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9日 星期五

【音樂】村上春樹 配樂導賞

村上春樹除了是著名的小說家,還是著名的音樂發燒友,其著作跟音樂關係千絲萬縷,不僅出版音樂評論集《給我搖擺,其餘免談》、與指揮大師對談錄《和小澤征爾先生談音樂》等音樂相關專集,也常把曲目寫進故事裏去,音樂種類既多元又跨界,其喻意深意,值得探個究竟,卻往往考起不少村上迷。

不過,隨着由五位日本評論家執筆的《村上春樹100曲》出版,剖析音樂在作品中的特殊意義,儼如為其「配樂」導賞,讀者疑慮也得以解開。村上春樹這一百曲,你聽過多少,又最愛哪首?


飽讀村上春樹作品的書迷,都知道村上春樹的音樂喜好甚廣,這邊廂有Talking Heads、The Doors、Pet Shop Boys的搖滾、電子作品登場,那邊廂有Miles Davis、Duke Ellington、Charlie Parker的「爵士怨曲」,也不用說滲透率愈來愈高的古典樂章,儘管讀者怎樣與音樂無緣,書中總有一首半曲,惹人熟悉,甚至深愛。

這些曲目當然不是用來過場那麼簡單,有些是主題性大量採用(甚至用來命名作品),有些跟內容大有關連,是氛圍營造,甚至故事推進的引燃,誠如《村上春樹100曲》後記,作者之一鈴木淳史所說:「一邊踏進自己研究甚深的領域,一邊表現出小說的方向性」,發展成獨特寫作風格,讓村上春樹跟與他同期以至前期的日本作家迥異起來。

然而,一旦深究,又不知從何入手,幸好不乏專家同好撰出相關著作,好像小西慶太的《村上春樹的音樂圖鑑》、傑.魯賓的《傾聽村上春樹──村上春樹的藝術世界》等等,現在多了《村上春樹100曲》厚重一冊,予以梳理。

《村上春樹100曲》由十年前《用音樂解讀村上春樹》(日本文藝社)原班人馬改寫而成,全書包羅五個分類,各推選二十首,湊成百曲,評論一番。以「搖滾」、「流行」、「古典」、「爵士」的音樂類型區分,或許不叫人意外,但「八〇年代後」也自成一派,為了「參照小說主角的變遷與過渡」,便饒有趣味。

負責執筆評論的,包括監修栗原裕一郎(八〇年代後)、藤井勉(搖滾)、大和田俊之(流行)、鈴木淳史(古典)、大谷能生(爵士),各有專屬,令該書的專業程度,已非重提The Beach Boys的《California Girls》曾在《聽風的歌》五度登場,或是《挪威的森林》以The Beatles的《Norwegian Wood》命名等村上迷「ABC」,而是加以歸納、闡釋、舉例。

譬如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的音樂,便對照六十年代價值觀的消亡(以1980年為界,或源自村上散文集《懷念的一九八〇年代》?);搖滾樂指涉無法到達的地方;流行樂用以哀悼迷惘的未來;古典樂預告異界臨近,是通往異世界的窗口或鑰匙(如楊納傑克的小交響曲之於《1Q84》);每當爵士樂響起時,就會發生甚麼事情。這些對想深入理解,甚至加以研究村上春樹小說世界的讀者,趣味性和知識性並重。

酷愛搖滾樂的筆者,對五大分類之一「搖滾」的章節,特別感興趣,於是重溫了《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中,Bob Dylan的《Like A Rolling Stone》、《Positively 4th Street》、《Blowin'in The Wind》,怎樣代言了「我」的心情;《沒有女人的男人們》主角,如The Beatles《Drive My Car》所說一般,由年輕女子代替因青光眼無法再開車的自己,駕駛車子;《海邊的卡夫卡》十五歲離家出走少年卡夫卡,某天為了讓激奮的心情平靜下來,反覆播放Cream的《Crossroads》,一首被藤井勉形容為「被惡魔魅惑樂手的歌曲」。

不過,根據後記,眾人對近年村上作品的音樂表現,似乎頗為不以為然。「音樂與作品內容有很大關聯性的手法,《海邊的卡夫卡》大概是最後一部」、「八〇年代以後的音樂基本上只是被提起曲名,就被當成物品這樣罷了」(栗原裕一郎);「最近的作品,這樣的細心感覺已蕩然無存」(藤井勉)。他們甚至質疑某些曲目在小說登場的必要性,以致得出「主角的年齡就慢慢地遠離自己的世代,但基本上身為作者分身的設定並沒有改變,興趣也一樣,這就造成了時空扭曲」(栗原裕一郎)之類的看法。

無論如何,有了「配樂」導賞,讀者隨着村上對音樂的喜惡愛恨,打出不一樣的閱讀節奏,重新欣賞作品。眾多村上春樹作品中,大谷能生認為《聽風的歌》的音樂選用最好,栗原裕一郎則認為《1Q84》是較近期作品音樂運用最好,你呢?

(2020年5月29日,星島日報,副刊E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