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6日 星期四

【人物】在威尼斯打場羽毛球

第二次到訪威尼斯,還是因着《威尼斯視藝雙年展》而來,幾乎已成識途老馬,雖然兩家酒店位置不一,但走着走着,很快已能不用Google Map便摸上主路,踏在位設香港館的Campo della Tana、兩大主場館Giardini與Arsenale的途中。

只是外觀相若,底蘊完全不同,今年謝淑妮(Shirley)便接過上屆楊嘉輝(Samson)的棒子,代表香港參展,在Campo della Tana裏,築起《謝淑妮:與事者,香港在威尼斯》這個外圍展舞台,他鄉遇故知,我們便在異地感受來自香港的藝術風采。



一九六八年在香港出生的Shirley,現居並任教於洛杉磯,笑說自己有「兩頭住家」,每年都會回港探望家人,Shirley另有四兄姊妹,包括也是藝術家的妹妹謝淑婷,兩人曾聯袂在香港舉辦聯展,她一回港就「掃街」,搜購合適物料,為下一個創作做準備,尤其是她早期樂此不疲用以創作的塑膠、膠布,「但深水埗有很大變化,不少店鋪『上網』去了,少了塑膠,卻多了環保膠和有機物料售賣。」

在《謝淑妮:與事者,香港在威尼斯》大量使用的木材,是她近年的新嘗試。她在展場的室內和露天庭院,分別創作兩件作品《Negotiated Differences》及《Playcourt》,前者猶如在地上爬行的雕塑生物,後者則讓庭院空間化身羽毛球場。展覽客席策展人李綺敏(Christina)導賞時,形容兩件都是「Site Responsive」之作,凸顯展場的室內室外兩個不同特質,雖靜態但充滿活力。

《Negotiated Differences》儼如從地上伸延的有機生物,遠看像由木、塑膠等不同物料扣連一體的攀藤,一枝搭一枝緊湊地穿過並佔據室內空間,近看才知內有乾坤,彼此連繫起來的「肢體」部分,全是生活、家居用品,Christina邊指邊說:「這是凳腳,那是牧童笛、算珠、棒球棒、義肢等等。我每次都會發現新的東西。」筆者很快也發現了酒杯、酒瓶、折曲了的羽毛球拍等等,那簡直就是叫觀眾從中挖掘個人回憶、搜索彼此連繫的羅網。

特別的是,這些細部由Shirley通過車牀技術手工製作,接駁位則多是3D打印製品(打印過程動輒八小時!),全以計算精準的接合過程,一個接一個,造成錯綜複雜、連綿不斷的效果。談到車牀,筆者曾讀工程,受過相關訓練,看見此情此景,記憶回來了,甚至嗅到上課當時的鐵腥與油香!「我一直有用木工機器,卻不是雕塑木材,而是發泡膠,我覺得好好玩!」這次她終於把木和車牀派上場,看見一塊木頭不消幾秒便從方到圓,「我覺得很有冥想的味道,很奇妙,叫我着迷。」

這件作品,Shirley約花一年時間,用上超過三百種物料製作而成,就是木也有三十種,應了主題──不同物料之間的「協商」,這與她過往多以現成物組裝作品截然不同,故意延緩製作過程、對抗全球化、工業化、標準化的想法,不言而喻。Christina笑說這就像Shirley的創作日誌,今日不知明日事,既有手工精緻,也有不加修飾(好像最早製作出來、位於牆角、被Shirley名為「Grandmother」的組件),生手熟手俱全,記錄創作路上每一根痕迹,「其實可以沒完沒了。」精采就在細節裏,如果真的要逐個捉,這件作品實在太耐看了。由於作品是一體的,不能從中跨過,觀眾有時候需要離遠觀察,同樣拖慢觀賞過程。

《Playcourt》那疑似羽毛球場場景,其實是Shirley的童年回憶。小時候家住葵涌、喜歡打羽毛球的她,會在村屋空地打羽毛球,興之所至,哪來球網界綫?便隨手拾起街頭物件,作網為界,很有即興、利用、轉化環境,以及市民重奪公共空間的意味,Shirley於《Playcourt》以此取材,把多件雕塑作品喻為「球網」,有些物料分別為購自油麻地玉器市場、深水埗大南街的玉石和膠片,築起一個幻想中的羽毛球場──幻想而已,所有作品均眼看手勿動。《Playcourt》也有引導觀眾向上望的意圖,跟《Negotiated Differences》須低頭細看,分庭抗禮。

西九文化區M+與香港藝術發展局攜手呈獻的《謝淑妮:與事者,香港在威尼斯》,雖沒明確指涉香港,但Shirley說,箇中的可塑性、流動性,也是代表香港的敘述,《Playcourt》更是她的香港回憶。至於《Negotiated Differences》,她說既沒開始也沒終結,「我沒有把所有東西都插到接駁位去,讓觀眾想像,下一次會怎麼樣?」她強調在這個場地《Negotiated Differences》已經完成,「但會回到香港嘛,屆時或會因應空間,組裝不一樣的形態。」

那時是否也有機會踏進《Playcourt》那個幻想羽毛球場裏,真的與Shirley對打一場?

2019年5月16日,星島日報,副刊P05.Art




【策展人語】

謝淑妮(Shirley)代表香港參與第五十八屆《威尼斯視藝雙年展》外圍展,李綺敏(Christina)擔當展覽客席策展人。

十多年前,Christina任職Para Site,策劃了一個名為《Irreality》的展覽,「那是我第一次接觸Shirley的作品。」Christina知道她是一個長居外地的香港藝術家,對她的作品感到興趣,早前獲邀成為雙年展香港展覽客席策展人,她便想到Shirley了。

「我當然喜歡她的創作,而我作為一個女性,回顧香港館的歷史(過去代表香港參展的都是男性),我覺得有責任挑選一位女性藝術家。」加上香港藝壇一直較少雕塑展出,香港館位處的Campo della Tana,場地獨特,她覺得可以展示雕塑、裝置元素的作品,種種原因,Christina推薦了Christina,最後促成了《謝淑妮:與事者,香港在威尼斯》。

Shirley在展覽中,帶來兩組大型作品《Negotiated Differences》和《Playcourt》,前者猶如一隻爬行地上的雕塑生物,她以車牀技術,把酒杯、酒瓶、球棒、凳腳等生活常見物品,手工製造出來,那些明明是很男性的作業,但在Shirley手中雕琢,卻見纖細、靈巧、敏感。世界上女性雕塑家也不算普遍,「香港空間有限,更有限制,許多藝術家未必會創作雕塑,或者偏向做裝置藝術去了。」

雕塑或許難以代表香港,但她認為創作裏的多元性、中西合璧、難以定義,或者作品名字帶出的「協商」主題,更能代表香港,「我看的不止香港,而是其跟世界當代藝術的連繫。這是每一個地方都要面對、處理的現況。」


一九六八年出生的謝淑妮,居住洛杉磯多年,儘管很資深,卻未必為港人熟悉,或知道她是另一著名藝術家謝淑婷的姐姐,「香港人是很健忘的,『李綺敏?哪裏冒出來的?』,大家大多只留意同輩和當下發生的事情。」過去多屆《威尼斯視藝雙年展》參展者,都是Christina那一代的藝術家,她選Shirley,更覺意義重大,「是不是一定要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才能代表香港?香港當代藝術不見得只是一個Generat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