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人物】歐陽娜娜 琴音裊裊

父母是台灣演員歐陽龍和傅娟,姑姑是著名歌手歐陽菲菲,歐陽娜娜彷彿命中注定,要走上表演這條路,但她的選擇,卻跟她歐陽家的長輩不一樣——身形纖巧的她,抱着看起來比她還要重的大提琴,拉響迷人古典音樂,悠然自得,儘管近年她開始涉足電影、電視的演藝範疇,我們將會看到更多不同面向的她。

筆者剛在高雄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參與歐陽娜娜的生日音樂會亞洲巡演——這位古典音樂界、演藝界新星,才剛過了十六歲壽辰,前程當然難以估量。

當晚,她宛如小公主一樣穿着優雅漂亮,踩着一雙高跟鞋,跟鋼琴手江天霖、小提琴手甘威鵬一起登場,臉上不減稚氣,專心致志、游刃有餘地奏出一首又一首古典樂章,下半場則演繹了《星光伴我心》、《教父》、《女人香》等不少電影配樂,讓樂迷得到截然不同的聽覺享受。

最後,她演奏了改編成大提琴版本的歐陽菲菲名曲《Love is Over》,餘音裊裊,樂迷都捨不得離開。後來才知道,前年才開始聽流行音樂的她,改編《Love is Over》時壓力不小,「姑姑(歐陽菲菲)知道我要改編這首歌,沒說甚麼,聽完錄音後,從她的表情看起來是滿意似的,我才放心下來。」

台下的歐陽娜娜,是一個乖巧討喜的女孩,她抓住了彩排與表演之間的縫隙,跟筆者傾談。若非她四歲時上了一個玩樂音樂欣賞課,我們可能看不到今天這位年輕的大提琴手,那時候,她在課堂上看歌劇、音樂劇,又玩關於音樂的遊戲,那時她就知道,自己是喜歡音樂的。

到了五歲,她便開始學鋼琴,六歲習大提琴,她苦笑起來,說大提琴剛上手很難,初學時拿着一枝筆,扮成琴弓,憑空劃來劃去,「我是被大提琴的聲音吸引住吧?它的聲音本來就是接近人聲。後來就慢慢把重心都放在大提琴上。」

她從前放學後的生活日誌是這樣的:回家、洗手、進琴房練琴、吃飯、練琴、做功課、睡覺,幾乎天天如是,十分規律,她笑說都習慣了。不跟同學出去玩?「同學都上音樂班,都是回家練琴。」她十二歲時,獲獎學金考進美國著名的寇蒂斯音樂學院,上課時間沒那麼固定,「把更多時間放在琴上。」

父母從來沒有強逼她要怎樣做,一切全都出於她的自發性,上台表演後,她更覺成就感,「我的家,有藝術遺傳吧?我很喜歡站在舞台上的感覺。」她說,學音樂難免會起起伏伏,練琴也是挺辛苦的,挫敗、低潮時常有,「練很久,但練不好;有時你明明都練好了,但考試前,有些地方忽然過不去了。」她卻沒想過放棄,「我清楚自己想要做甚麼。」而且,得到父母的支持鼓勵是很重要的。「慢慢就確定要往這條路走。」

去年年底出版首張古典演奏專輯《15》,喜獲亞洲白金銷售佳績。她把自己喜歡的曲目都選進去了,抒情、快板等風格不一,還摻雜了她的小故事,於是聽碟時,就像見證她的成長。好像孟德爾頌的《無言歌,作品109》,「小時候第一次在音樂班考試,就是這首歌。」還有包佩的《匈牙利狂想曲,作品68》,是她第一次跟樂團拉琴,對她很重要。至於艾爾加的《愛的禮讚,作品12》,她憶起當時在家裏隨便拉,不太懂古典音樂的爸爸,忽然走出來跟她說:「娜娜你拉甚麼歌?很好聽!」

出身於演藝世家的她,現在也有愈來愈多演戲機會:二○一四年的《北京愛情故事》、去年的《破風》,今年有《美好的意外》、《王牌逗王牌》,也主演電視劇《是!尚先生》,她還在劇中唱了插曲《溫暖你的冬》,但笑說那只是偶然的事,雖然她認為唱歌和拉琴是有關係的。

反而她對演戲卻比較認真,從前一直專注音樂,直至演了《北京愛情故事》,才對演戲產生興趣,也享受拍攝的過程,她曾對導演說,不想自己的生命只有大提琴。「但拉琴的感情始終比較深。」她稱,演戲反過來對音樂有幫助,因為前者讓她經歷到一些生活中不會經歷的事情。

但練琴時間豈不少了麼?她點點頭,說:「肯定會有影響,現在不像小時候或在美國讀書時那樣子,從前的『工作』只有做功課和練琴,比較單純一些。現在的生活才剛轉換,我還需要多作調適。」

還是樂觀應萬變的好,她笑說,從前可能有三個月的時間去準備音樂會,整個團隊一起慢慢摸索、改編,或會懶散,現在僅得短促時光籌備,每次排練都很認真,逼出真功夫,進步更快,「就像大學生畢業了,進入到新的環境,沒有老師管束,反而更要自律。」她希望帶着從電影、電視劇認識她的粉絲,欣賞古典音樂。

老師對她說,沒有壓力的音樂是最美的。「八歲的時候,我有想過要當一個大提琴家,但現在更想以很享受、很快樂的心情拉琴,這樣的話,這條路,我走一輩子也願意。」

(2016年6月30日,星島日報,副刊P02.Ar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