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視藝】工業山水場景 林佑森

林佑森的山水裝置作品,很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他以收集回來的銅喉、銅管,製造樹幹,或延長地台,再以銅綫扭成樹枝、樹身,工業味、陽剛味濃郁。樹枝樹幹也有粗有幼,他笑說Watt數不同,電綫便粗幼不一。他還把迷你公仔黐在作品中,形成人們遊山玩水的場景。

「中學時代自己『砌機』(裝嵌電腦),二舅父也曾維修電視,工具齊全,我最喜歡便是把摩打拆出來玩。」現在以工業材料、電子零件為創作素材,他稱與香港社會有關。「香港資訊發達,每年都有許多工業產品、電子產品推出市面,也造成大量垃圾。與其就這樣丟到堆填區,我把它們收集回來,通過創作,重新賦予生命。」於是,各式電子器材、被淘汰的工業成品,在他手上巧施魔法,便呈現出當代城市中的有機景貌。

拾破爛,包括舊式電視機,機內的真空管,他都一一拆出來,成了撐起銅樹的台。許多朋友知道他有此愛好,搬家執屋前,都會跟他聯絡,譬如中學母校丟掉書桌木凳,便着他取走,他後來便鋸成木板地台。有次行山時拾到舊式火水燈,他拆出了弧形的部分,砌成《旅遊探勝之三》。

《風起了》底部還裝設風扇,名副其實是「風起了」,最有動感,而《風起了之二》,樹下兩座直立式CPU散熱片,像極了兩幢充滿現代感的大廈。為了創作,他還向一起租下Studio的裝修師傅,學習木工技術,至於《凝之美》、《樹塔之六》的「銀台」,那倒錫技巧,則是他從前讀書,以及自己摸索出來的。最近裝修師傅朋友帶來大量實木材料,他高興得不得了,已想着可以怎樣利用。

最奇妙的是,銅與空氣、水等物質發生反應後,產生銅綠(銅鏽),簡直就像在枯竭的禿枝上長出綠芽一樣,很有生命感,他還會噴鹹水,加速銅綠的「生長」,宛如為盆栽澆水。「這是上次二○一三年展覽《山水融城》發現的,當時我只造枯樹,這次想帶出一點生機。」至於銅綠,他說只要擦拭便可去除,也不會令銅變得脆弱。

林佑森生於一九八一年,二○一○年修畢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系,同年獲得藝術公社《出爐2010》「傑出藝術新秀獎」,曾參加不少聯展和藝術展覽,《瞳.綠》是他在嘉圖現代藝術的第二次個展,說到創作,他笑言順其自然。

但談到香港的樹木,我們便有更多話題。先不說早前被當局快刀砍伐的石牆樹,已是歷史悠久,仍然不被珍惜,就是街道上不少栽種,樹身都被鐵枝等東西圍住,「到底在保護,還是限制它們的生長?」於是他部分作品便有「金鐘罩」裹着樹身,好像《旅居者之三》、《旅居者之四》、《樹塔之六》。「現在流行的盆景,也是這樣子。」

他還注進移動山水的概念,好像《銅林之二》、《銅林之三》、《銅樹之一至六》,他在電插頭上、拖板上繞出銅樹,一拔一插,銅樹便能移動到不同地方。他在《瞳.綠》也有新嘗試,《郊遊探勝之二》、《銅林之三》等的樹葉,是一圈圈繞出來的,如此形態,不像松柏嗎?「也想創作更大型的作品,但香港比較困難,始終環境有限,就算運輸都很傷腦筋。」

樹木如是,創作更甚。香港何時能生長出千「枝」百態、高大挺拔的創意樹林?

(2015年10月1日,星島日報,副刊P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