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台灣公幹,趁著工作與工作之間的夾縫,忙裏偷閒,在台北各處文藝氣氛濃郁的街頭巷尾,找找「樂」趣,也夠難忘。
之前多次來台,都沒有機會拜會Live House,這次便一口氣到訪兩個——Blue Note和海邊的卡夫卡,碰巧兩個地方都在羅斯福路,加上也在不遠處的茉莉二手書店等店舖,愛好音樂的遊客,可以在這裏消磨一整天。
經同行的傳媒行家介紹和引路,我們第一晚來到Blue Note,飲酒看騷。Blue Note打著「全台灣唯一演奏及播放純正爵士樂的經典Jazz Club」的旗幟,開業四十年,老闆蔡爸大有來頭,被譽為台灣爵士音樂教父,既組團又開店,孕育了許多代的爵士樂迷,我們拜訪當晚,表演的爵士樂團隊便十分年輕,得到機會躍上小舞台獻技,老闆這個教父角色,仍然十分吃重。
Blue Note地方不大,僅放了十來枱座位,但氣氛卻更加集中,客人拿著啤酒,一邊舉杯暢飲,一邊欣賞樂團演出,人生快事。店中還有老闆的唱片珍藏,他說客人可以隨便挑喜歡的點播。不知怎的,我居然想起村上春樹年輕時開辦的那家爵士樂酒吧Peter Cat。
藍調誠品茉莉
這趟台灣行,以Blue Note為音樂之路的起點,筆者享受了一個晚上,有了好開始。兩天後,傳媒團解散前夕,自由時間兩小時,筆者毫不浪費,連忙跑到附近不知來過多少遍的敦南誠品店,圖書沒有怎樣買,卻反而集中火力,逛設在地下的音樂部。
一年不見,這個偌大的音樂部,間隔內容變化了不少,近門口處是小食區,擺放枱子座位,讓客人歎咖啡,黑膠專區也設在當眼處──餐飲、黑膠,似乎是今天唱片店不能或缺也不能迴避的元素。幸而音樂區還是很豐富的,從樂迷未必統統認識的獨立廠牌出品,到流行音樂,再到台語音樂,都有跡可尋,還有音樂類書籍,讓客人打書釘。在這裏走一圈,還是很有「樂」趣的。
工作完畢,我在台灣多逗留兩天,看準星期六晚上,那家有名的Live House海邊的卡夫卡有演出,我就在當天下午,再臨該店所處的羅斯福路,順道尋找周邊的書店和唱片店——台灣特色小店多的是。先到毗鄰捷運公館站的茉莉二手書店和影音館,筆者還在尋找影音館的途中,在遊人眾多的路上,看見街頭表演的二人組合,年輕的他們翻唱了一些流行曲,但我志不在此,拍了照後,便轉身走進設在地庫的茉莉二手影音館。
沿著樓梯一直往下走,途經掛牆的Buena Vista Social Club海報,這家面積逾千方呎的店舖,便映入眼簾。店內唱片多得叫人眼花繚亂,先以中西區隔,再細分不同名目,筆者便從中到西尋寶去,最後給我找到黃國倫的《天使》,剛好跟家中他另一張早期專輯《掙扎》,湊成一對。
天籟歌聲洗滌心靈
於茉莉二手書店、影音館消磨了不少時間後,在踏上前往海邊的卡夫卡路上,糊裏糊塗摸上附近的二手書店,其中一家名為總書記樓上二手書店,就叫我印象深刻,除了藏書豐富、裝潢舒適有格調,該店近窗的位置,還放了一部黑膠唱盤,蓋上貼着的黑膠唱片,也寫了「總書記二手書店」幾個字,很親切、很不拘小節的感覺。那時店子播放齊豫的《The Voice》,齊豫宛如天籟的歌聲,叫筆者這個旅人洗滌心靈,聽著樂韻,便在沙發上呆了半晌,才捨得離開。
終於來到久聞大名的海邊的卡夫卡,跟Blue Note一樣,當晚演出不設門票,只須消費點菜就可以了,剛好筆者還沒吃晚飯,肚子餓了,便選了一碟肉醬意粉,又喝了當天第三杯咖啡,精神持續充沛。晚上八時許,一行四人的表演單位心電樂正式演出(事實上他們早在我們吃東西時,已經綵排兩三首歌了),曲風帶點迷幻的他們,愈演愈對辦,有趣的是,他們在表演期間,還播放跟音樂配搭的錄像,成了特色。不過,或許因為心電樂不夠名氣,當晚來客不多,但我們仍然很陶醉的欣賞這次猶如「包場」的演出。
台灣之旅,以海邊的卡夫卡作結,繞梁三日,飲飽食醉,心滿意足。一定要記住這條路線圖,下次再來訪。
(2014年9月19日,星島日報,副刊E07‧文化廊‧享樂主義)
2014年9月19日 星期五
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守望貝澳 保育水牛護生態
流浪動物天生天養,只要人們不予以干擾、破壞寧靜環境便行了。貓狗如是,水牛如是。大嶼山貝澳一直是水牛集中地,逾五十隻水牛,每天在貝澳浸泥浴、下泳灘游泳,蔚為奇觀。
但貝澳棄耕農地遭傾倒建築廢料的情況愈來愈多,今天水牛要稍移「牛」步,明天可能要被逼遷走。保育自然生態,人人有責,逼牠們無家可歸,我們又於心何忍?
晨早泥漿浴
踏上貝澳濕地之旅當日,天朗氣清,大嶼山愛護水牛協會主席何來,為筆者和攝影師引路,居住大嶼山二十多年的她,一直親力親為,在「水牛生態導賞團」充當導賞員,採訪當天的下午,還設有「假日護牛巡守工作坊」,義工們一起為貝澳其中一隻明星黃牛Billy進行巡守,讓牠在遊客眾多的假日,不受騷擾和傷害。
下車後,我們踩著村子的窄小路徑前進,不一會就到達棄耕地區。貝澳有村區、耕地、水源,同時由鹹淡水圍繞,亦有很多耕地,「現在這些棄耕範圍,有些成了季節性濕地,有些因為長年沒有水源滋潤,已經變得『沙漠化』。」
那時她指了指前方其中一塊季節性濕地,說:「上面一個個圓形水印,代表著土地正在貯水。」那些水印,恰恰就是水牛造成的,「水牛會在泥地挖泥,令水流入,牠們就有得浸泥漿浴了。」她說得有趣,言猶在耳,那時我們抬頭一看,一塊濕地約有十多隻水牛,果然在慵懶地一邊曬太陽,一邊用龐大結實的身體拌泥,很舒服的浸泥漿浴了,「加上牠們就在泥地裏排泄,令泥土的有機物變得十分豐富。」
她笑言,水牛朝早醒來,第一件事便是在大草地啃草「開餐」,然後便做泥浴,下午五、六時則走進泳灘洗澡,「從前數十隻水牛一起下水,像極了大巡遊,許多攝影師都來捕捉這個有趣畫面,但現在來游泳的人多了,牠們也少了嬉水,怕受到滋擾。」牛怕人,似乎比人怕牛更甚吧。
從旱田邁向濕地
為了更近距離親近水牛,我們繼續沿著區隔兩邊多塊棄置耕地的小徑往前走,在季節性濕地、沼澤、水牛濕地生態等等,移動影子,我們又從水牛經過時給土地留下的水坑,想像牠們多年來錯綜複雜的踏實步伐——在旱田建濕地,何嘗不是一步一腳印的事情?
遍地開花的布袋蓮,真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把泥地映出一片柔麗的淡紫色,好不壯觀,「這裏就有超過五十多種濕地植物。」至於牛背鷺、烏鴉、燕子、貓頭鷹,甚至一些稀有品種雀鳥,也受到濕地呼召,前來棲息,可說是觀鳥好地方,眼前其中一隻水牛,便給多隻牛背鷺簇擁,何來告訴我們,這隻是「牛后」,而她介紹其他水牛時,如數家珍,「這些都是大嶼山最重要的水牛群,其他水牛都來自這個群組。」
貝澳濕地是大嶼山的水牛集中地,現約有五十多隻水牛棲息,而芝麻灣也可覓得水牛影蹤,據統計,全港就只有百來隻水牛而已。她續道,這個水牛群不是「原居民」,而是由一位曹姓的居民,在四、五十年前引入三隻水牛,然後開枝散葉。
她不諱言水牛在濕地的生態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因為只得牠們能夠修復濕地環境,「過去二十年來,我們已在梅窩看到水牛對修復濕地,有顯著作用。」居住附近的她,見證這一帶的棄耕農田,如何逐步邁向濕地,她以「Amazing」來形容這個多年來的觀察和研究,「全港只有這裏能讓水牛群穩定、安全地居住,希望能繼續保留下去。」
別只做發展夢
不過,如果人們不懂珍借,貝澳也不一定是水牛的安樂窩,污染和暴力,便是牠們現時面臨的最大危機。何來指十年前當局一旦接獲投訴,就會執行格殺令,令水牛數量大幅減少,現在由村民自發成立「牛隊」,聯袂看守牛群,情況已有改善,漁護署也有不殺牛、只絕育的共識。
但不少遊客仍對水牛心生恐懼,甚至懷有敵意,會用燒烤叉刺傷牠們,部分村民又胡亂棄置垃圾到濕地去,當中不乏玻璃碎片,牛來牛去周身傷,「所以義工們總會隨身帶備藥用噴霧,為牠們處理傷口。」
現時貝澳這些棄耕地區,全為私人土地,業權分散,地權難以釐清,可能因為這樣,濕地才給歲月潤澤得以形成,否則早就被發展用來興建商場豪宅度假村了,但這個水牛福地,又能維持多久?「水牛是過不到區的,我們都在想辦法尋找其他濕地,但水牛那麼大隻,人們經常對牠們產生無謂的恐懼,搬到哪裏都被投訴。」
她稱大嶼山曾經在規劃上是一個保育區,擁有文化歷史,而因為海島關係,其水陸連接所產生出來的地境,也是不能比擬的,但今天的開發,卻不見得有全面的調查,賺錢利益至上,就不會關心生態後果,「連這裏最珍貴的東西都不知道,就要『剷』走它,這是一件叫人很擔心的事。」另外,人們非法堆填的情況,在過去多年持續嚴重,「我們都投訴了六、七年,但一直未見廣泛迴響。」即使耕地是業權持有人擁有,她覺得既然是社會一分子,就應該有社會責任。
說到底,同一天空下,人們早就應該學懂與動物和睦共處,增加對大自然的認知和保育意識,方為上策,「當局亦宜購回這些棄耕農地,立例保育濕地,不要只做『發展夢』啊!」
(2014年9月16日,星島日報,副刊E01‧今日館‧生活起義)
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村上春樹の插畫
村上春樹最新出品,不是他繼《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後的長篇新著,也非他用來「間場」的短篇小說集和散文集,而是把舊作《圖書館奇譚》重新推出。新瓶舊酒,不代表了無新意,因為《圖書館奇譚》跟《睡》和《襲擊麵包店》一樣,源自Kat Menschik插畫系列,這位德國插畫師,為村上幾篇短篇舊作,注進了煥然一新的氣氛。
自二○一二年起,一手促成把《睡》、《襲擊麵包店》、《圖書館奇譚》插畫化,並以精裝版單行本姿態獨立成書的,是德國杜蒙出版社(Dumont),後者恰恰就是拉攏村上春樹和Kat Menschik合作的始作俑者。Kat Menschik是德國女插畫師,一九六八年生於東德盧肯瓦德,曾於柏林藝術大學、巴黎國立美術大學學習,二○○七年獲特洛伊斯多爾夫繪本獎。
村上春樹為《睡》和《襲擊麵包店》各寫了後記,提到了這次合作和他的感受:「一看到成品——我當時正巧在維也納,自書店陳列在平台的新書中取了一本——就深深愛上了。插畫非常新鮮,裝幀也完美」(《睡》);「她那超現實主義的畫作,我個人非常喜歡,所以很開心。曾經與她在柏林見過一次,一起吃飯。聽她說在舊東德度過的少女時代的事情」(《襲擊麵包店》)。Kat Menschik的超現實插畫,讓人看見一直只在腦中想像的奇妙的村上世界,好像《圖書館奇譚》那個「全身緊緊罩著真正羊毛皮衣,只露出臉的部分」的羊男,就堂而皇之成了《圖書館奇譚》封面人物,衝擊讀者幻想世界。三部插畫單行本也分別塗上綠色、藍色、黑色文字,加上書紙的質感,都叫書迷愛不釋手。
識於未紅時
村上春樹當然不是第一次跟插畫師合作,好像佐佐木MAKI便是其中一個很早期跟他合作的插畫師,只是過往人們談論他或其作品時,甚少提及插畫或插畫師而已。事實上,他過往作品的封面都是插畫風的,而跟他最合作無間的插畫家,要數剛於今年去世的安西水丸。
他倆可說是識於微時,當時村上尚未成名,仍然經營著他的爵士樂酒吧,安西就是酒吧常客,因為互相欣賞而熟絡起來,後來村上便正式邀請安西,為他在《Today》雜誌刊載的故事《鏡中的晚霞》畫插畫,從而開展了合作機遇。兩人感情深厚,除了從安西為村上作品揮筆塗出孩子氣、線條簡單的插畫,如《象工場的Happy End》、《村上朝日堂》、《蘭格漢斯島的午後》、《日出國的工場》、《夜之蜘蛛猴》等等,還能在村上多次以對方本名渡邊昇為主人公創作故事,包括《挪威的森林》等等,都能知曉。
事實上,村上早期作品的人物角色,均只以代號或職業稱呼,渡邊昇在村上小說世界登場,可見安西對他的重要性。個性幽默的安西也不禁自嘲,每次演講,聽眾問到第三條問題,便是關於村上的事情。《村上春樹之黃色辭典》關於《象工場的Happy End》的章節提到,村上曾經說過,雖然他「寫小說才是本業」的意義很強,覺得隨筆很羞恥,不過和安西水丸一起合作,促使他作出決定。
圖文並茂互相對照
安西水丸與村上春樹最後一次合作,應該是二○一一年的《村上春樹雜文集》,書中除了刊登了他與和田誠的插畫,還載錄了多篇關於安西的文章,好像《安西水丸在看著你》、《安西水丸只能讚美》等等,還有村上為安西女兒Kaori婚禮而寫的古怪賀辭《好的時候非常好》,書末則是安西水丸、和田誠的「解說對談」,讀者能更了解三人之間的關係。此情難再,讀後難免叫人惋惜。
近年另一與村上春樹合作的插畫師,是大橋步,迄今出版了三集的《村上收音機》,就是兩人的合作結晶品。《村上收音機》系列作品,結集了村上在女性雜誌《anan》的隨筆連載,大橋步充滿個性的版畫,是美妙點綴,也令村上的文章更有可觀性和欣賞性。村上在第一集《村上收音機》的後記這樣寫:「連載當時,就有大橋步女士的插畫配合,對我來說也是非常大的鼓勵……除了連載時的部分之外,這次為了出單行本,大橋女士又為我們新畫了很多新的插畫。真是非常感謝。」本身是他「相當熱烈書迷」的大橋步,則在《村上收音機2:大蕪菁、難挑的酪梨》後記,作出回應,她在文中感謝得到了這個「超幸運的工作機會」。是的,能第一時間讀到村上的文章,並且參與其中,一起創作,這大概是所有書迷夢寐以求的事吧。
現在出版了村上春樹配搭Kat Menschik的插畫小說,圖文並茂、互相對照,叫人看得津津有味。《睡》、《襲擊麵包店》、《圖書館奇譚》後,筆者最期待的,是充滿視覺效果的《電視人》、《品川猴》、《雙胞胎與沉沒的陸地》等短篇插畫化——也未免太貪心了!
(2014年9月11日,星島日報,副刊E05,文化廊‧文化氣象)
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人物】回顧人生 李志超光影拼圖
許多攝影師都辦過回顧展,卻沒有誰比李志超更有資格,以攝影展示人生。
近年患上罕病腹膜癌、多次跟死神擦身而過的李志超,回港後,沒有停下來休養生息,反而趕快舉辦回顧展,從攝影,回顧人生點滴。
或許他想爭取分秒,在最熟悉的展覽場景裏,跟最愛的攝影,跳最後一場華爾滋。
放下唱盤唱針,圓舞曲激動響起,可能是生命中最後一輯光影拼圖,他是這樣捕捉焦距的。
跟李志超已有多年不見,這次他抱恙回港,之前多番想像他的憔悴病容,怎麼料到他訪問當天,精神、氣色竟是這麼的好?
他說話急促,連珠炮發,談到自己的病情,淡定又鎮定,宛如說著別人的故事,很難想像他自2013年至今,癌病復發過三次,也試過在同一時間插了六條喉管,吃不到食物,只靠營養素「吊命」。
「剛於6月回英國做化療,又以為這次撐不過去了,就連回程機票都沒有買。」最後關頭,問醫生拔不拔得喉,「反正展覽不能延期,就算回不來,都照搞可也。」今天,李志超還是回來了。
辦展覽就不要死了
2008年,他被診斷患上罕見的腹膜癌,末期,本地醫生束手無策,他遂到英國就醫,一度手術成功,治瘉過來,還到處遊山玩水,但2012年惡疾復發,病情反覆,去年醫生不停告訴他,活不久矣,「已有心理準備,甚至主動發放即將離世的消息。」
不過,他的老闆,即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院長Jeffrey Shaw,卻對他說:「你不要死,要回來辦展覽!」他就像有了目標,在病榻上自言自語:「那就不要死了,撐下去吧。」
這一撐,又是一年,「網友說我奇跡反彈。 『奇跡』二字是言重了一點,雖然之前的確徘徊在生死關口。」
李志超三十年前是基督徒,後來甚麼都不信了,現在卻又重投主的懷抱,問他為甚麼,他直認不諱:「人之將死,就想找個歸宿。」他說,信仰幫到抱恙的他很多,他甚至覺得那是續命的原因之一,「如果一個人的百分之五十是肉體、百分之五十是靈魂,也就是說,只有百分之五十患了癌症,那就健康得多了。現在我每次做化療都看靈修、哲學的書籍,靈性部份愈強,肉體部份便愈減少痛楚。」
攝影是藥
有說人在臨終時,會Flashback自己的一生,李志超也有經歷,但他更像是跟自己的創作對話,「記得一次病後,插了營養喉,出不了門,我便坐在醫院會客室,重看自己的攝影作品,足足有二十多天。」
那時他拿出平板電腦,展示攝影足跡,有相有真相,阿爾卑斯山白朗峰、蘇格蘭燈塔、挪威湖畔等等,他統統去過。
這位見盡俊男美女、浮華大地的攝影師,重新經驗那些感動時刻後,他滿足的笑了,「幸好我是攝影師,把人生美好的事物都拍攝下來——我曾經在此,不枉此生。圖片不會提醒你不美好的事情,因為如果不美好,你不會拍下來。」
就算這幾年間化療不斷,他都不忘攝影,化療期間,還不忘邀請俊美醫生充當模特兒,從而開展了仿效文藝復興名畫、參考《聖經》故事的新系列創作;身體稍為好一點,他甚至會攀山越嶺,「有作家這樣寫:『生命是癌,寫作是藥』,對我來說,攝影就是我的藥。」
另一種藥,叫靈修。自患病後,他重新理解生命,新的作品,往往指涉靈性、冥想,這次回顧展最後一部份便叫「Pantonemine」,也是他最想觀眾關注的部份,「其中一張照片,拍攝當日,是我病後躺在床上,望著從窗外映照進來的陽光,在不停變化,我一看便是幾個鐘頭。記得那天很難過,但看到太陽,又覺得人生很美好。然後便拿出手機,按下快門。」
這個「Pantonemine」,未必是美輪美奐的奇山異水,而是當你對生命有深切體會,外界一事一物,都反映自己的內心世界,「那是心鏡。」他現在拍的,便是這類照片,「最好便是你認不出甚麼地方,但看了照片後,你自有一番心靈體會。」
回顧展中,他細說重頭,從當年在《號外》任攝影師,為明星、名流留倩影,到鑽研男體美學攝影,到病後反映內心的靈性自省創作,「人生匆匆,一瞬即逝,沒有事情是永恒的,但能用相機保留,也算是一剎那的永恒吧。」
這些事情夠我忙
或許這便是樂觀。他說,英國的醫生、護士都很好,經常與他天南地北,又欣賞他的攝影作品,在醫生病人關係之外,他多了一份尊重。聽他說留院經歷,也是趣事多過不快,「會偷偷到附近的V&A Museum看David Bowie展覽。」說到底,還是停不了下來。
「既然未死得,不去看,就浪費人生了。」能夠如此精準的安排去向,別忘了,他是經驗豐富的攝影師,「不是任性為之,我做事總是諗過度過、有板有眼。那是一種準確計算,就像攝影,只要調校好光圈、焦距、構圖,就行了。」
回港後,舊朋老友飯局一個接一個,「又中大新聞系校友聚會,又華仁舊同學聚會,又《號外》攝影師聚會,他們常常找我做藉口,甚麼『Julian回來了』,那好像在我患病前不會出現的,也算是一種溫情吧。」
李志超會停下來嗎?不,他已計劃好出書、出攝影集,連合約都簽好了,「這些事情都夠我忙。人生在世,盡量貢獻多點,能留下一些Legacy,是好事。」
訪問完畢,筆者請他電郵攝影作品,供排版之用,他喜孜孜的笑起來:「好,又有得做。」他快步走進準備開學的大學生身影中,這個消瘦但仍然有格的男人,無論怎樣看,都比身邊人更有活力。
(2014年9月8日,頭條日報)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小小說】迷城
在Cafe喝了第二杯咖啡後,他收到她的WhatsApp訊息:「對不起,仍在公司,還有手尾未完成,請多等我一會。」
他歎了一口氣,無論如何,他決定離開這家已待了兩小時的Cafe,伸伸手腳,但站在這個陌生又偌大的商場地面中庭位置,壓逼力從四方八面襲來,他不知去向。
大型商場就是有一種鬱悶侷促的刺鼻味道,這陣氣味,叫他不宜久留。但玻璃幕牆映照外面的世界,是給暴雨濃濃重重圍堵的,沒帶雨具的他,只能安分地留守原地。
為了打發時間,他決定先攀上頂層,然後逐層隨便逛逛,一直走回底層,他想,這大概能給他荒廢不少時間。
電梯分布離奇得可以,上了一層,他得到處找尋通往上層的電梯,逼著要走進那迂迴曲折的走廊,沿途經過星記咖啡廳、大記快餐廳、莎記化妝品店,但稍一不慎,便是踏上回頭路。
他居然憶起小時候與友人玩康樂棋「七上八落」的有趣經驗,想像力總能令身邊事物添上顏色姿采,於是行商場也就沒那麼討厭了。
上了兩層後,當他以為已掌握到這個商場的布局,怎料很快就要重新估算了,因為他看見連接另一商場的通道。他好奇起來,雖然方向未明,但仍踹著急步勇往直前,穿過那條只須跨出二十來步就到達另一端的密封通道。
說是另一商場,或許不夠準確,因為無論是樣式格局,兩者幾乎都是同出一轍,路牌也沒有明確的指引提示。就像一對孿生兄弟,又或是鏡像倒影。
但最叫他驚訝的是,剛才經過的星記咖啡廳、大記快餐廳、莎記化妝品店,居然再一次出現在他的眼前,而且就連次序都一模一樣。雖然那些都是開遍各街各巷的大型連鎖店,但在同一或相鄰的商場裏,宛如複製品一樣互相對照,就算是為求增加市場佔有率,無所不用其極,也好像說不過去。
想著想著,迎面而來的那一家三口、甜蜜小情侶、扶著枴杖的老頭,不也是在「那邊」遇見過了?
他猶如看見異象一樣,心臟砰砰的急速跳動。他回頭看見那條小通道仍然健在,便告訴自己:「不用害怕,可以輕鬆走回頭路,很安全的。」
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決定在這「另一商場」探探險。他作好準備,把這個通道連同周遭的商店,以手機拍攝下來,認清楚路線後,才大步向前走。
但經過曲折而分岔的走廊和商店所築起的路障,他「迷路」了,找不到返回剛才通道的路徑。他決定找尋「水牌」,辨清方向。
經驗告訴他,「水牌」設於地面電梯旁,他現在身處三樓,但電梯在哪?他連忙抓著迎面而來、穿戴體面的女子問路:「請問電梯在甚麼地方?」她笑著回答:「你找的是往上還是往下的電梯?」往下。「下一層、兩層,還是三層?」唔……一層好了。
「這層沒有下一層的樓梯,你要不上一層下兩層,要不下兩層上一層。」然後她指了指一東一西兩方向,告訴他兩條電梯的所屬方向,然後保持優雅儀態的離開。
雖然有說有笑,但她怎麼像極了一個機械人,了無生氣?他用力搖頭,揮走胡思亂想,趁記憶還未褪色,便轉而向東行,不久,他找到了往下兩層的電梯,便拼命躍了進去。
吹著中央冷氣噴出來的涼風,他從半空向下看,赫然發現,這商場的三層店舖和裝潢,跟他原本身處的商場,簡直是倒模似的,難怪已糊里糊塗返回舊地?
來到地面,他立即憑著依稀記憶,找到那家他呆坐了兩小時的Cafe,但制服相同的店員,臉孔卻不一樣了,他尤其記得那位替他沖泡咖啡的中性帥氣女生,現在已換上了體態肥胖的男子。
也可能是換班的,但所有職員都同時下班,似乎說不過去,這是另一商場的另一家Cafe,機會較大。
為免東拉西扯節外生枝夜長夢多,他決定返回原來的商場,靜待女友出現好了。接著他拿出手機,把剛才拍下的照片遞給途人看,幫忙認路,卻得到這樣的回應:「這裏有四個相似的通道,你想找哪一個?」就是那個通往跟這裏很相像的商場那一個。
「這個商場東南西北各方,都分別連接了四個商場,因為是同一發展商的物業,四個商場都幾不多是同一個樣子,裏面來來去去都是那些店舖,這樣吧,你沿著那邊一直走,會找到最接近的一個通道,祝你好運。」
他聽從對方的指示,找到一條通道,心中默默祈禱,閉上眼睛,走了進去。當他重新睜開眼睛時,面前又是那種花樣的商場樓層,但他卻有回到原地的興奮感覺。
那時,女友的WhatsApp來了:「我到了,現於星記咖啡廳,那裏等好嗎?」他眼前不正好就是星記咖啡廳嗎?但怎麼卻不見女友影蹤?
他深深吸了一口氣,回覆WhatsApp:「請等等我,我待會就到。」
玻璃幕牆外暴雨下個不停,他有點置身水底迷宮似的,仍然為找尋出口而苦惱。
(2014年9月3日,星島日報,副刊E07,文化廊‧二話筆說)
他歎了一口氣,無論如何,他決定離開這家已待了兩小時的Cafe,伸伸手腳,但站在這個陌生又偌大的商場地面中庭位置,壓逼力從四方八面襲來,他不知去向。
大型商場就是有一種鬱悶侷促的刺鼻味道,這陣氣味,叫他不宜久留。但玻璃幕牆映照外面的世界,是給暴雨濃濃重重圍堵的,沒帶雨具的他,只能安分地留守原地。
為了打發時間,他決定先攀上頂層,然後逐層隨便逛逛,一直走回底層,他想,這大概能給他荒廢不少時間。
電梯分布離奇得可以,上了一層,他得到處找尋通往上層的電梯,逼著要走進那迂迴曲折的走廊,沿途經過星記咖啡廳、大記快餐廳、莎記化妝品店,但稍一不慎,便是踏上回頭路。
他居然憶起小時候與友人玩康樂棋「七上八落」的有趣經驗,想像力總能令身邊事物添上顏色姿采,於是行商場也就沒那麼討厭了。
上了兩層後,當他以為已掌握到這個商場的布局,怎料很快就要重新估算了,因為他看見連接另一商場的通道。他好奇起來,雖然方向未明,但仍踹著急步勇往直前,穿過那條只須跨出二十來步就到達另一端的密封通道。
說是另一商場,或許不夠準確,因為無論是樣式格局,兩者幾乎都是同出一轍,路牌也沒有明確的指引提示。就像一對孿生兄弟,又或是鏡像倒影。
但最叫他驚訝的是,剛才經過的星記咖啡廳、大記快餐廳、莎記化妝品店,居然再一次出現在他的眼前,而且就連次序都一模一樣。雖然那些都是開遍各街各巷的大型連鎖店,但在同一或相鄰的商場裏,宛如複製品一樣互相對照,就算是為求增加市場佔有率,無所不用其極,也好像說不過去。
想著想著,迎面而來的那一家三口、甜蜜小情侶、扶著枴杖的老頭,不也是在「那邊」遇見過了?
他猶如看見異象一樣,心臟砰砰的急速跳動。他回頭看見那條小通道仍然健在,便告訴自己:「不用害怕,可以輕鬆走回頭路,很安全的。」
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決定在這「另一商場」探探險。他作好準備,把這個通道連同周遭的商店,以手機拍攝下來,認清楚路線後,才大步向前走。
但經過曲折而分岔的走廊和商店所築起的路障,他「迷路」了,找不到返回剛才通道的路徑。他決定找尋「水牌」,辨清方向。
經驗告訴他,「水牌」設於地面電梯旁,他現在身處三樓,但電梯在哪?他連忙抓著迎面而來、穿戴體面的女子問路:「請問電梯在甚麼地方?」她笑著回答:「你找的是往上還是往下的電梯?」往下。「下一層、兩層,還是三層?」唔……一層好了。
「這層沒有下一層的樓梯,你要不上一層下兩層,要不下兩層上一層。」然後她指了指一東一西兩方向,告訴他兩條電梯的所屬方向,然後保持優雅儀態的離開。
雖然有說有笑,但她怎麼像極了一個機械人,了無生氣?他用力搖頭,揮走胡思亂想,趁記憶還未褪色,便轉而向東行,不久,他找到了往下兩層的電梯,便拼命躍了進去。
吹著中央冷氣噴出來的涼風,他從半空向下看,赫然發現,這商場的三層店舖和裝潢,跟他原本身處的商場,簡直是倒模似的,難怪已糊里糊塗返回舊地?
來到地面,他立即憑著依稀記憶,找到那家他呆坐了兩小時的Cafe,但制服相同的店員,臉孔卻不一樣了,他尤其記得那位替他沖泡咖啡的中性帥氣女生,現在已換上了體態肥胖的男子。
也可能是換班的,但所有職員都同時下班,似乎說不過去,這是另一商場的另一家Cafe,機會較大。
為免東拉西扯節外生枝夜長夢多,他決定返回原來的商場,靜待女友出現好了。接著他拿出手機,把剛才拍下的照片遞給途人看,幫忙認路,卻得到這樣的回應:「這裏有四個相似的通道,你想找哪一個?」就是那個通往跟這裏很相像的商場那一個。
「這個商場東南西北各方,都分別連接了四個商場,因為是同一發展商的物業,四個商場都幾不多是同一個樣子,裏面來來去去都是那些店舖,這樣吧,你沿著那邊一直走,會找到最接近的一個通道,祝你好運。」
他聽從對方的指示,找到一條通道,心中默默祈禱,閉上眼睛,走了進去。當他重新睜開眼睛時,面前又是那種花樣的商場樓層,但他卻有回到原地的興奮感覺。
那時,女友的WhatsApp來了:「我到了,現於星記咖啡廳,那裏等好嗎?」他眼前不正好就是星記咖啡廳嗎?但怎麼卻不見女友影蹤?
他深深吸了一口氣,回覆WhatsApp:「請等等我,我待會就到。」
玻璃幕牆外暴雨下個不停,他有點置身水底迷宮似的,仍然為找尋出口而苦惱。
(2014年9月3日,星島日報,副刊E07,文化廊‧二話筆說)
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
李志超 回眸
許多攝影師都辦過回顧展,卻沒有誰比李志超更有資格,以攝影展示人生。
近年患上罕病腹膜癌、多次跟死神擦身而過的李志超,回港後,沒有停下來休養生息,反而趕快舉辦回顧展,從攝影,回顧人生點滴。
或許他想爭取分秒,在最熟悉的展覽場景裏,跟最愛的攝影,跳最後一場華爾滋。
放下唱盤唱針,圓舞曲激動響起,可能是生命中最後一輯光影拼圖,他是這樣捕捉焦距的。
辦展覽就不要死了
跟李志超已有多年不見,這次他抱恙回港,之前多番想像他的憔悴病容,怎麼料到他訪問當天,精神、氣色竟是這麼的好?他說話急速連珠爆發,談到自己的病情,淡定又鎮定,宛如說著別人的故事,很難想像他自2013年至今,癌病復發過三次,也試過在同一時間插了六條喉管,吃不到食物,只靠營養素「吊命」。
「剛於6月回英國做化療,又以為這次撐不過去了,就連回程機票都沒有買。」最後關頭,問醫生拔不拔得喉,「反正展覽不能延期,就算回不來,都照搞可也。」今天,李志超還是回來了。
2008年,他被診斷患上罕見的腹膜癌,末期,本地醫生束手無策,他遂到英國就醫,一度手術成功,治瘉過來,還到處遊山玩水,但2012年惡疾復發,病情反覆,去年醫生不停告訴他,活不久矣。
「已有心理準備,甚至主動發放即將離世的消息。」不過,他的老闆,即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院長Jeffrey Shaw,卻對他說:「你不要死,要回來辦展覽!」他就像有了目標,在病榻上自言自語:「那就不要死了,撐下去吧。」
這一撐,又是一年,「網友說我奇蹟反彈。『奇蹟』二字是言重了一點,雖然之前的確徘徊在生死關口。」
攝影就是藥
有說人在臨終時,會Flashback自己的一生,李志超也有經歷,但他更像是跟自己的創作對話,「記得一次病後,插了營養喉,出不了門,我便坐在醫院會客室,重看自己的攝影作品,足足有二十多天。」那時他拿出平板電腦,展示他的攝影足跡,有相有真相,阿爾卑斯山白朗峰、蘇格蘭燈塔、挪威湖畔等等,他統統去過。
這位見盡俊男美女、浮華大地的攝影師,重新經驗那些感動時刻後,滿足的笑了,「幸好我是攝影師,把人生美好的事物都拍攝下來——我曾經在此,不枉此生。圖片不會提醒你不美好的事情,因為如果不美好,你不會拍下來。」
就算這幾年間化療不斷,他都不忘攝影,化療期間,還不忘邀請俊美醫生充當模特兒,從而開展了仿效文藝復興名畫、參考《聖經》故事的新系列創作;身體稍為好一點,他甚至會攀山越嶺,「有作家這樣寫:『生命是癌,寫作是藥』,對我來說,攝影就是我的藥。」
另一種藥,叫靈修。自患病後,他重新理解生命,新的作品,往往指涉靈性、冥想,這次回顧展最後一部分便叫「Pantonemine」,也是他最想觀眾關注的部分,「其中一張照片,拍攝當日,是我病後躺在床上,望著從窗外映照進來的陽光,在不停變化,我一看便是幾個鐘頭。記得那天很難過,但看到太陽,又覺得人生很美好。然後便拿出手機,按下快門。」
這個「Pantonemine」,未必是美輪美奐的奇山異水,而是當你對生命有深切體會,外界一事一物,都反映自己的內心世界,「那是心鏡。」他現在拍的,便是這類照片,「最好便是你認不出甚麼地方,但看了照片後,你自有一番心靈體會。」
回顧展中,他細說重頭,從當年在《號外》任攝影師,為明星、名流留倩影,到鑽研男體美學攝影,到病後反映內心的靈性自省創作,「人生匆匆,一瞬即逝,沒有事情是永恆的,但能用相機保留,也算是一剎那的永恆吧。」
這些事情夠我忙
李志超三十年前是基督徒,後來甚麼都不信了,現在卻又重投主的懷抱,問他為甚麼,他直認不諱:「人之將死,就想找個歸宿。」他說,信仰幫到抱恙的他很多,他甚至覺得那是續命的原因之一。
「如果一個人的百分之五十是肉體、百分之五十是靈魂,也就是說,只有百分之五十患了癌症,那就健康得多了。」現在他每次做化療,都看靈修、哲學的書籍,他覺得,靈性部分愈強,肉體部分便愈減少痛楚。
或許這便是樂觀。他說,英國的醫生、護士都很好,經常與他天南地北,又欣賞他的攝影作品。在醫生病人關係之外,他多了一份尊重。
聽他說留院經歷,也是趣事多過不快,「會偷偷到附近的V&A Museum看David Bowie展覽。」說到底,還是停不了下來。「既然未死得,不去看,就浪費人生了。」
能夠如此精準的安排去向,別忘了,他是經驗豐富的攝影師,「不是任性為之,我做事總是諗過度過、有板有眼。那是一種準確計算,就像攝影,只要調校好光圈、焦距、構圖,就行了。」
回港後,舊朋老友飯局一個接一個,「又中大新聞系校友聚會,又華仁舊同學聚會,又《號外》攝影師聚會,他們常常找我做藉口,甚麼『Julian回來了』,那好像在我患病前不會出現的,也算是一種溫情吧。」
李志超會停下來嗎?不,他已計畫好出書、出攝影集,連合約都簽好了,「這些事情都夠我忙。人生在世,盡量貢獻多點,能留下一些Legacy,是好事。」
訪問完畢,筆者請他電郵攝影作品,供排版之用,他喜孜孜的笑起來:「好,又有得做。」他快步走進準備開學的大學生身影中,這個消瘦但仍然有格的男人,無論怎樣看,都比身邊年輕人更有活力。
(2014年9月2日,星島日報,副刊E01‧今日館‧生活起義)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