有三千多本,台灣、亞洲、歐美各有三分之一,亞洲作品又以日本佔多,他笑說,台灣朋友捐給他們最多的攝影書,就是日本,「畢竟日本是攝影大國,地理上又跟台灣接近,彼此有很多交流。」

曹良賓是台灣影像創作者,於美國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獲藝術創作碩士,Lightbox的成立,源於曹良賓的自身經驗,「從前一談到借閱攝影書,大家都會很直接去公共圖書館,但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技術書,教你怎樣拍照。」曹良賓感受最深的一次,是計畫出版攝影集時,想找一些攝影書作參考,特別是台灣本土脈絡,看看自己想做的有沒有人做過,然而那些作品,在公共圖書館很難找得到,「我也去了美術館的附屬圖書室,但攝影類的還是很有限,當代攝影的就更少了。美術館畢竟是綜合性的。」

做創作時碰了釘,做研究亦然。他後來又參加了台灣攝影史綱研究計畫,為了找尋相關書籍,又再東奔西跑,「超累的!」遂漸漸生出開辦一家攝影圖書室的念頭。碰巧2015年,他跟友人共同發起「Photo Talks」,促進台灣當代攝影的討論,直到那個舉辦活動的空間沒了,大家都問,接下來怎樣辦?他想了想,「好吧,應該可以有一個空間。」但他們為空間怎樣營運考慮了很久,最後還是屬意「Free to All」,讓「有興趣、感好奇的,大家都可以來」,營運資金則主要依靠私人資助與政府補助,Lightbox遂於2016年正式成立,一直都有收集攝影書的他,把自己約四百本愛書都拿了出來,與人分享。

讓有趣事情發生

後來人們陸陸續續捐來的書愈來愈多,他們很快就遇上空間不足的問題,便發起群眾集資,讓Lightbox搬家,今年5月遷至同區書店林立的羅斯福路現址。曹良賓笑說,舊址只有現址三分之一,而且從前位於三樓,行動不便者,上不了去,現在搬到地面,甚至有輪椅使用者來打書釘。現在書架還未到密不透風的程度,但假以時日,以他們收集書籍的速度,Lightbox再度填滿可期,他笑說,如果將來有更大的需求,他們會思考是否要搬到一個更大、更友善的空間,讓更多人可以閱讀、交流,無論如何,「讓有趣的事情發生。」

觀乎台灣攝影專題的書店、空間,台北有Moom Bookshop、台南有目圍書店(Orbital Books),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亦預計明年5月試營運,加上Lightbox攝影圖書室,當地攝影文化氣氛,似乎將愈來愈熱鬧。期待「光箱」繼續發亮,讓台灣以至世界影像,好好聚焦。

(2019年11月7日,星島日報,副刊P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