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

李志超 回眸


許多攝影師都辦過回顧展,卻沒有誰比李志超更有資格,以攝影展示人生。

近年患上罕病腹膜癌、多次跟死神擦身而過的李志超,回港後,沒有停下來休養生息,反而趕快舉辦回顧展,從攝影,回顧人生點滴。

或許他想爭取分秒,在最熟悉的展覽場景裏,跟最愛的攝影,跳最後一場華爾滋。

放下唱盤唱針,圓舞曲激動響起,可能是生命中最後一輯光影拼圖,他是這樣捕捉焦距的。

辦展覽就不要死了

跟李志超已有多年不見,這次他抱恙回港,之前多番想像他的憔悴病容,怎麼料到他訪問當天,精神、氣色竟是這麼的好?他說話急速連珠爆發,談到自己的病情,淡定又鎮定,宛如說著別人的故事,很難想像他自2013年至今,癌病復發過三次,也試過在同一時間插了六條喉管,吃不到食物,只靠營養素「吊命」。

「剛於6月回英國做化療,又以為這次撐不過去了,就連回程機票都沒有買。」最後關頭,問醫生拔不拔得喉,「反正展覽不能延期,就算回不來,都照搞可也。」今天,李志超還是回來了。

2008年,他被診斷患上罕見的腹膜癌,末期,本地醫生束手無策,他遂到英國就醫,一度手術成功,治瘉過來,還到處遊山玩水,但2012年惡疾復發,病情反覆,去年醫生不停告訴他,活不久矣。

「已有心理準備,甚至主動發放即將離世的消息。」不過,他的老闆,即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院長Jeffrey Shaw,卻對他說:「你不要死,要回來辦展覽!」他就像有了目標,在病榻上自言自語:「那就不要死了,撐下去吧。」

這一撐,又是一年,「網友說我奇蹟反彈。『奇蹟』二字是言重了一點,雖然之前的確徘徊在生死關口。」

攝影就是藥

有說人在臨終時,會Flashback自己的一生,李志超也有經歷,但他更像是跟自己的創作對話,「記得一次病後,插了營養喉,出不了門,我便坐在醫院會客室,重看自己的攝影作品,足足有二十多天。」那時他拿出平板電腦,展示他的攝影足跡,有相有真相,阿爾卑斯山白朗峰、蘇格蘭燈塔、挪威湖畔等等,他統統去過。

這位見盡俊男美女、浮華大地的攝影師,重新經驗那些感動時刻後,滿足的笑了,「幸好我是攝影師,把人生美好的事物都拍攝下來——我曾經在此,不枉此生。圖片不會提醒你不美好的事情,因為如果不美好,你不會拍下來。」

就算這幾年間化療不斷,他都不忘攝影,化療期間,還不忘邀請俊美醫生充當模特兒,從而開展了仿效文藝復興名畫、參考《聖經》故事的新系列創作;身體稍為好一點,他甚至會攀山越嶺,「有作家這樣寫:『生命是癌,寫作是藥』,對我來說,攝影就是我的藥。」

另一種藥,叫靈修。自患病後,他重新理解生命,新的作品,往往指涉靈性、冥想,這次回顧展最後一部分便叫「Pantonemine」,也是他最想觀眾關注的部分,「其中一張照片,拍攝當日,是我病後躺在床上,望著從窗外映照進來的陽光,在不停變化,我一看便是幾個鐘頭。記得那天很難過,但看到太陽,又覺得人生很美好。然後便拿出手機,按下快門。」

這個「Pantonemine」,未必是美輪美奐的奇山異水,而是當你對生命有深切體會,外界一事一物,都反映自己的內心世界,「那是心鏡。」他現在拍的,便是這類照片,「最好便是你認不出甚麼地方,但看了照片後,你自有一番心靈體會。」

回顧展中,他細說重頭,從當年在《號外》任攝影師,為明星、名流留倩影,到鑽研男體美學攝影,到病後反映內心的靈性自省創作,「人生匆匆,一瞬即逝,沒有事情是永恆的,但能用相機保留,也算是一剎那的永恆吧。」

這些事情夠我忙

李志超三十年前是基督徒,後來甚麼都不信了,現在卻又重投主的懷抱,問他為甚麼,他直認不諱:「人之將死,就想找個歸宿。」他說,信仰幫到抱恙的他很多,他甚至覺得那是續命的原因之一。

「如果一個人的百分之五十是肉體、百分之五十是靈魂,也就是說,只有百分之五十患了癌症,那就健康得多了。」現在他每次做化療,都看靈修、哲學的書籍,他覺得,靈性部分愈強,肉體部分便愈減少痛楚。

或許這便是樂觀。他說,英國的醫生、護士都很好,經常與他天南地北,又欣賞他的攝影作品。在醫生病人關係之外,他多了一份尊重。

聽他說留院經歷,也是趣事多過不快,「會偷偷到附近的V&A Museum看David Bowie展覽。」說到底,還是停不了下來。「既然未死得,不去看,就浪費人生了。」

能夠如此精準的安排去向,別忘了,他是經驗豐富的攝影師,「不是任性為之,我做事總是諗過度過、有板有眼。那是一種準確計算,就像攝影,只要調校好光圈、焦距、構圖,就行了。」

回港後,舊朋老友飯局一個接一個,「又中大新聞系校友聚會,又華仁舊同學聚會,又《號外》攝影師聚會,他們常常找我做藉口,甚麼『Julian回來了』,那好像在我患病前不會出現的,也算是一種溫情吧。」

李志超會停下來嗎?不,他已計畫好出書、出攝影集,連合約都簽好了,「這些事情都夠我忙。人生在世,盡量貢獻多點,能留下一些Legacy,是好事。」

訪問完畢,筆者請他電郵攝影作品,供排版之用,他喜孜孜的笑起來:「好,又有得做。」他快步走進準備開學的大學生身影中,這個消瘦但仍然有格的男人,無論怎樣看,都比身邊年輕人更有活力。

(2014年9月2日,星島日報,副刊E01‧今日館‧生活起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