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2日 星期三

【視藝】遙距辦展新常態

疫情全球大流行,人類社會不再往來無隔閡,若要展覽門常開,遙距辦展可能是文化藝術界的新常態。

藝術家、策展人、M+策展和布展團隊,
隔着屏幕同時溝通一刻。

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M+展亭7月開幕的《謝淑妮:與事者與事》(M+展亭現時暫停開放)便是好例子,藝術家、策展人、M+策展和布展團隊,分隔三地,每天能隔着屏幕同時溝通的時間無多,於是便如接力賽一般,你睡覺時我工作,各就各位發揮所長,合力跑完這場「馬拉松」,互動、信任、默契都是關鍵詞,也充分體現展覽其中一組作品名稱《Negotiated Differences》的「Negotiated」所指——以協商和應變精神,讓不同組件連接一起。

「我來講講我的日程吧!」《謝淑妮:與事者與事》主人公謝淑妮苦笑說。為了製作延續及回應去年《威尼斯雙年展》的《謝淑妮:與事者,香港在威尼斯》,而在香港舉辦《謝淑妮:與事者與事》展覽,現居洛杉磯的謝淑妮,每朝醒來,便跟身處阿姆斯特丹的展覽客席策展人李綺敏,以Skype傾談,跟進布展進度,講講需要修改的地方。疫情蔓延,兩人唯有禁足當地,未能親赴香港展覽現場,指揮大局,卻巧用通訊科技,靈活變通。

那時可是李綺敏的晚間時分,二人聊後,李綺敏才吃飯睡覺去。謝淑妮伸伸懶腰,抖擻精神,這時才是她一天工作的開始。「真的甚麼都出動!」展覽現場放置四部二十四小時運作的即時攝影機,為了讓不在香港的謝淑妮和李綺敏,更能掌握展覽細節,M+助理策展人(視覺藝術)周宛昀等M+策展和布展團隊,還不時拍攝錄像和照片,謝淑妮便逐張逐段察看他們從「昨晚」傳來的圖片、錄像,想了想,動動腦筋,提出增減修訂。

「最初是在圖片上圈圈畫畫,後來覺得還是不夠清楚,便索性拍攝錄像,甚至剪紙,做一個紙雕塑出來,加以示範。」到了她的下午五、六時,她便跟周宛昀等人進行視像通訊,後者還充當其手腳,拿着手機在展場繞圈,謝淑妮並以其手機屏幕為眼睛,「讓我走進一個虛擬展覽空間。」

無關疫情,她早已計畫部分內容需要即興,好像展覽另一組作品《Playcourt》每件雕塑或會換位,還有《Negotiated Differences》那組宛如伸出無盡觸鬚的大型雕塑,每項組件怎樣連接,也沒有事先計算,就讓布展團隊自由發揮,可說是「Freestyle」,卻不代表她就此放任布展團隊完全不管,譬如她就強調讓不同類型的組件堆砌起來,「『麵粉棍』跟『茶杯』相似,就不要放在一起了。」

也有堅持到底的時候,「在威尼斯展覽,『冰上曲棍球棍』平放地上,這次香港展覽,我想讓它立起來。」她本來沒此計畫,但布局至一條柱子時,發現一個適合放置的空位,遂靈機一觸。她就是想挑戰傳統、挑戰地心吸力,營造不穩陣的效果,讓人驚歎,這麼樣都立得起來!「太穩陣就悶了。我鼓勵布展團隊Take Risk。」這是她的美學,「雕塑就是三維的思考方式。」《Negotiated Differences》伸出來的「觸鬚」,甚至爬上天花板去,她稱這是為香港展覽獨有的構想,組件也有筷子、中式茶杯等香港元素。

直至謝淑妮那邊晚上十時左右,李綺敏起牀了,三方終於連線一起開會去,然後她才放心就寢,交予團隊繼續接力。「你問我們怎樣溝通?這多個星期以來,我們一直重新定義何謂溝通!」

因為遙距辦展,她覺得香港展覽比威尼斯展覽,更能呼應「協商」的精神。疫情反覆,回復常態之日無期,好像《謝淑妮:與事者與事》這種遙距辦展的模式,或成藝壇新常態,謝淑妮不置可否,又反問何謂「常態」?誰敢說疫後一定比疫前差?「這才是藝術家要去挑戰的事情。以應變態度面對問題,一向是我的處事方式。」這場遙距籌辦的展覽那麼困難,仍能辦到,她覺得是很正面的。「以協商精神,不持預設想法,其實是有很多可能性。」

(2020年7月23日,星島日報,副刊P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