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4日 星期五

本地唱片攝趣

麥浚龍在新碟《柔弱的角》中,邀得日本著名當代攝影師荒木經惟,操刀拍攝,從封面開始,便帶來一幅幅充滿型格和概念性的黑白照片。碰巧台灣音樂人亂彈阿翔(陳泰翔),最近推出的創作專輯《破水而出》,也找到曾與B'z、福山雅治等歌手組合合作的日本攝影師Saito Ogata,炮製封面,一時間,唱片店的華語專輯架子上,洋灑着一片日本攝影美學。

一向勇於嘗試和接受挑戰的麥浚龍,在新碟便找來關淑怡和林二汶獻聲,又與加拿大刺青男模Zombie Boy,拍攝有親嘴場面的MV,加上荒木經惟坐鎮,對樂迷也好,對非樂迷(如攝影迷)也好,都有看頭,一貫麥浚龍充滿話題性的作風。事實上,這不是他第一次與日本藝術家合作,好像去年執導的電影《殭屍》,便由有日本恐怖大師之稱的清水崇監製,這趟荒木經惟更是國際知名的攝影大師,許多朋友聽到麥浚龍和他在新碟合作,都禁不住以一聲「勁」來表達心情。

說起來,香港歌手夥拍日本攝影師,當然不是首次,於日本有一定知名度的陳慧琳,便曾在二○○二年推出的日文碟《Ask》,邀請日本攝影師本間日呂志,拍攝唱片封套,但那不是一張華語專輯,這裏便表過不述。

麥浚龍在《柔弱的角》與荒木經惟合作,不知怎的,叫我想起(懷念)上世紀八十年代,由一眾著名攝影師、設計師主理唱片封面的美好時光。當年電腦合成技術相對還沒那麼成熟和普及,唱片封套多以攝影為主調,最多稍微添進後期加工,便推出市面,但始終是攝影導向,從化妝、服裝、氣氛、布景,到一幅幅手按快門捕捉出來的照片,都充滿「人」味,現在幾乎全都是PS執相,或由平面設計技術生產出來的產物,不能同日而語。

說起來,當時許多攝影師、設計師(現已成了廣受推崇的大師),跟香港流行樂壇的關係匪淺,甚至肩起唱片美術指導一職,從封套開始,便貫徹形象美學概念。

不得不提張叔平。談到張叔平,相信許多人都會想起王家衛,或電影美術指導,其實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便活躍於本地樂壇的幕後工作,達明一派的唱片,如《石頭記》、《我等着你回來》、《你還愛我嗎》等等,便由他出任美術指導,夥拍黃偉國等攝影師,拍攝出一張張朦朧、脫俗、低調、前衞、色彩銳利的封面,跟樂隊的另類、我行我素形象,十分匹配,甚有相輔相成、互相輝映的味道,叫人津津樂道。跟張叔平合作過的歌手,還包括張國榮、林憶蓮、郭富城、余文樂等等。

一度活躍於香港樂壇幕後工作的攝影師、設計師,還有楊凡。由黎小田促成,他為當年仍然是新人的梅艷芳首張大碟《心債》,拍攝唱片封面,形象指導則是後來一直跟梅艷芳合作無間的劉培基。而今天設計界名人陳幼堅,也與張國榮經常合作,設計過封套的唱片,包括《一片痴》、《Stand Up》、《Summer Romance》、《Virgin Snow》、《Salute》等等。

說到現今在樂壇吃得開的著名攝影師,夏永康絕對是其中一人。不諱言很受王家衛影響的他(本身也是王家衛御用攝影師之一),便曾經為張國榮拍攝寫真集,也與陳奕迅、王菲、莫文蔚等天王天后緊密合作,筆者對他近年參與的陳奕迅《Taste the Atmosphere》,印象較深,這張大碟封套於大嶼山的大東山取景,畫面中一片金黃燦爛的景致,亦不以陳奕迅作大頭相,突出空間遼闊的環境氣氛,叫樂迷從拿着唱片一開始,便「Taste the Atmosphere」——好的唱片封套攝影,不一定要花巧,如能有着貫徹甚至突出主題的效果,便是好作品。

唱片封套設計五花八門,上文只是略談幾位本地知名攝影師、設計師,在過去樂壇留下烙印樂迷視覺印象的例子,還有更多切入點和作品值得探討,希望日後仍有機會表陳分享。對了,荒木經惟之後,森山大道、杉本博司等日本攝影大師的作品,未來又有沒有機會在華語唱片封套亮相呢?

(星島日報,2014年2月14日,副刊E07.文化廊.享樂主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