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台灣《金馬獎》等多個獎項的嘉勉,內地年輕導演胡波改編自己同名短篇小說的《大象席地而坐》,從此被我們深深記牢,另一讓我們難以忘懷的,是這套電影也只能是胡波執導的唯一長片──他於二○一七年自殺身亡,他的創意,只能永遠凝結在二十九歲的青春年華,以及《大象席地而坐》等作品裏。
胡波之死眾說紛紜,而在其遺作《大象席地而坐》中,我們至少看到了他對人生、生命的價值觀、哲學觀──沒意義、沒希望、沒出口──這邊那邊,沒兩樣。《大象席地而坐》甚至叫我想起村上春樹的作品。
好一種存在與虛無的拉扯狀態。片中難免瀰漫抑鬱的氣氛,但難得的是不怎麼叫人抑壓難受,反而偶見幽默和機鋒。
導演也在該片毫不掩飾死亡近在咫尺,好像男子受不了女友跟好友上牀在陽台躍身倒地、小狗被惡犬咬死、同學滑下樓梯送醫不治等等,統統道出死亡的偶然(與必然)和生命的脆弱,然而畫面都表現得很克制,為死亡注進日常感,構成了讓觀眾揮之不去的反差。
全片二百三十四分鐘布局精巧,看似東拉西扯不相干,其實層層牽連,結構緊密。他沒有浪費子彈,電影出過場的小道具、小東西都有用,譬如惡狗、女孩家樓下鐵棒、同學的槍等等,於前段乍現,後來又發揮作用了,雖然片長差不多四小時,但一直有前後呼應的發展,不敢說全無冷場,但至少有一直帶我看下去的感覺。
據說電影的結尾,已比原著的仁慈。這邊那邊,沒兩樣?「去看看!」於是我們看見幾位從命運裏逃亡的人,在黑漆漆的荒山野嶺,踢踢毽,稍事休息,縱然長路漫漫,前方凶險不明,未見曙光。觀眾在電影裏彷彿看見了出路,胡波卻在人生中找不到出口。
《大象席地而坐》充滿銳氣,匠心經營,是對殘酷現實的詩意嚎叫。可惜我們無法在胡波身上期待更多了。
(2019年3月13日,星島日報,副刊E05.文化廊.沿圖有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