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4日 星期四

【劇場】風波裏的校園

久違了的表演場地預計即將重開,各表演單位蠢蠢欲動,演出消息一個接一個,包括香港話劇團的重演劇目《原則》。從2016年的讀戲劇場起,《原則》的劇本便不斷給琢磨、搬演接二連三,也見證這些年來的社會遽變。劇中那場校園風波,此刻能教曉我們甚麼?

由郭永康編劇、曾獲香港舞台劇獎年度優秀製作的《原則》,講述由雷思蘭飾演的新校長,為學校訂立連串新校規,惹來師生強烈不滿,漸漸發展成正副校長之間的角力,更引發學生罷課抗議。導演方俊杰說,改變往往不是突如其來,「好像《原則》,如果學生成績優異,師生關係又好,新校長大概不必上場,這個故事也不會出現。改變背後的原因值得探討,只是很多人選擇不去理會。」

新校長這個角色,可想而知在戲內戲外也不討好,方導坦言不希望將角色妖魔化,在排戲時,特別提醒雷思蘭不要放大那些「不討好」,做到實事求是、目標清晰就夠。「在行政角度來說,她其實沒有錯,視乎你是否認同。但你了解後不認同,跟未去了解就不認同,是有分別的。劇末有個聽證會,邀觀眾表態,有沒有人撐校長?有啊!」

相反,對於飾演備受學生愛戴副校長的高翰文,方導則與他一起找出角色的性格缺憾,「他都有他的問題。作為一個管理層,難道應該事事私下解決嗎?」他笑說,該劇有趣之處,是你很難站在某一邊,替他們講好說話,而劇中不同原則的人在互相辯論,他們都有各自的對與錯,也有自我掙扎和質疑,「作為導演,建立好這場辯論就夠,觀眾最後站在哪一邊也不重要。如果因而想起近年社會發生的事,能夠梳理一下情緒,重新思考、重新出發,也是好事。」

也說「原則」。「每個人都有原則,所有行為、決定,都依據這個原則出發。」因為成長、經歷不同,每個人的原則都不一樣,有些規矩一點,有些隨性一點,所以原則與原則之間,時有衝突碰撞,「但只要理解對方,便會發現,其言行作為,只是建基於某些價值觀,是可以理解的。」他續說,原則不是那麼可怕,「但大家有沒有互相理解對方?有更多情況,是不去溝通,已先『落閘』。」《原則》就有不同角色互相說服對方的過程,各人從中都有得着,雖然不致完全改變自己的原則,但仍然改變了一些東西,「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交流。」

原則,不是不可撼動的,而是隨着時代轉變而轉變,但改變往往帶來問題,因為總有人不願改變,然後被視為不聽話、反叛,「但時間自會印證對錯。」他笑說,推動世界發展,全憑貪新和貪心,所有發明與創作,最初都基於不認同,「這個世界,不止一種可能性吧。」他希望觀眾看劇後,有所思考,理解不同價值觀,進而引申到生活層面。

《原則》較政治性,甚至直指現實,但他坦言沒有壓力,「我不是要把你導向哪一邊,我的期望是誘發思考。」去年社會運動氣氛熾烈,但現在經過時間沉澱,他覺得是一個適合的時機,去重新面對相關議題。在充滿紛爭的時刻,抱持不同原則的我們,應該如何自處?他苦笑起來,不諱言自己也思考了一整年,又認為信念難免有動搖,甚至妥協的時候,「大家的『尺』都不同。與其質疑別人,不如先清晰自己,而到最後,你能否過到自己的良心,便是走下去的動力。」

(2020年9月24日,星島日報,副刊P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