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聲音保育 歲月留聲


眼睛可以看見約一百二十度的東西,耳朵卻能聽見三百六十度的環境,但我們還是以影像主導觀感世界。

保育也如是,大家關注的重點,往往是建築等實體事物,忽略許多聲音本來言猶在耳,卻一瞬即逝。

集文字與視聽資料於一身的「聲音圖書館」網頁,於本月底啟動,不說不知,原來昔日圍繞我們四周的聲音,好像炒栗子、冰室鐵凳、鞦韆鐵鏈,正逐漸在我們的聽覺範圍中消隱。

保育需要參與,我們都可以成為採聲人嗎?

記錄生活指涉回憶

香港步伐急速,舊去新來,令人喚得起回憶的事物,愈來愈少,對蔡翠茵來說,文輝墨魚丸大王粉麵店是其中一個根源,這位老主顧從小吃到大,其他顧客或許對食物味道特別依戀,但她卻對該店的聲音印象難忘。

「那麼多年來,員工已經換過不知多少遍,但他們的落單模式、說話腔調,相當一致。」自有韻律在其中,店舖的聲音對自己的成長很具代表性,於是便為該店錄音,「不知會否消失,錄定先。」
消失的粉麵店,有利苑粥麵專家,早前蔡翠茵亦特意前往,吃最後一碗麵,錄下了該店的熱鬧聲音。

去年,藝術團體聲音掏腰包(Soundpocket)為聲音保育計劃「聲音圖書館」招募聲音,於學校做行政工作的蔡翠茵,一口氣交了八個聲檔,其實自己早已收集了無數聲音,好像坑渠聲、電車聲、鞦韆聲。

她對聲音特別感興趣,可能緣於成長背景,其父母都是失聰人士,她一直生活在一個寧靜環境中,別人覺得理所當然的聲響,對她可是白布上的突出色調。

她暫時沒有想錄但還未錄下的聲音,然而最近深受耳鳴困擾的她,坦言回不了昔日的耳根清靜,「或許日後會多進行這方法的錄音和研究。」

引伸文化的隱沒

聲音掏腰包創辦人兼執行董事楊陽,一手催生聲音圖書館,以聆聽說故事,希望引領人們從聲音得到更多想像。「一直都想發起民間的聲音收集,事實上許多聲音藝術家,都會收集聲檔,然後利用聲音創作。」

現今科技發達,錄音設備普及,智能電話如iPhone、iPod Touch很輕巧,錄音機則比較專業,許多聲音應能得以保存下來。

她又說,其實不少聲音都瀕臨消失,背後引伸一個文化的隱沒,好像小販叫賣聲、街頭炒栗子聲音、離島賣小食婆婆唱的歌仔。「如果政府不鼓勵這類小販形式的個人事業,那些聲音很快就會成絕響。」

她也認識一位講圍頭話的八十多歲婆婆,其姊妹全都過身了,擔心日後百年歸老,沒有人替她「哭喪」,「於是找我們替她錄下『哭喪』的過程,為日後播放作預備,這是值得保存的公共文化。」

他們也到訪長壽電台廣播劇《十八樓C座》的錄音室,研究他們製作聲音的「百寶」,「現在他們已較少以實物造聲了。」

許多人的保育著眼點,是有形的,她卻指所有文化遺產都是無形的,「留得住一幢建築、一件物件並不足夠,還要把其在整個脈絡產生的文化意義,都一併保育下來,聲音是其中一個切入點。」

聲音掏腰包的聲音保育活動,有時亦跟建築、樓宇有關,早前就曾舉辦土瓜灣聲音漫步,「我們走上舊唐樓,行樓梯、上天台,直接聆聽,那是與別不同的聲境,如果沒了這些樓宇,聲境就會消失了。」

一個不留神,聲音就會溜走了──聲音其實比實物更加脆弱,更值得人們珍視。譬如從前每天朝早,都會聽到某隻鳥兒在唱歌,但後來再聽不見,原來樓下那棟大樹被砍伐了。

鳥兒會飛走,聲音、文化又何嘗不是?

收音師:街頭採聲有難度

在大學任多媒體技術員、收音師的Felix,兩年前到京都遊玩時,不僅拿出手提錄音機,在郊外錄下鹿鳴,還在電車裏收音,為旅行記錄了另類日誌。「回港後重聽,十分有趣。」

但在香港這樣做,肯定行不通,「既有乘客高談闊論家事國事,又有手機友玩《Candy Crush Saga》,他們總是不會戴耳筒或關上聲音,毫不尊重別人。」

近年手提錄音機質素提升不少,能插進咪高峰等其他Input,於是Felix在兩、三年前,開始添置一些手提錄音機,一機在手,每當在街上看見有趣事物,便會錄下來,十足持手機Snap Shot的「龍友」一樣。

但街頭錄音不如街頭攝影,市區聲音實在太多元化了,錄音機又不像耳朵會有聽覺焦點,錄下來的聲音雜亂無章,他試過錄了人們街頭拉二胡的聲音,回家播放,才知道聲音完全沉了底,他以「沮喪」來形容該次經驗。

他又試過在銅鑼灣鵝頸橋底錄下婆婆打小人的聲音,可惜同樣失敗,「香港就是這樣,環境狹窄,雜音太多,好像冷氣機聲、掘地聲、人聲車聲,你想錄得Pin-point一點,是很困難的。」

他不說也不察覺,這次訪問,除了他的講話,筆者還錄下了鳥兒咕咕叫,以及在附近嬉戲的孩子喧鬧聲,「市區有太多聲音污染。」

興趣使然,他希望繼續街頭錄音,並打算放眼郊區,為不同物種進行生態錄音。另外,除了樂隊的街頭演奏,他還想為老人們記錄民間音樂、口述歷史,「南音也很值得保育吧!」

現代生活,有相有真相,只錄音不拍照、不拍片,足夠嗎?「不一定要畫面的,單靠聲音,想像空間可能更大,我覺得大家應該重新重視聲音的價值。」

(2013年3月26日,《星島日報》,副刊E01.今日館.生活起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