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音樂】達明30

本地經典組合達明一派成軍三十周年,唱片公司看準時機、隆重其事,推出一連串活動,七張圖案彩膠EP Box Set《達明一派Project 30》,就叫一眾樂迷愛不釋手,雖然售價上千元,但製作精美,而且限量一千套,手快有手慢冇,還是得到不少達明迷、資深歌迷(其中更包括沒有黑膠唱盤的!)捧場。

說來慚愧,筆者玩番黑膠超過兩年,也算是達明的標準樂迷(不是Die Hard「粉絲」啦),早已擁有他們的CD全集,但他們的黑膠始終沒有儲齊。今趟《達明一派Project 30》推出市面,雖然那七張EP所收錄的,只是原版唱片裏部分歌曲或混音版本,但毋須左尋右覓、「無痛」(除了一擲千金的「肉痛」)儲起他們的膠碟,還是心甘情願。

將《達明一派Project 30》小心翼翼地拆封,把玩那七張印製精美圖案、已有足夠觀賞價值的彩膠一番,也是樂趣。這套Box Set另一賣點,是一冊圖文並茂的Booklet,那不僅僅是普通的歌詞集,還刊載了資深樂評人袁智聰,為七張大碟撰寫的文案,讓樂迷一邊重溫當年樂壇歷史,一邊加深了解達明幾張專輯的典故和特色之處,充滿趣味。當然還少不了多幅風格強烈的絕美照片。

想當年,達明一派在百花齊放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本地樂壇橫空問世,袁智聰心想,終於有一隊他們樂迷想聽到的新派、電子、英倫音樂風格的本地樂隊出現了。「基本上不難聽到他們早期的音樂,源於哪些西方樂團,但我們都不介意,樂見有一支香港樂隊,把我們聽開的音樂詮釋出來。」

達明後期作品,社會、政治意識強烈,這一點也叫袁總欣賞。「非一般流行曲題材,好像對回歸的擔憂和焦慮、移民潮等等,時而諷刺,時而沉重,都跟我們同步面對這個社會面對的問題,現在回想,也覺得震撼。」

他第一次跟達明做訪問,是《意難平》(一九八九年)的時候,第二次是《神經》(一九九○年),那些都是音樂雜誌《Music Bus》年代的事情了。他又說兩人是音樂人,下次見面,不必待至另一場訪問,睇騷、看電影節,都會碰面,交往就更多了。「我辦了音樂雜誌《MCB》後,為了深入訪問,跟他們的連繫更密切。」

這次撰寫《達明一派Project 30》文案,袁智聰開動黑膠唱盤,再一次反覆重播達明的歌,為了不想靠感覺作文,也想重新感受他們的音樂,不諱言愈聽愈有感情。「《意難平》是我最喜歡的達明專輯;《迷戀》一曲是我鍾愛的中文Synth-pop Ballad。《神經》的歌曲,甚至叫我激動,碟中預言人們的惶恐,現在我們真的在驚懼。」

他感激這次唱片公司的邀請,讓他做了一直想做的事。「外國不少Box Set,都收錄了詳盡文案,回顧樂隊每一張專輯,為甚麼香港沒有人做?或總是相集多於文字?」達明一派曾出版《為人民服務》Box Set,「這次我慶幸能為達明服務。」

達明三十,作為樂迷,他期待兩人的新專輯。「若只開場演唱會,翻玩舊歌,就不夠重組意義了,我相信他們有心思去做新作。」

環球唱片中文唱片部市場策劃總監Danny Chu,也坦言是達明樂迷,覺得他們的音樂很有創意,也很熟達明的歌曲,「一聽Intro,情懷就來了。」《達明一派Project 30》七張EP,摘取部分當年主打歌曲和混音版本,而不純粹重出達明專輯,他笑說是參考外國同類產品做法,「想特別一點,想更有情懷,非死忠『粉絲』可能都有興趣。」

《達明一派Project 30》限量一千張,他稱沒有特別意思,也非事前評估市場反應所得的結論,「只想做到紀念性質,賣光了便算。」環球近年重推不少本地經典專輯,「復黑王」系列就很受樂迷歡迎,他直言舊歌有市場,「我們希望把舊歌連繫現今世界,不要出現斷層。」

達明一派成軍三十周年,《達明一派Project 30》後,還有一連串活動,他賣個關子,樂迷只能繼續期待消息公布了。

(2016年11月25日,星島日報,副刊E05.文化廊.享樂主義)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小小說】魔衣櫥

第一次踏進這個僅約三百方呎、沒有房間的單位,他和她就喜歡上了。

他對這裏既日照充足,又有小露台,最感滿意,已經想着要栽種怎麼樣的植物了,也準備要在這個開放式廚房,大顯身手。

她則給懾住心神似的,目不轉睛地緊緊盯着這個單位唯一家具——衣櫃。

「小姐似乎很喜歡這個衣櫃啊。」這時經紀擠出更大的笑容。「你真有眼光,據說這是業主的父執輩,特地從印度買回來,據說已有百年歷史,十分珍貴。」

女的拉着男的手,趨前把衣櫃看仔細——櫃面以綠為主調,散發着一種叫人着迷的魅惑,主圖案是纏繞不斷的帶刺藤枝,長着玫瑰一般的血紅色花朵,卻不失優雅氣派,可以想像,那位業主的父執輩,是一個品味獨特的人。

「為甚麼這單位只得這個衣櫃,沒有其他家具?」聽到他有此一問,經紀「呵呵」笑了起來。

「先生你真聰明,這也是我即將要說明的事情:這位業主對租客沒有太多要求,只叮嚀租客必須讓這個衣櫃完整無缺地保留下來,否則罰款一百萬元,其他家具,任君布置。」

他和她充滿默契地對望,離開後,考慮了不足半天,便致電經紀,表示對租盤有興趣,經紀遂跟他們開了一個比市價略低的租金,以及交代了一些租務細節,他們基本上沒有異議,但還是循例的還了一個更低的價,想不到業主居然爽快答允,來來回回,不足一天就完事,算是一次很順利的交易。

簽約當天,兩人對於能見到擁有那個衣櫃的業主,滿心期待,更想打聽更多關於衣櫃的故事,怎料來的人只是業主代表,對方公事公辦,簽了名、交低鎖匙,就離開了。

晚上,吃飯時間,他忍不住問她:「為甚麼你會被那個衣櫃迷住了?你都不愛打扮。」她只笑而不語。

接下來的一星期,他們為裝扮新居東奔西跑。因為衣櫃的關係,他們對家具和布置改變了要求和策略,選了一些色調、氣氛配搭的沙發、書櫃、桌子、椅子、燈飾等等,他起初對新居跟之前的想像有出入,略有微言,但看到她那麼熱心的到處選購家具,不想掃興,順其自然好了。

裝扮家居,還有衣服。還沒入伙,她已經從樓下商場的時裝店,帶走了五六套衣裳,雖然現在是夏天,但她挑選的衣物,冷暖裝束都有。他哄哄她:「我都不知道你原來喜歡逛時裝店。」她吐吐舌:「是女人都愛Shopping!」

這話其實也不盡然,他眼中的她,就不是這樣了,應該說她沒有很大的物欲/購物欲,兩人拍拖五載,除了是很偶然的情況,還是為了工作或某些原因,她才逼不得已添置衫褲鞋襪,而且都是月下貨,好省下錢,為將來同築愛巢作儲備,反倒是他給她買了不少衣服作禮物,卻每次都被她嗆破費。

三兩天不夠,她又撿着三雙高跟鞋回來,說要配襯新衣裳云云。兩人住進去不久,這個大衣櫃不僅成了她的專屬,還給她填飽大半。他仍然跟她開玩笑:「這樣下去,冬天時,衣櫃不就全滿?」

他錯了,秋來冬未至,衣櫃已經不夠用。他仍然忍住沒有投訴,因為知道共賦同居殊不容易,彼此的生活小節,有許多東西得包容遷就,直至一天,她在枕邊小聲對他說:「這個月的租金,你可以連我那份都先付嗎?最近我花費多了……但你放心,下個月我一定歸還!」

他握着她的手,把一些放在心裏很久的話說出來:「是不是因為買衣服用錢多了?」她不敢望他,只點點頭。他又問:「你要老實告訴我,這半年來,你到底為買衣服花費了多少?」

她起初不肯回答,但男友軟硬兼施,鍥而不捨,她才勉強招供:「……十萬元。」他大吃一驚:「十萬元?不就是我們同居前約定好的儲蓄?」她無言。

在他苦口婆心規勸下,她答應不再買衣服,他以為事情會好起來,怎料一星期後,她又挽着一袋新衫回來。他眼睜睜地望着她,還沒動口,她已惡人先告狀:「好友下個月結婚了,難道不應該買件體面的套裝,去參加婚宴嗎?」

他猛地搖頭。「這不是藉口!體面的套裝,難道還不夠多嗎?你就打開衣櫃看看吧!就算沒有,都不應該買,這是你的承諾!」

她紅了雙眼,哽咽地叫嚷:「你罵我!你因為這些死物罵我!」他仍然是搖着頭。「你從前不是這樣的,好像變了另一個人。」她尖叫還擊:「你才變了!你從沒有罵過我!」她說罷氣沖沖地推門離開。

他泄氣了,獨個兒呆坐沙發兩句鐘,想着剛才誰是誰非,想着他和她的從前、現在與將來,不經不覺便入黑了。

燈光從窗外透進來,打在衣櫃上,發出他從沒見過的詭異的綠光,妖裏妖氣,叫他心寒,赫然驚醒,這個衣櫃,好像會誘發人們的欲望似的。

他連忙把屋內燈光都開着了,綠光熄滅,他才心安。

他遂冒起了一個決定,這時又擔心她起來,準備打電話給她之際,她回來了,一看見他,就緊緊擁着他,連聲道:「對不起,對不起。是我錯了。」

他輕撫她,溫柔地說:「不如我們搬走吧?」她輕輕推開了他,一臉不惑。「我們才住了這兒半年,現在搬走,要賠很多啊。」他說:「放心,我應付得來。而且,比起砸破衣櫃,以及日後可能因買衣服而欠下巨款,承擔梗約期內餘下租金,金額少得多了。」

她聽不懂他的話,自顧自的說:「我不買衣服就是了,我都不知道為甚麼會這樣的,好像心癮忽然發作,怎麼樣都阻止不了……」

「你信我吧,我們搬到其他地方,會更加快樂。」他又把她擁在懷裏,恰巧面向那個像在蟄伏着甚麼的衣櫃,不知對誰呢喃:

「只是遠離它就好了。」

2016年11月23日,星島日報,副刊E05)

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小小說】Amy

韓語課上,Tim鼓起勇氣,向坐在旁邊的女生說:「請問……你是Amy嗎?」女生睜大眼睛望着他:「我認識你?」Tim搖搖頭。「我認識Paul。」兩秒後。「誰是Paul?」

「Paul嘛……」這倒令Tim尷尬起來。「Paul不就是你的……男友……」

Amy聽後大笑起來:「你居然認識一個連我都不認識的男友。」

Tim認真的觀察她的神情──雖然她在笑,卻又不像開玩笑。

「所以,你是Amy,但不是Paul的女友?」Amy跟着他的語速和語調,鸚鵡學舌似的:「所以,我是Amy,但不是Paul的女友。」

Tim這才舒了一口氣。「太好了,如果你是那個Amy,我會好尷尬。」Amy搶白:「我覺得你現在也挺尷尬的。」Tim瞬即染上一臉紅,Amy以一輪哄笑打圓場。

Tim和Paul是好朋友,至少直至大學初期,兩人仍然是好朋友。他們曾經時常一起打籃球,一起到自修室溫習,一起談心儀的女生。

後來Paul拍拖了,對象便是在校內認識的Amy,然後,他們的關係便逐漸疏遠了,起初是Paul沒有找他,後來是連他也沒有找Paul。但他沒有感到失落與不快,他知道,這便是人生最稀鬆平常的離合聚散,有人進場,有人退場,僅此而已。

下課後,Tim和Amy肩擦肩,一起走過通往地下鐵的那段路。

「你是說,你和Paul是在XX大學工程系畢業?」Amy說:「我都是唸XX大學的,英文系。」

Tim想起了甚麼。「『Amy』好像都是讀英文的。」

Amy笑了起來。「你仍然當我是那個『Amy』。好吧,你有她的照片嗎?你有她的中文姓名嗎?你有她更多的資料嗎?就跟我對照一下吧。」

Amy連番追問,Tim全都答不出。他只在一次朋友聚會上,見過Paul攜眷出席的Amy一次,只知道她是就讀同一所大學的英文系,當時他們到底有沒有交談過,還是只是Paul給Tim介紹,他已經沒有太多記憶了。他對Amy幾乎一無所知。

「既然你只見過她一次,怎麼認定我就是她呢?」

「Amy,就是Amy啊,世界上有那麼多Amy嗎?」

此後,這每周一堂的韓語課,Tim有了個伴,他們一起上堂,下課後一起吃飯、溫習,甚至相約出來逛街看戲。不知怎的,他居然想起了,從前跟Paul是好朋友的快樂日子。

他對Amy逐漸加深了解,包括她和他共同的大學生活。

「你還記得禿頭的張Sir!他那科《批判思考》,堂上大半學生睡了,最重要的是,他『肥』了我!」
「宿舍二樓廁所鬧鬼的傳聞你聽過了吧?」
「你知道Dr. Chan跟中文系哪一個學生『有啲嘢』?」
「我是最近才知道那個高官是我們校友,真是『影衰晒』。」

咖啡廳裏,他呷了一口Americano,定睛望着Amy:「為甚麼我們一直不認識?」Amy微笑而不語。

為期兩個月的初階韓語課結束,Tim牽着Amy的手,離開課室。

一天晚上,兩人吃過晚飯,在熱鬧的街頭,碰到Paul,與他身邊的女生,那位女生,居然跟Amy長得一模一樣。

兩個Amy打個照面,既沒有說話,也沒有表情,兩人之間好像有些默契似的,只站在彼此的對面,兩人中間就像有一道無形的鏡子,映出了立體的影像,彼此成了彼此的影子。

Paul和Tim呆了半晌。回過神來時,兩人都衝口而出:「你這個不是Amy,我這個才是!」

2016年11月9日,星島日報,副刊E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