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30日 星期四

【劇場】甄拔濤 網上開演

疫情洶湧,市民限聚,當各大小演出紛紛取消、延期,近日居然有一套劇作,不僅順利舉行,還叫好加場,而且Full House。這場表演名叫《如何向外星人介紹瘟疫下的香港人感情生活》,更有趣的是,這是一場網上演出,票價二十港元正,曾於首演當晚應用的軟件,是近月熟悉網上教學、網上會議的港人不感陌生的Zoom。


《如何向外星人介紹瘟疫下的香港人感情生活》4月「首演」,宣傳於某天凌晨兩點在社交網絡展開,一下子就引來五十人報名,再構造劇場藝術總監、該劇導演編劇甄拔濤笑了起來:「觀眾都說,終於可以看現場表演了!」劇作最後錄得逾二百人觀賞,當中四成觀眾,不曾看過他的作品。其實這段日子,不乏本地劇場單位網上錄播舊作,或直播讀劇演出,但正式演出依然稀罕,難怪劇迷反應熱烈。

這場網上演出,源自甄拔濤2018年作品《如何向外星人介紹香港人的感情生活》,以別樹一幟的Performance-Lecture,即仿擬講座為表演形式,曾於牛棚及大館上演,翌年獲台灣廣藝廳《香港周》邀請,赴台北演出。

受疫情所困,現為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客席講師(劇場構作)的甄拔濤,早已從班房教學改為網上授課,隔着電腦屏幕跟學生交流,已成日常,加上早前參加了與全球戲劇工作者的網上對話,讓他靈機一觸,「這或是一個不錯的劇場形式?」與其錄播舊作,他想到不如為《如何向外星人介紹香港人的感情生活》「加工」,「這種Performance-Lecture形式,很適合網上演出。」

因應疫情,他為舊作翻新,但疫情之事,則一句起兩句止,「大家去看劇場,都想暫時抽離於現實。」該劇除了由香港演員梁天尺演出,還有來自台灣的丘智華,負責視覺藝術及演出,錄像放映也有看頭,但跟在劇場看到的不盡相同,網上演出時,錄像就在你面前綻放,觀眾可以看個仔細,甄拔濤說,這是事前沒料到的趣味,「是兩種不同的親密感。」

演出前,觀眾須提前半小時「進場」測試,開演前他們已經在聊天室傾偈、問問題,「觀眾比進劇場時更活躍呢!」

5月的「加場」演出,也有微調,譬如「首演」部分畫面不夠流暢,技術問題便技術解決,「也有觀眾覺得聊天室分散注意,我們正在構思怎樣處理。」此外,由於Zoom軟件的安全性備受質疑,雖然4月演出之時,主辦方已着觀眾不用安裝軟件,但來到5月演出,他們索性換上其他軟件,訪問時他們仍作測試。

有人說,網上演出是屬於未來的,問甄拔濤意見,他先引述德國哲學家、文化評論者班雅明所說的「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指複製技術的出現與普及,反而令原畫更值錢,這放諸現代劇場亦準,「當科技、技術發展那麼蓬勃,人們面對面看劇場演出,變得更加珍貴。」就像工藝品一樣,「劇場有其價值,是不能被取代的。」

但他強調,也不應抗拒新形式出現,譬如網上劇場,他便以《如何向外星人介紹瘟疫下的香港人感情生活》摸索模式,「其實還沒用盡軟件,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玩。」他又說,當人人都拿着一部手機,個人化體驗是不能阻擋的,所以體驗劇場也大有作用,事實上,他曾於藝穗會上演過體驗劇場,如沒受疫情影響,他亦原定於今年下半年,分別在台港兩地推出體驗劇場。

如何把網上演出跟體驗劇場結合,便是他接下來的構想,讓觀眾得到奇觀式體驗,體驗劇場的互動性也是關鍵,總之讓觀眾有得揀。「網上演出絕對有得做,但必須讓其有獨特性。」

2020年4月30日,星島日報,副刊P02)

2020年4月23日 星期四

【劇場】疫情下「生生」不息

疫情下的本地藝文界,表演藝術可說是其中一個最受影響的重災區,單單是表演場地勒令關閉、限制人群聚集這兩項防疫措施,已足以叫停所有表演,加上不少劇場人、劇團從事戲劇教育,學校停課,他們相關工作也得暫緩。「對業界來說,未來一年會很辛苦。」同流藝術總監鄧偉傑如是說。


同流這邊廂原定4月初在西灣河文娛中心劇場演出的《巴黎公社的日子》宣告延期,那邊廂《生生》將於5月在其自家場地──同流黑盒劇場上演。「生生」不息,The Show Must Go on?這個時勢,從前尋常的事,也愈來愈變得奢侈了。

「希望劇場觀眾的蠢蠢欲動,就如過去周末日,悶在家中已久的人們紛紛在深水埗買東西一樣吧!」鄧偉傑打趣地說。執筆時未知限聚令後續如何,對《生生》演出帶來甚麼影響,但疫情難料,他們當然不會掉以輕心,強調會為演出做足安全措施,好像為觀眾量體溫、觀眾全程須戴口罩、場內座位減半盡量疏隔、加強通風系統等等,「若這個場地予以觀眾信心,相信他們還是願意進場的。」

曾於2016年試演、英國編劇Duncan Macmillan作品《生生》,同流早已計畫今年正式演出,並非因應疫情,迅速製作一個在自家場地上演的黑盒演出,鄧偉傑反而有想過,是否讓演出延期,現在則從原定的5月初延至5月中演出。

《生生》由三組共六位演員輪替演出,包括2016年有份參與試演的林芷沿及岑君宜。「這套劇有一定的魅力。」鄧偉傑續道:「兩位演出者,在無道具、無布景、無默劇模仿的台上,於差不多兩小時裏,把糾纏關係陳述出來,對這班年輕演員來說也是一次很好的鍛煉。」

在網絡築舞台?

作為演員,當然不想作品不能見觀眾,在全城抗疫的時刻,為了「The Show Must Go on」,不少劇場單位探新求變,多善用網絡資源,把演出上綫甚至直播,鄧偉傑也樂見其事,事實上同流4月29日(三)及30日(四),也把讀劇演出《毒》,改為綫上錄播演出,但他自嘲追不上科技的日新月異,也同時提出質疑,指對於一個新創作,在網絡築舞台,「劇場還是不是劇場?」他又稱,YouTuber某程度上都在表演,「我們是不是應該為劇團訓練YouTuber?」

直播演出,所需技術配套固然不少,即使把舊作放上網予觀眾分享,也可能涉及版權問題,「用以宣傳,或免費串流播放,與眾同樂,問題不大。但如果網上播放發展下去,形成商業模式,許多問題又不能忽略。」如《生生》未能如期在舞台上演,會否改為網上演出?鄧偉傑搖搖頭,坦言版權問題,未必能成事。

誰不想周末日上劇場去戲院逛東逛西?但無論本地抑或海外,許多專家警告,疫情不會那麼快結束,戴口罩將成市民日常。未能如常演出,作為劇場界一分子,有何打算?「創作一定要繼續做。」鄧偉傑說,「但要構思得仔細一點,好像《巴黎公社的日子》動輒涉及十多位演員的演出,盡量少做。所以人數較少的演出,或是未來兩年的方向。」此外,另尋合適場地,也是劇場界都在想的事情。

「不過也未必是那麼緊密的演出了。」取而代之,加強訓練、醞釀題材、研究資料,大概是不錯的過渡方法,他也覺得,讀劇演出可以持續,甚至發展「有聲書」(Audio Book),由劇團聲演經典作品,「讀劇最重要的,是與人分享文本,而非表演。」裝備自己,養精蓄銳,「維持Live Show的質素。」

無論如何,在最艱難的日子,更需要表演藝術──人怎能沒了真善美之追求?誠如《生生》所說,「人不能對未來沒了希望。」

2020年4月23日,星島日報,副刊P02)

2020年4月16日 星期四

【漫畫】當羅浮宮遇見漫畫

法國疫情嚴重,藝術愛好者遊法必到的羅浮宮,不知再會何時,卻仍有漫畫家筆下的羅浮宮,讓觀眾搭上想像號快車,在美術館馳騁。羅浮宮開展了「BD Louvre」(「當羅浮宮遇見漫畫」)計畫,本地著名漫畫家利志達,便於2月推出《蟾宮事變》,成了「BD Louvre」計畫香港第一人,加上兩位大名氣的日本漫畫家松本大洋與浦澤直樹,其相關著作《羅浮宮的貓》和《夢印》的中文本,也分別於2月、3月出版,無論讀者是否到過羅浮宮,也願意藉着不同漫畫家的風格筆觸,觸摸羅浮宮以至館藏名畫的輪廓。


「BD Louvre」計畫於2003年展開,策劃人為Fabrice Douar,廣邀各地漫畫家合作出版以羅浮宮為題的著作,除推出實體漫畫,還舉行原稿展覽,創作條件是一張「空白支票」,他們可在閉館後自由走動,還被允許進入一些平常不被開放的展廳,於是建築、藝術品也好,館內細節細部也好,均是發展故事的苗頭。

香港漫畫迷熟悉的幾位日本漫畫家,如荒木飛呂彥(《JoJo奇妙冒險》等)、谷口治郎(《孤獨的美食家》等),還有文首提及的松本大洋(《惡童》等)和浦澤直樹(《20世紀少年》等)等等,便是參與漫畫家之一。日本漫畫家如此響應熱烈,除了因為日本是漫畫大國,漫畫家人才輩出,還因日本跟法國同樣視漫畫為藝術(法國以漫畫為「第九藝術」;日本漫畫家的社會地位甚至比藝術家還要高?),這個結合漫畫與藝術的計畫推出以來,當然同聲同氣。筆者在接觸他們的「BD Louvre」漫畫中文本前,早於2016年,已在東京六本木森美術館,參觀了羅浮宮特展《LOUVRE No.9~漫畫、第九藝術~》,欣賞過他們,還有其他歐洲「BD Louvre」漫畫家的原稿。

筆者讀過部分「BD Louvre」漫畫,值得咀嚼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就是看不同漫畫家筆下的羅浮宮和館藏名畫(時刻被遊客簇擁的達文西《蒙羅麗莎》便老是常出現),各顯風格,已可堪回味,其中以畫風寫實細膩著稱的谷口治郎《羅浮宮守護者》,最叫人歎為觀止,該書大度設計,而且彩色印刷,叫每一頁每一格,都美不勝收、賞心悅目。

把「BD Louvre」漫畫比對起來,還是故事見真章。利志達在《蟾宮事變》以冷峻詭秘筆風,演繹了一個原子彈再次爆炸、複製人出沒注意的科幻設想。浦澤直樹的《夢印》,則離不開常於日漫登場的夢想、冒險主題,相當易入口,故事裏那記「夢印」符號,一直追隨他的讀者,該不難看穿那是浦澤老師「簽名」一般的創作伎倆(《20世紀少年》的「朋友」符號、《BILLY BAT》的蝙蝠符號等等)吧。

靜聽畫的聲音

還是谷口治郎的《羅浮宮守護者》和松本大洋的《羅浮宮的貓》,最叫筆者歡喜。谷口治郎的《羅浮宮守護者》,主人公於抱恙狀態來到巴黎,卻居然在羅浮宮等地,不經意闖進半夢半醒之境,跟羅浮宮的守護者(如薩莫特拉斯的勝利女神等等)相遇,展開了一場追隨偉大藝術家足迹的奇遇。書中一段「羅浮宮是幻夢中的迷宮,坐落在夢境與現實的邊界,在漫長的歷史之中,將收不盡的、從遠古到十九世紀的藝術品蒐羅在此,每件作品都有一位聖靈進駐」,準確地道出主題。

谷口治郎作品素有濃厚的人文氣息,也見文學、藝術修養,並有東洋味道,《羅浮宮守護者》主人公遇見的「聖靈」,就有來自日本的,好像明治時期日本洋畫風潮領導畫家之一淺井忠,還有大文豪夏目漱石(谷口治郎早於《「少爺」的時代》畫過他了),畫出了法日兩地藝術之間的互維影響(主人公在梵高臨終之地奧維遇上梵高,對方稱日本為浮世繪的國度,更想向他請教關於日本的問題)。書末講述二戰時期羅浮宮作品遭撤離的一段往事,同樣饒富藝術史意涵。

筆者愛貓,當然把松本大洋的《羅浮宮的貓》,讀得津津有味,羅浮宮的群貓,會講「Merci」(多謝)呢,多可愛!松本大洋的筆下世界,童趣、魔幻又浪漫,既講住進羅浮宮的貓,也講都市傳說一般的「入畫者」──這隻能隨便進出羅浮宮甚至名畫的小白貓,能不叫人羨慕嗎?詩意起來,其中一隻羅浮宮的貓鋸子,臨終時的遺言:「隨着時間流動,葉子也將一片片凋落,我也會在那時結束,而世界還是會持續流動運轉下去」,又教人黯然神傷。

看畢漫畫,「有沒有聽過畫的聲音?是否回應過它們對你的細語?」,縈迴作響。下次到訪羅浮宮,觀摩名畫,一定要靜聽畫的聲音,哪管誰跟誰是不是「入畫者」。

(2020年4月16日,星島日報,副刊P02)

2020年4月2日 星期四

【設計】疫情下的設計初心

疫情全球大流行,口罩需求與日俱增,口罩周邊產品也應運而生。近月本地市面常見一款口罩暫存夾,小如卡片盒,體形輕薄,市民可以輕鬆企理地把口罩收納起來,頗受歡迎。

這個「MASKeeper」的原創單位InnoSphere(天品創意事務所),兩位創辦人楊兆航(Steve)和郭浩賢(Maurice),原來早於2003年沙士期間,聯袂推出了首個產品「非典型手指」,一枚小小鎖匙扣,成了市民無手「撳𨋢」神器,當時產品得到好評,品牌亦逐漸發展起來。

十七年後疫情不幸再臨,兩位產品設計師再次運用創意,為市民解憂。



MASKeeper的構思,在茶樓誕生。今年大年初六,公司團隊一起飲茶吃開年飯,Maurice看到桌上一排「紙船」陣,皺皺眉──大家都把口罩除下來放在枱面,「這已是發生在身邊的問題了,大家似乎都沒有意識怎樣把口罩暫存得好,坊間也沒有太多相應產品/工具。」他隨手拿起一張點心紙,這裏摺一摺,那裏撕一撕,徒手製作MASKeeper的雛形。

萬事起頭難,有了概念,他們便急急投入設計、生產,不足一個月後首度發布產品,「十分小巧,對摺再對摺,能放進恤衫口袋裏;設計能分隔口罩內外兩面;用後清潔方便,PP塑膠物料可以酒精消毒。」這個口罩收納神器推出市面後,大獲支持,首批生產很快售罄,「縱使是小細節,仍能在生活起到作用,這是我們一直以來做產品設計的理念。」

Maurice和Steve 1993年在香港理工大學讀工業設計時開始認識,十分投緣,惺惺相惜,也同樣對產品設計充滿熱誠。畢業後,Steve輾轉負笈英國Coventry University進修,Maurice則投身職場吸取實戰經驗,Steve 2003年回流香港後,兩人正式搭檔,成立InnoSphere前身Sky Workshop(天工堂),適逢沙士肆虐,看到市民因怕手指沾菌摸毒,連𨋢掣都不敢按,造成困擾,兩人靈機一觸,想出一個小工具──鎖匙扣狀的「非典型手指」,盼為市民帶來小小心意,「那是我們品牌的原點。」不少企業認同其設計理念和觸覺,紛紛向他們招手,於是他們不僅設計產品,後來還擔當品牌顧問、企業醫生。直至2020年,兩人再於疫情下設計產品,為市民解憂。

MASKeeper不單純是產品,Maurice更以社會責任「項目」視之,他們跟一些食肆、小店合作,讓顧客以較低的換購價買得到,從而帶動消費,彼此手牽手連結一條產業鏈,共同度過這個經濟寒冬,「產品設計一定離不開使用者,我們讀書時的恩師教誨,產品設計一定要對人、對社會負責,這是產品設計者必須具備的正氣的心。」產品幫到人、幫到社會,世界才能進步,「生活會再好一點。」

消費者眼睛雪亮

然而,他們本着初心設計產品,卻無奈面對各種挑戰,包括網民以至網紅,在網上把其設計概念或所拍攝的短片,分享轉載,甚至教人DIY製作,均未有嘉許來源,當成自己的創意,更甚的是,有人覷準商機,「跟風」推出仿製品,Steve感到無奈:「MASKeeper是一個聰明的設計,製作簡單,或因而出現虛位。」這些不尊重知識產權的行為,為他們帶來困擾,甚至痛心,因為抄襲方若以材料價售出暫存夾,會令上文提及的產業鏈崩潰,「他們沒有想到產品怎樣幫人,只想怎樣賺錢。」Maurice接着說。

雖然如此,他們仍對自家產品有信心,因為仿製品都粗製濫造,Steve續道:「不是所有塑料都合適,有些太軟太薄;有些不適宜以酒精消毒,反而會釋出有毒物料;有些打穿了圖案,以為更美觀,卻令手指更易接觸口罩沾污面,畫蛇添足。」說到底,創新,才是設計王道,他們也相信消費者眼睛是雪亮的,會支持原創,「否則香港設計同業很難持續下來。」

「MASKeeper」現時於超級商場、網上購物商場、連鎖書店等等,以及二百多家小店發售,除了原作的透明版,最新的黑色版已推出市面,但為免買到盜版贋品,精明消費者記得要驗明正身才幫襯。疫情未止,接下來可有其他產品推出?「做產品設計師這個崗位,一定做到老。」Maurice笑說,「疫情與否,只要看到大家生活上有需要,我們就會出手。」

2020年4月2日,星島日報,副刊P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