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8日 星期四

【視藝】楊嘉輝 消音終章

M+展亭的《希克獎2019》展覽早前落幕,參展藝術家之一、曾代表香港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楊嘉輝,憑着裝置作品《消音狀況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下稱《消音的柴五》),成為首屆希克獎得主,他也是展覽中六位入圍藝術家中唯一的香港代表。「『消音狀況』系列來到第二十二個作品,告一段落了。」「消音狀況」終章獲獎,令系列得以圓滿。


談到消音,一場瘟疫,叫全城大大小小藝文活動都「消音」了,活躍藝壇的楊嘉輝,因為排程了在秋冬於各地展出新作,暫未延緩,這段日子,他還是在密密創作。

看着楊嘉輝的「消音狀況」系列創作,本地觀眾加以處境投射,相信百般滋味。「消音狀況」系列首見於2014年《曼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這位跨領域藝術家,當時被分配以圖書館為展場,「聲音藝術跟圖書館,有點自相矛盾,有趣啊。」但細想下來,圖書館又不是絕對肅靜,管理員推着手推車走過,還有廣播聲音,都聽得見,只是人們的說話,便被壓抑下來。

他想:「每一個層面的聲音,都有優先次序。」有了這個概念,在應用上,便可以肆意發揮,他一口氣想出了二十個「消音狀況」設想,就像作曲家先寫好樂譜,有機會才交予樂團演奏一樣。《曼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最後演出了三個「消音狀況」作品,其後部分作品陸續演出,甚至在不同地方「巡演」,足迹遍布台灣、日本、韓國、德國、奧地利、威尼斯等等,令「消音狀況」成了他巡演最多的系列作。

「也不是每一個狀況都有演出機會,系列中還有很多『窿』,譬如『消音的破地獄』。」該作品的消音概念,為減去敲擊樂,但其他儀式予以保留,他覺得應該好聽也好看,是其中一個最想演出但還未有機會的「消音狀況」作品。「還有『消音的博物館』,把公眾發出的聲音都抹掉。但這個演出,想想就有趣,實踐出來,很抑壓的。」也有難以演出的「消音狀況」,「好像『消音的聖誕節』,你可以想像商場裏聖誕音樂都給消音了。」

浮現旋律「靈魂」

獲獎的《消音的柴五》,首次在2018年《悉尼雙年展》展出,翌年搬到香港的M+展亭《希克獎2019》繼續上演,跟其餘五位希克獎入圍藝術家,同場「合奏」。

《消音的柴五》呈現一場與別不同的管弦樂演奏,不同樂部的樂師,以不同方法,讓樂器消音,例如弦樂部樂師讓琴弓裹着一塊很薄的包書膠等等,於是合奏起來,便隱去了旋律,但當中的節奏、諧音,還有樂師吹氣、翻譜等本來不是「主角」的聲音,則保留下來,「其實由頭到尾都有聲音聽得到。」原來最初中提琴樂部對此也有意見,但綵排後,都覺得可行,「仍然『聽得』,仍然是『柴五』。」便紛紛消除疑慮。「也像習慣駕駛左軚車的人,忽然轉揸右軚車,演奏時變得更留神、更敏銳。」

他選「柴五」,因為其廣為人知,辨識度高,他希望觀眾穩穩約約認得出旋律,「讓腦海浮現旋律的『靈魂』。」以往的「消音狀況」只集中抽掉一種聲音,這次連整首「柴五」都消音了,「是消音最濃縮的體現」,加上這次繼合唱團、弦樂四重奏後,跟管弦樂團合作,更為完整,「在技術上也是最高難度。」

《消音的柴五》所獲的希克獎,由M+於2018年在香港設立,兩年一度,旨在表揚大中華區重要的藝術創作。近年本地社會氛圍風風火火,「消音狀況」,很容易叫人有了政治聯想,「如果這件作品因為獲獎,引起更多關注,繼而產生更多複雜討論,甚至有迥異的意見,我會更高興。藝術本應如此。」

(2020年5月28日,星島日報,副刊P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