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港產音樂劇 前世今生

從外地戲劇團體引進的百老匯名著,到本地歌手參演的原創劇目,音樂劇在市場上,從來都有捧場客。

本地音樂劇孖寶岑偉宗、高世章,繼續為香港音樂劇發展而努力,把上世紀七十年代流行讀物《穿Kenzo的女人》,改編成音樂劇,本土色彩濃郁,11月舉行的圍讀試演,便找來羅敏莊、譚偉權、楊詩敏等唱得之人即席高歌,為戲劇圍讀會注入嶄新面貌。

潘迪華創先河
談到香港原創音樂劇,可追溯至潘迪華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改編自《白蛇傳》的《白孃孃》,班底便有執導的盧景文、作曲和編曲的顧嘉煇、作詞的黃霑,雖然票房麻麻,卻很標誌性地開創了本地音樂劇先河。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亦有羅文的《白蛇傳》、《柳毅傳書》,但對當時的本地觀眾而言,音樂劇仍然是很新的藝術形態,可能未懂欣賞。1997年,由張學友擔任藝術總監及主演的《雪狼湖》,輾轉在香港、內地、台灣、新加坡等地演出,成了華人地區最廣為人知的原創現代音樂劇,跟後來2000年的《遇上1941的女孩》,雙雙成了代表本土音樂劇的奠基,為二十一世紀以降,原創音樂劇隔年、每年甚至一年多套的景象,寫下重要註腳。

《遇上1941的女孩》製作單位演戲家族,以創作音樂劇為主,拉攏作曲家高世章、填詞家岑偉宗等人,以及一眾唱得的演員和歌手參與,積極炮製高質素劇目,可說是本地旗艦音樂劇團。近日除了《穿Kenzo的女人》,他們正埋首《遇上1941的女孩》於明年的重演製作。

由岑偉宗和高世章聯手炮製的《穿Kenzo的女人》,將於11月7日(四)至10日(日),舉行六場圍讀會,門票迅速售罄,六百位準觀眾將率先欣賞這套有二十多首歌曲穿插其中的音樂劇,水溫熾熱,給製作團隊注進一支強心針。

接下來,大家都會關心這個問題:甚麼時候才會正式演出?「不知道,明年再看看吧!」高世章笑言,這場音樂劇圍讀會,可能是全港首創,「人數不必很多,目的想知道這一百名觀眾的反應和感受。」

須政府支持
雖然在港是新鮮事,於美國研習音樂的他,卻稱在當地經常參與這類音樂劇圍讀會,「這是必須的,一定要先做圍讀,然後是Workshop,有沒有觀眾都可以,或只邀請行內人作席上客。」通過大家的觀後反應,把雜質篩選剔除,修訂增減,千錘百煉,最後才正式公演,不是閉門造車,亦非一下子就見觀眾,這應該便是戲劇從製作到演出的最好、最健康的進程。「演員於一個細小空間,在觀眾面前做一個試驗中、很Raw的演出,對我們和觀眾來說,都是挑戰。」

不是每套戲都像《穿Kenzo的女人》一樣,能有公演前演出的機會,因為香港戲劇界都是演期主導,先訂好公演日期,然後倒數,埋首製作,無法把作品打磨至最滑最亮,才搬上舞台,這是資源上和時間上的問題。待至重演,才為各種不足進行修訂,但不是所有作品,都有重演機會,一開始可能是醜婦終須見家翁,卻再沒有機會去添脂補妝了,這可能是在港製作音樂劇的困難癥結。

自2003年的《四川好人》起,岑偉宗、高世章聯袂創作音樂劇,至今已經歷了十年寒暑,雖然不乏《四川好人》、《一屋寶貝》等廣受歡迎、屢次重演的佳作,但兩人異口同聲,幾乎每一套劇的首次演出,都不滿意,岑偉宗說:「譬如《一屋寶貝》,每場戲都有地方修改,好像朝晴和前度女友回憶那一幕,我們有時把歌抽掉,有時沿用原有歌曲。」

音樂劇或是最難製作的戲劇,先不計成本,由於歌與戲之間互動匪淺,改歌等如改戲,改戲等如改歌,牽一髮動全身,加上演、唱、跳皆精的演員不多,所以音樂劇不見得成行成市。高世章稱,音樂劇在任何地方都不是主流戲劇,「就算紐約的百老匯、倫敦的西區,是音樂劇中心,但相對於整個美國和英國來說,也只是一個點,全個國家,有多少人看過音樂劇呢?」

發掘三佳人才

觀眾少,創作人少,作為票房保證的經典戲碼,成了音樂劇製作的主要形式,原創不多,「近年韓國音樂劇氣氛不俗,多人學、多人創作,這跟當地政府投放龐大資源,支持創意工業,不無關係,香港現階段仍然遠遠不及,許多人甚至不知道本土音樂劇為何物?」

岑偉宗亦不諱言,本地音樂劇質素參差,自己就沒看過一套能全程投入的音樂劇,有些甚至成了歌手的新歌發布會,有些則由一些參演歌手輪流唱回自己的作品,有點混水摸魚的感覺,「音樂劇不是演唱會。」高世章接著說:「音樂劇是要花時間排練的,由零開始跟演員互動。」但主流歌手太忙了,好像張學友那麼大牌歌手擔綱的《雪狼湖》,便可一不可再。

假以時日,音樂劇可以發展成一個品牌,成為香港引以自豪的本土創作嗎?岑偉宗說:「香港音樂劇,廣東歌是賣點,因為廣東話有九聲語調,發音鏗鏘,絲毫差距能產生意義上很大差別,很有特色。」但高世章覺得世界音樂劇,英語始終是主流,除非中文成為國際語言,否則華語音樂劇要邁向國際,很有難度,更遑論由廣東歌組成的香港音樂劇,君不見《雪狼湖》也有國語版本吧?他說:「不過,因為廣東話聲調變化大,翻譯音樂劇可能有優勢,我也覺得,本土創作視野不應局限本土,即使以廣東話唱歌,外國人看了字幕,都會明白。創作人應該多向外走走,擴闊視野,把創作的維度推深。」

談到音樂劇演員培訓,相關教育仍然不足,靠香港演藝學院每年出產的畢業生,岑偉宗坦言是「爭崩頭」,能通過公開招募,眾裏尋他找到好貨色,好像《一屋寶貝》的溫卓妍,是十年難逢一遇,現在演戲家族亦定期舉辦《音樂劇歌唱技巧工作坊》,盼培育人才。高世章又說:「我留意到國際學校經常出現演唱俱佳的學生,十分醒目,希望能找機會打通渠道。」

(2013年10月29日,星島日報,副刊E01‧今日館‧生活起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