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區凱琳 聽海

 
今年三月,區凱琳的父親離世剛好一年,在她的眼中,曾經當海關的他,只是揚帆出海去了。
 
她把思念化作創作動力,製作一系列繪畫及裝置作品,在《區凱琳:爸爸出海去》展出。
 
「我覺得這不是悼念,而是思念,思念可以是在生的人、跟你距離不同的人。」
 
誠然, 經歷是個人的,但痛苦、情懷卻是共有的。「這個展覽,不是純粹的個人悼念活動,而是一種對感情的延伸。」
從最初把父親躺過的碌架床收藏,到拿出來進行創作,她原以為做這個展覽的過程會很痛苦,因為要重新面對許多傷感回 憶。

「但現在我覺得舒解多了,創作始終會令人集中,雖然仍然不想相信至親的離世。」想起聞一多的《也許》:也許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許,也許你要睡一睡──不是死了,而是睡了、出海了,那當然不是自欺欺人,「而是藝術家的浪漫,是我們對死亡後的想像。」

爸爸「出海」了一年,時間對於這次展覽,有特別的註腳。「事實上,我們一直都很留意日子,會默默計算爸爸走了一個 月、兩個月。」

好像填上改編自經典民謠《My Bonnie》一曲:「My father is over the ocean……」的《有一首歌(十二個字十二個月十二個練習)》,便一共有十二幅作品,《爸爸,今天你看見怎樣的藍?》更是記錄每天行程的記事本章頁,用藍色的高低深淺,顯示情緒的疏密濃淡。就是這樣,月復月、日復日,「就像一個個循環。」

展場那塊雪白的牆的底部,漆了介乎藍與綠之間的顏色,比喻海洋之意呼之欲出──一片水平如鏡、恬靜無風的美麗汪洋。觀眾就像沿著海岸線,一起跟隨其父親的步伐,「海水」由淺而深,作品也愈來愈私密,譬如她把陪伴爸爸度過最後時光的碌架床,當中的碎布、棉繡花線、銅釘等二百二十四粒零件,逐個逐個拆出來排列整齊,又在多塊木條上,寫了《給爸爸(或自己)的六十個問題》,一堆你問自己也不一定答得出的問題。「爸爸離開前後,你會問許多問題,好像facebook、電郵、銀行戶口密碼,因為你要處理他的東西。」

家人參與其中

「海水」起初不及腰際,但一個不留神,來到那個「最後房間」時,藍綠色已經淹沒了頭部,「水壓」到了最高處,感情 濃郁綿密,並播放由區凱琳唱出一句又一句的「My father is over the ocean」,又以大頭針逐根逐根釘了「Bring Back」字眼的床褥。看著看著,觀眾的心情也隨之糾結起來。

該展覽雖然是區凱琳的個展,但她的家人也參與其中,好像放在另一塊床褥上、以其父親生前曾經飼養過三隻小鳥為原形 的布公仔,就是她十歲女兒親手弄的,而掛在「最後房間」牆上的一幀照片,相中那個站在日本宮崎沿岸遠眺北太平洋的女人背影,是她的母親。「比較過去的個人 展覽,《爸爸出海去》多了一些意義。」

一年了,孑然一身的爸爸,出海暢遊世界,今天身處何方?「大概歐洲是吧?」區凱琳微笑了一下,眼神迎向遠方,彷彿真的看見老爸,融入法國沿岸一片良辰美景中,向自己揮手。「我知道我們終有一天會重逢,我也是這樣的期許著。」

(2013年3月26日,《星島日報》,副刊E07.文化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