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

【小小說】虛擬人生

他猛地睜開雙眼。「嗄……嗄……」他心跳劇快,透不過氣來。

「你醒來了,你醒來了!」一個穿著護士服的高挑女子,站在旁邊,彎身靠近他。「記得自己叫甚麼名字?你為甚麼會在這裏?」

他這才稍為平靜下來,想了想,說:「我叫阿健,我在東京……發生車禍……呀!我的女友呢?她怎樣了?」護士與旁邊一位貌似醫生的男子對望了一下,醫生說:「病人需要休息多一會,你就好好回憶過來吧。」

阿健,生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今年二十四歲,在大學修讀化學,畢業後進了一家大型機構工作,但不到一年便離職,現正待業中。

他自覺平凡,無論外表、身材、成績、家境,全都普普通通,生活沒有大起大落,他以為這一生將會繼續平凡的度過。最令他覺得了不起的,是他遇上一生摯愛,兩人已交往了五年,現已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趁著無工開的空檔,他與女友結伴旅遊日本,在臨別東京的那一天,他們遇上車禍。

信不信由你,他記得,那時他當場死去。

這便是他的全部記憶。

他以為這便是他的一生,卻原來不是。纏在手腕的病人手帶告訴他,他名叫阿偉,年齡四十五歲,最奇怪的是,現在是二○二八年。他身處的也不似醫院,更像是一個獨立的起居室,有 簡單的家具布置——茶几桌子椅子、雪櫃咖啡機電視機,還有一部連接著不知是大型眼鏡還是頭盔的裝置。雖然他不玩遊戲機,但仍然認得出,這部應該便是近年火紅的虛擬實境眼鏡,只是款式設計相當劃時代。

最可怕的是,他從廁所鏡子裏,居然看見自己長著另一副面孔!

他叫了起來,醫生和護士應聲衝至,護士迅速給他打了一支麻醉針,他的身體立即軟了下來,再次不省人事。

不知多久,他再次睜開眼睛,這次他很平靜。他當然無法接受對現實的一切認知被全盤推翻,卻也因為太不知所措,此刻可以做的,是甚麼都不做。

護士和醫生推門進來,護士替他作簡單的身體檢查。醫生則搬了一張椅子到床邊,坐了下來,再次問他知不知自己是誰。他稍為形容了自己——形容了阿健。

「阿偉……抱歉我要這樣稱呼你,但你的真名的確是阿偉。」醫生一臉認真的對他說:「從你的情況看起來,你應該患上了『虛擬人生創傷症候群』,是一種類似短暫失憶的情況,是因應近年『虛擬人生』遊戲衍生的病症。」

虛擬人生?遊戲?短暫失憶?「我知道你現在心裏有一連串問號,但請不要勉強自己,這樣無助康復,我來慢慢跟你說吧。」

醫生說,他叫阿偉,四十五歲,是一個跨國化工集團的老闆,也是這個城市的三大富商之一,年輕有為,也喜愛遊戲,對發展得愈來愈成熟的虛擬實境尤其著迷,更成為引起爭議的「虛擬人生」遊戲開發者和投資者之一。

「虛擬人生」集合了遊戲科技、軟件程式、人體生物學、藥物等尖端科技應用於一身,玩者可以自由設定個人資料、背景、遇到的各種事情,甚至出生及死亡。進入遊戲就像過著另一個人生似的。

阿偉趁著假期,再次玩著這個只得有錢人才可享受到的遊戲。他在這個設計成酒店、擁有一隊專業醫療和科學團隊的遊戲公司貴賓房裏,戴上特製眼鏡等高端儀器,設定一個平凡人生,好跟現實不同,讓他在爭名逐利的凶險社會裏,減減壓。那段「虛擬人生」或許是十多二十年的情節,但在現實中,只消一瞬間便完成,好像阿健那二十多年人生,只是阿偉的兩天時間而已。

醫生續說:「當玩者從遊戲醒來時,藥物過去,大部分都會跟現實接軌,會知道剛才經歷的只是遊戲,不會混淆現實和虛擬,就像人們不會混淆現實與夢境一樣。卻仍然有極少部分的玩者抽離不了,而現實記憶也無法回復過來,便出現所謂的『虛擬人生創傷症候群』,這通常出現於遊戲終止時太過突然、深刻的個案。但請放心,那只是短暫性的,你一定會慢慢復元過來。」

「你是說,『我』是我自己創造出來?」醫生還未及回應,他繼續喃喃自語:「慢著!我怎麼知道現在身處的世界,才是真正的現實?」接著他厲聲趕了兩人出去,由於他才是老闆,兩人唯有照辦。

他捧著頭,十分難受,他實在需要時間理解一切事情,畢竟,「他」只是一個二○一○年代的人,十多二十年後的世界,怎可能說適應便適應?

甚麼的三大富商,甚麼虛擬現實,他統統都不需要,他此刻最記掛的,是跟他一起遇上車禍的女友。那時,他看見茶几上那個設計誇張的眼鏡,想也沒想便伸手抓去,把眼鏡戴在面上,然後看見三百六十度的熒幕上,出現一連串的設定……

(2016年5月25日,星島日報,副刊E05‧文化廊)

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

【小小說】辣女

他都不知道,為甚麼每次喜歡上的女生,都嗜辣,朋友都笑他喜歡辣妹。而他卻偏偏一點辣都碰不得。

「你看你,辣得連嘴唇都腫了,『孖膶腸』啊!」想當年,十多歲時,那位初戀情人,展開了他那辣的愛情故事。

吃飯地點是還未結業的舊區露天街市排檔,他首次加入女友的朋友飯局,卻不知她們是臭味——不,應該是辣味相投才對,這晚來了一個全辣宴,除了他手上那碗白飯,以及後來為了解辣點了又點的可樂(當時他還未懂得喝酒),統統都是辣的。以往吃一點咖喱都會冒汗的他,為了不想掃女友的興,又想挑戰一下自己吃辣的底線,便硬著頭皮,把辣椒膏炒蜆、辣子雞煲、水煮魚,統統往下嚥。不消一會,他汗流如注,嘴唇也變成「孖膶腸」了。

「不吃得辣就不要吃啦!」女友向他投了一個厭惡的眼神、席間幾位辣妹不知是嘲笑還是甚麼的笑聲、他辣得已再沒話說只想盡快逃離事發現場的強烈感受,至今難忘。

還有後續。那天晚上,他肚瀉了數次,火辣的感覺讓他好像燒著了屁股似的。他覺得很委屈,那是甚麼辣?為甚麼要他受到這麼樣的罪?不知是否因為辣意上心頭,那晚,他跟女友談電話,不知怎的吵了起來。「怎麼了,我只是不想令你掃興,難道有錯嗎?」辣妹當然不好惹,她愈說愈大聲:「難道你覺得現在不掃興了?」他們最後是怎樣收線,他已記不起來,但他肯定的是,兩人最後是分手收場。

無獨有偶,他之後結識的女友們,十之有九都喜歡辣,他由最初的抗拒(以為是甚麼詛咒),到後來習慣了(習慣了愛辣的女生而已,他始終仍然怕辣),甚至吃遍了這個城市的大小辣菜館(他每次都量力而為,淺嘗而已),對於一個怕辣的人來說,這簡直是匪夷所思。

最搞笑的是,有一次,他和女友來到九龍城一家出名吃辣的餐廳,居然碰到因辣而分開的初戀情人。 「好久不見了,現在不怕辣了嗎?」好久不見,這位辣妹也絲毫不改其巴辣作風,望望前男友,又望望他身旁的她,詞鋒挑釁。

「他是不吃辣,但仍然肯陪女友吃辣,你不覺得很難得嗎?」現任女友也非省油的燈。然後,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單單打打,高手過招,他只在旁默不作聲,卻像看著辛辣刺激電影般暗爽非常。

就是這樣,只一味辣,出奇地讓他嘗盡甜酸苦辣:他的愛情故事,試過因辣而了解,也試過因辣而分開;他記得當天放榜時獲悉與當時女友考進香港大學,兩人高興得吃了一頓火辣大餐(當然事後他又是肚瀉不止),也記得有次分手,他傷心得獨個兒走進川菜館,買辣求醉,他一邊吃一邊流汗兼流淚,但出奇的是,餸菜明明很辣,他卻覺得無味;他試過與一位同事拍拖,兩人處理同一個急趕Project,在公司通宵達旦開OT,守望相助,半夜肚餓起來,便叫了辣味外賣,一口氣來了麻辣田雞、紅油抄手、泡椒豬肚豬紅牛百葉,抖擻精神。

雖然辣女識得多,辣也吃得愈來愈多,但他沒有因而愈來愈吃得辣,吃辣後的一切反應,他的身體貫徹始終。不過,他覺得,如果這是命,他就認了吧。

還有,他觀察所得,不是每一位嗜辣的女生,就一定性情「巴辣掁雞」(是誰說的?),好像他最近拍了兩年拖的女友,溫婉賢淑,進得廚房出得廳堂,她也繼承作為他女人的奇妙特徵——愛辣。

他也一如以往跟她到處吃辣,反而是她不忍看他吃辣後難受的樣子(雖然他其實挺享受這種「自虐」的),主動要求上辣菜館的次數便愈來愈少,後來兩人同住後,她親自下廚,偶然一兩味辣菜,但大部分都是清清淡淡家常菜,反倒是他掛念起辣的味道來。

這晚,正值二人拍拖周年紀念,兩口子決定吃住家飯慶祝。他下班回家,一打開大門,就嗅到撲鼻而來的香辣味道,久違了的辣味叫他口水分泌旺盛起來!他看著女友端上一碟又一碟餸菜——麻辣手拍青瓜、辣椒螃蟹、椒鹽鮮魷,十分驚喜,連忙幫忙拿出碗筷,又配上啤酒,大吃大喝,但一口一口吃下去時,他居然沒有流汗、「孖膶腸」、胃部不適的辣後反應。

「這是我精心烹調的,我是一直都有研究用怎樣的分量,才讓你接受到辣……怎麼了?噢,你又辣得流淚了?」他連忙拭去眼淚,笑著說:「不不不,好好吃,我第一次吃到那麼適中又好吃的辣,感動而已。」這一頓飯,他倆把餸菜吃得清光。

他一直想不出以甚麼來形容叫他既愛又恨的辣的味道,今晚他有了答案:幸福的味道,他終於找到了最適合他的辣。然後,他靜悄悄地把在袋子裏的結婚戒指拿了出來。

(2016年5月11日,星島日報,副刊E07‧文化廊‧創作塗鴉)

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雜文】書籤

跟朋友在書店談書籤。

他告訴我,一見到製作精緻的書籤,就會忍不住買下來,當然他讀的書也多,那些書籤定有用得着的時候。

 我則很久沒有買書籤了,不是不看書,而是不用書籤,最「新」那張,應該是幾年前香港藝術館舉辦豐子愷展覽時,取得的紀念贈品。那張是立體書籤,十分精美,我保存至今。

不用書籤,其實是有原因的,緣於小時候的不愉快經驗。孩提時的我,經常到圖書館借書,當時仍然會用書籤,但有時忘了把夾在書中的書籤取出來,就這樣歸還了,追討無從。記得有一些遺失的書籤是很有紀念價值的,當然心痛,於是,久而久之,就不再用書籤了,現在買書多借閱少,書籤不會一去不返,但這個習慣仍然保留下來。

「那你怎麼記得讀到哪一頁?」朋友好奇地問。這個就好玩了,我會把頁數直接記住,為了容易記憶,我還會強逼自己看到某些特別的頁數才釋卷,譬如第五十頁、第一百頁、第三章、第八部,諸如此類。唞唞氣,再把書拾起,由自己掌握閱讀節奏。

既然是書籍設計,就會有停頓位,這就是實體書才有的趣味。電子書太方便閱讀了,彷彿沒有透氣位,而且所有事情都由科技去記錄在案、分門別類,找些甚麼,按一個掣就搜索到了,更不必理會書籤不書籤了。但這種閱讀狀態,讀者不覺得缺失了甚麼嗎?

(2016年5月9日,星島日報,副刊E07)

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伊東豊雄 建築思

被譽為世界九大新地標建築之一的台中國家歌劇院(National Taichung Theater),計畫今秋開幕。這個外形獨特的歌劇院,正是由鼎鼎大名的日本國寶級建築師伊東豊雄操刀設計,以世界首創「美聲涵洞」(Sound Cave)概念,獨步天下。設計背後,他自有理念:「我想做一個跟人的身體相似的建築!」

愛在外地做建築

2005年,台中國家歌劇院的國際競圖,由伊東豊雄獲得首獎,十年匆匆,一晃眼,歌劇院現已竣工,伊東先生早前來港,參加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辦、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協辦的「一座建築就是一齣歌劇」對談及座談會,侃侃而談他的建築美學與理念,譬如台中國家歌劇院,便指涉身體。人有眼耳口鼻,四通八達,互相牽連,這個歌劇院也一樣,由宛如「洞穴」的不同管道融會貫通,「開放於大自然。」

於2013年捧走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克獎的伊東豊雄,在日本做過不少劇場建築,好像能容納一千八百位觀眾的松本市民藝術館(Matsumoto Performing Arts Centre),但沒有一個能跟台中國家歌劇院的複雜程度相比擬,後者由許多曲牆組成,不以樑柱直角支撐,「沒有兩個曲面是完全相同的!」

建築難度極高,匠心獨運,製作時間長達十載。歌劇院的設計可不是專為台中西屯區那塊土地而設,他反而想藉着特色建築為該地注進能量,又打趣說,如果參加日本的建築招標比賽,這個設計方案難以勝出。「日本人的管理規劃十分嚴謹,對建築設計的態度才沒那麼開放,高難度建築構思不易通過。」反而台灣有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主要城市互相競爭,都有築起嶄新建築的雄心,充滿活力。「所以我很喜歡在外地做建築。」

他坦言那麼多年的建築作品,要數這次難度最高,不過2001年開館的仙台媒體中心(Sendai Mediatheque),也是很大挑戰,柱子彎彎曲曲,有些甚至呈扭曲狀,以營造在森林裏、大樹下讀書的氣氛。他摸摸頭,笑著說:「起初都有疑慮,是否真的可以做出來?」關關難過關關過,今天就連難度更高的台中國家歌劇院都搞定了。

自在便是美

何謂一個好的建築?「人在裏面,覺得自在,就是好建築。」譬如法國二十世紀建築大師、功能主義之父Le Corbusier的作品,他特別欣賞對方在印度的建築物,「他簡直是天才!」他最喜歡的個人作品,除了仙台媒體中心,還有岐阜媒體中心(Gifu Media Cosmos)。「落成後,我再次走進去,看到有許多人使用,而且他們都很開心,讓我得到很大滿足感。」就像一個廚師,煮好餸菜,食客吃得津津有味、乾乾淨淨,廚師就最歡喜了。他又笑說自己經常勝出圖書館建築項目的比賽,有關作品特別多,談到最欣賞的圖書館,是七十年前Alvar Aalto初期設計的圖書館。

對於香港的印象,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滿街密密麻麻的大樓,而是——「香港的中華料理很好吃!」他對這個高密度城市,感到難以置信,又認為香港和新加坡是亞洲的中心點。伊東先生每次到港都來去匆匆,對本地建築認識不多,最有印象的,是香港滙豐總行大廈和中銀大廈,都出自大師手筆。假如伊東先生要在香港做建築,他不會選擇設計高樓大廈,反而屬意小規模的公共建築,好像圖書館、劇院、美術館。不過,隨著他的西九M+博物館設計方案,最終沒有勝出設計比賽,港人可要繼續期待伊東先生的作品了。

日本或不再適合居住

伊東先生從小熱衷棒球,年輕時對建築興趣不大,及後考進東京大學工學部,畢業後又在建築師事務所工作,才漸漸走出自己的路,並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今天日本建築界人才輩出,伊東豊雄、安藤忠雄、隈研吾等等,都是赫赫有名的建築家,已屆七旬的他說:「日本當代有許多比我年輕的建築師,他們都活躍國際舞台,不少作品都很繁雜、洗煉,境界很高,但跟我的設計方針很不同。」

他認為西方往往把建築物,視為一個個獨立個體,就像盒子一樣,與外隔絕,但亞洲從前的建築設計,都與大自然融合,對此他覺得可惜,希望把這種亞洲建築概念,發揚光大。「但不是走回頭路,而是以新科技表現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譬如設置緩衝區模糊建築物內外分野,以及多利用天然能源、自然通風、減少熱負荷等等,而他最有能源效益的作品,是岐阜媒體中心,後者驚人地減少了一半能源消耗。「環保建築是大勢所趨。」

我們都是看《天空之城》長大的,未來建築,會跟天比高,還是相反地開發地底?伊東先生笑了起來,「我常常都有這些幻想。台中國家歌劇院那既懷舊又創新的『洞穴』設計,不也像地底建築嗎?」上月熊本發生地震,他感歎日本地震頻仍,或許有朝一天,日本變得不再適合居住,「人類對這些自然災害,還沒認識得夠深,以為單靠科技就可以解決問題,甚至以為人可勝天,其實大自然是很強大的,人類必須有這種自覺。」

(2016年5月5日,星島日報,藝文薈P01‧Focus)

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

【電影】嫲嫲煩煩

山田洋次喜劇新作《嫲煩家族》中,妻夫木聰飾演的鋼琴調音師庄太,跟一大清早就大發雷霆的爺爺說:「蕭邦的鋼琴作品,用上很多不和諧音,即是說,美麗的音樂需要不和諧音。人與人或家人之間,有時也需要不和諧音。」

這句話,基本上道出了這部電影的調子:挑剔的爺爺,跟嫲嫲鬧離婚;長子大嫂一家也終日吵吵鬧鬧;跟丈夫搬了出去居住的姐姐惡死睖瞪

各人性格南轅北轍,雖未至於家無寧日,但吵罵聲總比笑聲多。唯有性格溫和的庄太,努力維繫家中各成員關係,他的調音師職業,也巧妙點出了他在這個「嫲煩家族」中的角色。

不過,落在山田洋次的手上,這個經常對嘴的家庭,又變得很可愛。雖然不是很和諧,但三代同堂,有老有嫩;家中由大嫂打理得乾淨企理,應慳則慳應使則使,她是持家有道的傳統女性;二女跟老公鬧交,會返娘家訴苦;小孫兒在棒球比賽中會打電話給嫲嫲,興奮地告訴她哥哥剛打出了全壘打。這個家庭,不是很熱鬧溫馨嗎?

《嫲煩家族》既懷舊又現代,既衝突又調和,有叫人感動之處,又充滿幽默感,笑聲背後藏着大道理,看後令人很愜意。

(原文刊於2016年5月4日香港《星島日報》副刊)

2016年5月2日 星期一

【書】揭頁數定生死

繼《死亡請柬》和《鬼屋之夜》,我再次在二手書店,覓得抉擇叢書系列另外兩個作品《圈套》和《福爾摩斯懸案》,其中《圈套》的封面——玩塔羅牌的神婆,怪裏怪氣,就最叫我有印象了,記得小時候看到這本書的封面,會驚,但愈驚愈要看。

不過故事內容就全都給我忘記清光了,沒所謂,統統當成是新書來讀好了。看了四本,仍然保持着我的「不死」紀錄——抉擇叢書顧名思義是要你抉擇主角的命運,任何細微的變化,都可能會改變主角的終局,所以抉擇叢書是很需要讀者投入參與的讀物,好玩也在於此。

我在四個故事以翻揭不同頁數控制主角的腳步,左右其進與退,甚至生與死,每次都幸運地全身而退,卻不一定都能破解箇中謎團,好像《福爾摩斯懸案》就頗為複雜,我玩了又玩試了又試,方能揭穿敵人的陰謀,免得沒有登場的福爾摩斯墮進凶險中。近年改編福爾摩斯的影視、舞台作品特別多,我也看過不少,更覺親切,雖然該書故事甚為曲折,我仍然讀得很有耐性。

我的相關藏書,一下子增至四本。話說回來,四書來自三家不同書店,之前沒見過,之後也再看不見。淘書都講書緣,不知道下次找到抉擇叢書,又會在何時?

2016年5月2日,星島日報,副刊E07)

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

【人物】李思蘭 六十好年華 自傳訴起跌

訪問當天,李思蘭(Ruth)剛好慶祝六十大壽,從加拿大來港設宴,大排筵席,笑容滿臉,神采飛揚。筆者先睹為快,早已讀過她的自傳式小說《慧質蘭心──一個台灣女子的傳奇故事》,把這個奇女子那二百多頁濃縮但精煉的文字,匆忙消化,現實中的她,果然文如其人──豪爽、親切、真性情。人生六十好年華,她都跟丈夫錢先生挽手同行──往事如煙,最緊要的、最難得的,都在眼前了,其他的,又怎會放不開?

人生,匆匆。李思蘭(Ruth)花了六年時間,把她的六十年人生,寫成《慧質蘭心──一個台灣女子的傳奇故事》,當中,有悲也有喜,有愛也有寬恕。她從1990年夏天在香港楊福集團出任行政董事開始說起,這位曾以勞斯萊斯代步、打扮時尚的揚眉女子,為了負責上海兩酒店項目,經常奔跑兩地,努力打拼,望着照片,這位妙齡女子美得不可方物,更以為該書講的是一個職界女強人的奮鬥故事。

怎料再讀下去,才知峰迴又路轉,Ruth擁有不平凡的一生──她父親李基光,任職中華民國警備總司令部情報組,因追查台灣高官與共產黨走私毛絨一案,遭到軟禁,1956年小思蘭呱呱落地時,父親就無法守護在她身邊;她差不多十四歲時,為避免被徵召服兵役,家人送她到香港讀書,兩年後投靠曾為其父親下屬的張叔叔,對方視她為乾女看待,讓她再次嘗到家庭溫暖;她1978年申請前往英國留學,後來又輾轉來港工作;擁有兩段婚姻,也墮過胎;曾在北京懷疑遭調查期間,得了精神病,迄今二十四年,曾多次病發,幸得家人、丈夫、好友在旁,陪她渡過每一個難熬的晚上,現在情況已穩定下來,仍定時服藥。

以上所述,只片言隻語,Ruth的故事,高山低谷,甜酸苦辣,還有許多曲折奇情,讀來引人入勝,也有意想不到的戲劇化情節。「我是很坦白的,書中只有兩個地方跟事實不符,其一是前男友歐先生的姓氏,他本姓區,但因跟寫序的區應毓博士同姓,為免讀者誤會,便取其諧音『歐』好了;其二是乾爹每月給我六百港元零用錢,實情是三百港元,是打字者的手誤,但我在想,乾爹一直待我大方,我沒必要執着於是三百元還是六百元,加上我乳名叫『小六』,『六』字我就最喜歡了。」

書中由她的人生拼圖砌成,最難忘的一塊,是她回首十五歲的時光。「一天放學後,抬頭望天,居然看到天開了,很明亮,就像看到甚麼異象。」本身是基督徒的她,問神想自己為祂做甚麼?「寫了這本書後,才知道祂想我做的,就是把福音傳出去。」雖然如此,書中沒有硬銷傳道,卻有許多人生哲理。最難過的時刻呢?她想了想,說很短暫而已。「記得當時跟姐姐準備去看林青霞的戲,她告訴我,她丈夫的弟弟,看到我當時的丈夫在北京跟其他女人上酒店。那時我很傷心,我不怕跟他捱苦,但不能接受他背叛我,後來我便跟他離婚了。」無獨有偶,這個難過經歷,同樣在香港發生。

如此說來,她治療精神病的過程,不是令她最難受的,「一來我已經得到很多,我漂亮、聰明、性格好,沒有人是十全十美,有一點點瑕疵,我可以接受;二來,我有丈夫、朋友的愛;三來,這個病沒有損害我的智慧和記憶,神算是很恩待我了。」患難見真情,她感到幸運,書中一段,寫錢先生在她發病時,對她不離不棄,特別讓筆者感動。然而,吃藥有副作用──肚餓,她一度吃個不停,體重增至一百七十五磅,愛美好打扮的她,一開始也接受不了體形遽變,「不過朋友說,我肥得很可愛,也就算了,哈哈!」如果人生可以回頭,多走一次,有哪段事情不想它發生?她搖搖頭,「要發生的,就讓它發生好了,那些經歷就像給我度身訂造,每一段時光都有值得懷念的地方。這條人生路,雖然不盡如意,但我還是走得很開心。」

她的不平凡遭遇,先後在台灣、香港、英國、上海、多倫多等地上演,她最喜歡的地方,是至今已居住了二十年的多倫多,也是加拿大第二段婚姻的安居所,反而書中對四十歲後的故事,着墨不多。「加拿大是一個很典型的社會主義國家,福利好,但難免稅高,雖然如此,我們去飲茶,比你們平得多。」今天的她,養尊處優,一兩星期去看一場戲,一年看二十場交響樂演出,也喜歡下廚,又以填色減壓,她更打趣地說:「在多倫多可以買到合我尺寸的衣服,多好呢!」樂天知足的她,這時候又笑個不停。

她的家人今天都在美國,早年於拔萃男書院畢業的錢先生,則有許多朋友在香港,加上她出版著作,所以這幾年便經常回港,前年,她在香港「通波仔」(冠狀動脈介入手術),安然度過,也得到香港友人慰問,叫她感動。「我覺得這裏很有人情味。」在香港發生了許多事情,但她畢竟只是過客──既非本地出生,現在也已搬走了。「香港生活艱難,如果你能在這裏生活,在任何地方都沒有問題了。」

《慧質蘭心──一個台灣女子的傳奇故事》後,還有第二本,吊吊讀者的癮。她笑說,尚有很多事情未寫出來。「第二本書,會着重說一個人的處事方法,怎樣影響成果。」而她這一生,沒有後悔。「如果下一分鐘,上帝要接我走,我完全沒有恐懼。待人處世,我已盡了最大努力,問心無愧。」能夠那麼坦然面對自己過往,又有幾多人辦得到?

當故事拍成電影
記:記者 Ruth:李思蘭

記:如果把自己的故事拍成電影,覺得哪位導演比較適合?
Ruth:羅啟銳,他是我丈夫的中學學弟,我特別欣賞他的《三城記》。

記:香港導演較好嗎?
Ruth:我覺得香港導演會拍得比較中立。

記:最想哪位明星當女主角?
Ruth:年輕時代,我屬意楊怡,覺得她很美;老了的話,陳沖吧,她很有氣質。但演員是誰都輪不到我講,由導演決定。

(原文刊於2016年5月1日香港《星島日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