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電影】暴力飛行

《男朋友.男朋友》是一齣以同志片為襯衣的校園欺凌題材電影,英文片名Night Flight,或許可以看成是Night Fight,雖然打鬥與暴力,從來不分晝夜,也不囿於學校發生。

在電影的設定下,基澤豆菇頭肥身形又是宅男,很順理成章成為被欺負的對象,天天蹲在廁所遭惡同學們拳打腳踢,血流披面,司空見慣;容洙是以考進首爾大學為目標的高材生,人又長得帥,本來跟欺凌絕緣,但當被本來是好友的基澤,揭發其同性戀傾向,欺凌對象立即轉而到他身上,惡同學對他的欺凌手段,比普通打架更嚴重,甚至要上綱上線網絡欺凌。

基澤從受害者成為加害者,這筆鋒一轉的橋段寫得很好,也令觀眾思考欺凌的本質。基雄初中時候被同學毆打,但長大了變得強壯又凶狠,當上惡同學首領,不一樣是從受害者變為加害者?該片編導李宋喜一似乎想提出一種說法:受害者為了向上爬,往往選擇成為掌控暴力的加害者。學校是社會縮影,這意議形態似乎能推而廣之。

李宋喜一是韓國同志電影先驅,之前創作過多部受人關注的同志片,但他不甘於此,《男朋友.男朋友》雖然跳不出傳統同志片的類型框架,但他還嘗試寫出了社會和教育等各種問題,於是同志元素便好像成了副線一樣,雖明顯但不重要,這種創作手法甚為可取。

好像容洙成長於單親家庭,基雄爸爸是抗議工人,因縱火被抓進牢獄裏,基雄母親獨力養育兒子,前者要做童工掙錢幫補家計,也誤入歧途與黑幫往來,這些都揭示出家庭乃至社會的不健康現象,導致各式問題產生。

基雄、容洙和基澤三人就讀的中學,戲裏雖沒交代質素如何,但似乎既非貴族名校也不算三教九流,也就是說是最普通的一所中學,但校內除了有無日無之的校園欺凌,又設精英班制度,分黨分派,階級觀念很重(班長崇拜基雄的強者魅力,最初也對成績好的容洙好言相向予以拉攏),還有暴躁教師肆意打罵學生,也會對學生說,只要考進大學,做甚麼(包括同性戀愛)也沒有人理會,學生接受如斯教育,讓校園欺凌有了孕育滋生的環境。

近年韓風在各地吹得正盛,但華麗背後,許多人都對當地情況一知半解,那裏的學校以至社會狀況,是否就如《男朋友.男朋友》描述一樣?當地人(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同志的意識是否一如片中所說的保守得可怕?

或許一切美麗,都只是「整容」過來。

2015年5月29日 星期五

【音樂】深夜食堂音樂響

銀幕上,日本新宿的馬路街頭,車水馬龍,晚燈霓虹,五光十色,率先映入眼簾,鈴木常吉低沉滄桑的歌聲徐徐響起,這首歌中譯為《回憶》。有看《深夜食堂》日劇版本的觀眾,早已對他的聲音,以至那些引子畫面、老闆的開場白,耳熟能詳,畢竟第一季劇集早於二○○九年啟播,至今已經歷了三季故事了。

那是剛上映的電影《深夜食堂》的序幕。這個全新章節,繼續以日本普羅大眾故事,溫暖和滿足觀眾脾胃。《深夜食堂》講飲談食也說人生,亦有音樂可言。好像鈴木常吉,便藉着為《深夜食堂》創作片頭曲,而重新為人熟悉。

他的低沉歌聲,很有個性,很有味道,你能從中感受到人生百味。日劇和電影的《深夜食堂》,找來小林薰出演老闆,他為這個角色賦予了厚實質感,如果要找一把歌聲跟這位老闆配搭,那顯然便是鈴木常吉的獨特嗓音了,他的音樂,跟深夜食堂一樣低調而有點孤芳自賞。就連原著漫畫家安倍夜郎也覺得,鈴木常吉的歌粗暴也有點溫暖,即使露骨,亦有種說不出的清亮。

鈴木常吉是一個創作歌手,上世紀八十年代曾經組團,曾在電視歌唱節目上多次獲勝而走紅,憑着在《深夜食堂》歌唱主題曲而贏得口碑,而其收錄《回憶》一曲的個人專輯《稜鱗》,封面也甚具插畫風。《回憶》源自一首愛爾蘭民謠《Pretty Girl Milking a Cow》,這首外國民謠給譜上日文歌詞,並由鈴木常吉演繹出來,居然那麼有日本情調,難道不像老闆手到拿來的料理手法?他於二○一二年也曾到過台灣開辦個唱,當時掀起不少關注。

除了在《深夜食堂》的日劇、電影中亮聲,鈴木常吉還於漫畫中「出現」,但名字改為鈴木千吉。在第九卷第一百二十夜《青椒釀肉》裏,鈴木千吉是一位現代詩人,嘴巴有點不饒人,與太太分手後一直留在關西,八年後才回到東京,因沒法餬口而當上大學講師,跟老闆、小壽壽、阿忠等常客熟悉。因為在歌舞伎町醉酒打人被抓進牢裏去,因而錯過跟多年不見的兒子相遇的機會,老闆便代替他為兒子做了青椒釀肉的菜式。那當然是一件糗事啦,至於跟鈴木常吉的經歷有多少相似,抑或僅純粹借題發揮,那就不得而知了,但若是後者的話,可見漫畫家安倍夜郎和他有多麼稔熟,彼此可以跟對方開這種程度的玩笑。

《深夜食堂》的故事中,鈴木常吉不是音樂人,但那麼多集的故事中,還是有不少音樂人角色登場。同樣成為日劇其中一幕的第三十四夜《奶油飯》,便講述到處唱着《函館的女人》的流浪歌手五郎,與食評家戶山正夫的故事,前者後來因手部受傷,不能再彈結他了,但卻由戶山正夫拉紅綫,請他到失散多年的舊情人,也就是戶山正夫的姊姊開設的卡拉OK小吃店工作,再續未了緣。

除了潦倒的流浪歌手,《深夜食堂》還是有各式各樣的音樂家登場,不知是真有其事還是怎樣,安倍夜郎筆下的音樂家,都是比較風流成性,不愁沒有女伴,雖然第十三卷第一百七十四夜《咖喱燴飯與生雞蛋》的爵士鋼琴家久先生,博愛多情,又似乎很有趣,只是好像五郎那樣的流浪音樂人,以及過氣歌手的故事,比較感動人。

跟《奶油飯》一樣同樣出現在日劇中的《炸肉餅》(第一百六十一夜),因丈夫離世而不再唱歌的美紗緒,其歌聲令再次登場的戶山正夫那位病倒了的太太精神過來,這位食評家跟音樂可真有緣。在日劇中的《炸肉餅》故事,情節豐富了許多,戶山正夫請求美紗緒到醫院為臥病在牀的太太高歌一曲,卻遭對方婉拒,後來她給老闆打動了,重新拾起咪高峰,在戶山正夫於深夜食堂為太太設辦的祝賀派對中,穿着亮麗衣裳再開金口,叫在場食客、經過路人,以至觀眾,為之動容。

筆者便是這樣在《深夜食堂》「聽」音樂了,如此閱讀這部作品,也算是頗特別的角度吧。是的,不同人就有不同看法,亦產生出不同意義、反應和想法,否則本地又怎麼會有茶泡飯姊妹這隊三人女子獨立樂團呢?

2015年5月29日,星島日報,副刊E07)

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小小說】偷

他,十七歲,在這個他連名字都不知道的集團,已經接近十年了。

他是在孤兒院裏被大哥帶走的,這十年來,他的工作,是偷。

不像電視劇、電影的故事,這個集團沒有恐怖嚇人的血腥暴力場面,也沒有曲折離奇的橋段,他們過著出奇平淡而低調的日子,如果有哪位編劇知道他們的故事,大概沒有興趣寫進劇本裏去。

他眼中的大哥,算是仁義又仁慈,除了教曉數名十來歲的同伴偷竊技巧,他們還溫飽不缺,大哥雖有打罵,但不過分,大家都很服他。

大哥雖是賊阿頭,但也非無惡不作,莫說殺人,就連傷人也沒試過,也經常告誡同伴,偷了就跑,偷不了也要跑,回頭是大忌,危險的事情不要做。

或許是大哥領導有方,那麼多年來,除了同伴兩次失手被擒,這個集團從沒有麻煩事情發生。他們雖偷不了大錢,但至少三餐有著落,而且都有獲發零用錢,他都一一省下來,至今已有接近六位數字的積蓄,雖然不是乾淨錢,但總算是自力更生。

他是大哥首批帶回集團的三位同伴之一,其中一位五年前逃跑了,另一位於七年前做案時遭警察抓個正著,然後不知所終。每次有人事變動,大哥都沒有多大反應,經常對其他同伴說:「希望他們有更好的未來。」於是他成了同伴之中年紀最大的一個,雖然如此,他的偷竊技巧不是最高超的,但卻最準確穩健,手到拿來,命中率極高,大哥稱讚他是最有頭腦的小偷。

他的穩健,其實有賴科技年代,令街上到處都是低頭族。他專向埋首玩手機、平板電腦的人埋手,這些低頭族,一玩手機就身邊發生甚麼事都不管了,尤其是年輕人,他們的錢包都放在褲袋裏,一點警覺性都沒有,雖然年輕人都沒有甚麼錢,但每人一千幾百元,他向幾個人埋手,便可收工大吉。

他以為將一直這樣當小偷下去,直至大哥跟他說:「弟,你快十八歲了,將來有甚麼打算?你那麼有頭腦,又已儲下一些積蓄,如果想出去闖闖,就說一句話吧,大哥幫到就幫。」他忽然難過起來:「大哥不要我這個兄弟嗎?」大哥想了一想,說:「大哥不是你的兄弟,只是工作夥伴,我們有緣相聚就好了,緣盡了便說再見,你明白嗎?」他點點頭,好像明白了甚麼,又好像不。

大哥見他眼泛淚光,決定把心一橫:「小偷,還是『小』較好,孩子身手靈活,對象對孩子的警覺性又低,就算被抓,也可免卻牢獄之苦。你快成年了,這個集團,有我一個成年人就夠,你明白嗎?」

大哥說得那麼白,他怎會不理解?他便決定,在十八歲生日前一天,為集團做最後一次小偷,然後金盆洗手,有頭有尾,好來好去。

那天,他一如以往,盯上了一個跟他年紀相若的年輕人,他左手拿着手機,右手手指在屏幕上掃來掃去,手肘還夾著一部平板電腦,重點是,他揹著一個深藍色背囊,他瞄到銀包就放在裏面,而且伸手可及。

他便在無人留意的情況下,施以快手伸進背囊裏,拿下銀包,迅速混入人群中,整個過程不足五秒。雖然跟平常偷東西一樣輕鬆,但作為最後一次,他以為會是刺激一點。他快步走到後巷,連忙把銀包那數百元的鈔票塞進褲袋裏去,正要把銀包隨手一丟之際,他看到那倒楣年輕人的身分證。

他的名字,只跟他相差一個字。

然後他又在銀包裏找到一張相片,那是一張發黃舊照,相中有一對夫妻,兩手搭在一對約四、五歲的男孩肩膀上,四人笑容幾乎是一模一樣。他在其中一個小孩頸上,看到一條多角形吊飾的頸鏈,跟他頸上掛著的那條,一模一樣。

他好像想到了甚麼似的,走回剛才下手的街道,那年輕人果然為了找尋銀包到處張望。「喂,是你的嗎?」他把銀包遞了給他。「我看見你剛才丟掉的。」年輕人大喜,連聲謝謝,又堅持要請他吃飯,他說:「不好意思,我剛才打開了你的銀包,看到你的身分證。我是一名孤兒,名字叫……」

就是這樣,他跟與他年幼時失散了的家人重聚,他從此住進那個位於半山的大宅中,父母對他百般溫馨,他跟親哥哥也彷彿有說不盡的話題。後來他與集團的大哥聯絡,告訴他所有事情。

大哥呼了一口氣,說:「弟,這便是你往後的打算?你真的不做小偷了嗎?」他遲疑了半晌,又聽到電話傳來大哥的聲音:「現在是一個好時機,我有一個合作建議,你想聽嗎?」

忽然,一種前所未有的興奮感覺,湧上他的心頭。

「請講。」他左手拿着電話,右手利落地把便利店的糖果,塞進袋子裏去。

(2015年5月27日,星島日報,副刊E07‧文化廊‧創作塗鴉)

【雜文】深夜書房

有看《深夜食堂》日劇的讀者,對於電影版本未必會很雀躍,此戲還是由松岡錠司執導、小林薰演老闆、不破萬作扮熟客忠先生,熟口熟面,卻也給非《深夜食堂》日劇迷甚至非漫畫迷,帶來吸引力,有朋友便因為看了電影,開始重新看回日劇、漫畫。對日本人來說,漫畫、日劇當然比較入屋,但對外地(如香港)觀眾而言,電影可能更有傳播威力。

記得《深夜食堂》當年紅起來時,各大小傳媒機構,都以「深夜XX」為題策劃專題,最貼題的深夜食店,當然是一做再做的文章,但夜消磨之類的食肆我就沒興趣了,而深夜文藝場所亦在港難求,我還是繼續讀着《深夜食堂》好了。

不過,說起來,我知道一家店鋪,雖然已經關門落閘,但日夜顛倒的老闆仍然待在店內,工作打掃,直至清晨才離開,知情熟客便懂得敲門,找老闆聊天。有些日子,遇上三五熟客聚首一堂,場面可熱鬧了,大家一起飲酒吃消夜,談文學傾電影講社會說人生,胡扯一通卻又自有意義在其中,我有許多想法念頭便是從那裏來,宛如我的深夜書房。那是甚麼地方?私房活動,只限貴賓,還是獨享好了。

2015年5月27日,星島日報,副刊E07)

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戲劇】邱廷輝 獨.自演

這或許是每個創作人的心情:「很喜歡《ALONE》,但同時又對它很沒信心。」香港話劇團演員邱廷輝,在演出他的作品《ALONE》前,難掩矛盾心情。

邱廷輝二○○八年參加《劇場裏的臥虎與藏龍》,在交劇本前一晚,通宵趕寫了《○》,也就是今天《ALONE》的前身,現在回想起來,他不禁苦笑,稱當時只是交功課而已,沒想過會正式登上舞台,只是很純粹地道出男人三十的心境與狀態,又不諱言當年參演的兩齣荒誕劇《捕月魔君.卡里古拉》和《在月台邂逅》,對編劇創作甚有影響。

怎料《○》後來被潘惠森賞識,他抱着姑且一試的心情,自編自導,成了二○一一年《黑盒劇場節》的節目,當時劇中兩位演員,是楊政楠和韋羅莎,今天兩人都已經離開香港話劇團了。後來的《○》,曾被改編成日語在東京演出,也在廣州被盜用,這些發展,他當然也沒有寫進劇本裏。

《○》講男人三十,幾年後的今天,邱廷輝由編劇、導演,回到最熟悉的演員角色,演繹自己撰寫故事的主人公,以為手到拿來非君莫屬,但他卻有苦自己知。「很難擺脫前作,我有楊政楠演出的印象,現在演繹時,有時會不自覺地採用他的方法,但那既然不是我的方法,我這樣演也未必行得通。」還有,既然自編又曾經自導,便只用了自己的節奏,卻忘了對手黃呈欣另有節奏,那就不協調了。「所以很靠導演劉守正幫忙調節。」

說起來,劉守正為《ALONE》獻出導演首作,比較之下,他覺得這個由劉守正執導的版本,比二○一一年自己執導的版本流暢。「既然是自己的作品,我便任性一點,沒有責任要令它流暢,大家想像怎樣,我偏偏不這麼樣,這或許會令部分觀眾不明所以,所以我也期望這次會得到更多觀眾歡喜。」

《○》或《ALONE》前,原來邱廷輝甚少寫劇本。「在香港演藝學院讀書的時候,有想過日後該選演員、編劇還是導演的學習方向,但學習演技已經分身乏術了,看劇本都不夠時間,何況要寫?」正式當了演員約十年後,才終於有機會再次執筆寫劇本,而《○》後,邱廷輝再接再厲,又寫出了《臭格》,還為他得到《香港舞台劇獎》及《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劇本獎提名。

《臭格》講述一個市民與警察發生衝突,突出了事情的荒謬。「本來是一套荒誕劇,但今天此情此景,笑話成了現實,不再荒誕了。」因為《臭格》,讓他掌握到寫劇本的最重要竅門——資料搜集,但也正因如此,他自覺再難以寫好一個劇本,因為暫時沒有充足時間、空間和機緣。「很難突破了。」

除了編劇,現在邱廷輝還主動嘗試不同崗位,好像副導演,他說,想試試當導演的滋味。默默磨練,靜待時機,從來都是最好的人生劇本情節。

2015年5月26日,星島日報,副刊E07)

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電影】溫馨食堂

《深夜食堂》,從漫畫、電視劇,到電影,都叫人期待,最後也沒令我失望。雖然那短短的篇幅和淡淡的節奏,以漫畫和電視劇的格式表現出來,或許會更適合。也可能是先入為主吧。

描繪日本新宿後巷一家通宵營業街坊食店的《深夜食堂》,裏面全是食客、食客與食客、食客與老闆之間的故事,小人物小故事小情小趣,卻把八爪魚香腸、玉子燒、咖喱飯等家常便飯,烘托出香濃美味又溫馨的味道,《深夜食堂》自有其特色。

港人過慣物質生活、看慣虛假煽情的劇集,無添加味精的《深夜食堂》能在港流行,其實有點異數,然而近年港人傾向支持小店,卻又為《深夜食堂》受到歡迎鋪下基礎。

《深夜食堂》電影版的故事,在這裏不詳述了,寫出來也不好看,就是要配搭《深夜食堂》的氛圍才有味道的。

小林薰出演老闆一角固然是最佳人選,除了他以外,有其他好選擇嗎?從他某些輪廓和神情來看,又有幾分像北野武。不知道北野武的深夜食堂,又會是甚麼樣子呢?

說起來,男人還是像老闆那樣,不怎樣說話,不管人閒事,低調沉默內斂,才夠酷吧。這麼樣的男子,日本是否到處是呢?我那位日本朋友也是這個類型,而我身邊的香港男子,彷彿都是說不停的,口水太多了。

(2015年5月25日,星島日報,副刊E07)

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藝博】Affordable Art Fair 搭建本土年輕平台

《Affordable Art Fair Hong Kong 2015》即將舉行,以中低價市場為定位,再次為參加者帶來一個不同的藝術體驗。一如以往,今年大會也設了「Young Talent Hong Kong」展區,再次邀請梁兆基擔任策展,為本地年輕藝術家搭建漂亮平台。

梁兆基言簡意賅介紹他的策展方向:年輕、本地、新媒體。「他們都是三十五歲以下,畢業不久或仍然在學,來自不同大專學院或從外地歸來的年輕藝術家。為呼應大會主題,展出作品多為表達藝術家個人情感。」

「Young Talent Hong Kong」集合了不少新媒體作品,好像XCEED的動力聲響裝置《Energy Chamber:ResoAura》,便是一個高速旋轉的iPad,影像則是3D曼陀羅,展示一種新的能量形態,頗有神秘學的味道。「至於董永康的《又/又》和《無題(頭)》,以自己的頭像為畫面,《又/又》更是一個動態旋轉裝置,探討身體與空間的關係,觀眾在參觀時也跟作品互動。」去年於香港城市大學畢業的劉清華,也展出定格動畫《消失之中》,這個於ifva得獎的作品,呈現了創作人如何一筆一筆的畫出了對觀塘的憶念。

除了新媒體,「Young Talent Hong Kong」展區裏還有不同類型的作品,好像裝置藝術,曾梓洋的《右腳物語》以攝影和裝置(腳架)記錄了他斷腳的經歷。

另外,許開嬌的《衞生紙》也引起了筆者的興趣,許開嬌在衞生紙上畫出恍如青花瓷上的精細圖案,頗為玩味。陳閃的《CityKite no.6》,以回收雨傘和風箏綫結合而成,叫人想起雨傘運動。

「陳智侯的《從前之後》是微縮模型,以雪姑七友的童話故事,表達本地居住問題。」還未畢業的陳鈞樂,以一組八件的《海鯨》,表達個人與水的關係,畫中鯨魚化身海浪,海浪也化身鯨魚,彼此融合在一起。

梁兆基每年都會舉辦多所院校的藝術聯展,是次揀選的藝術家,便有部分來自之前跟他合作的年輕創作人。他坦言,現在藝術界有兩個方向,一是藝術家繪畫比較令市場受落的畫作,比較精細、有主題性,另一方面是新媒體藝術愈來愈盛行,「他們有創意、有概念,科技也令不同藝術家的起步點拉近,本地的新媒體藝術家便不乏獲獎之作。」

他又稱《Affordable Art Fair Hong Kong》為本地藝術家搭建平台,好像「Young Talent Hong Kong」,去年便賣出差不多一半的作品。「一幅賣過十萬港元的香港藝術品不多,本地藝術家作品的Price Range,其實很適合《Affordable Art Fair Hong Kong》。而觀眾也愈來愈本土化,買家傾向買一些有創意的作品。」他對香港藝術家很有信心,相對其他地方,譬如內地、台灣也不輸蝕,尤其是新媒體,隨着新媒體在各地的認受性也愈來愈高,本地藝術家可望有更多發展機會。

2015年5月21日,星島日報,副刊P10)

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雜文】汗

儘管長袖衣服仍未好好放進櫃子裏,但近日踏在悶熱的街道上,走兩走便滿頭大汗,不得不承認夏天已經到來了。

說起來,我有不少朋友是極不容易流汗的,哪怕是攝氏三十多度的氣溫,烈日當空,頂多只是冒出汗印,也不見如豆般大的汗珠滴下來,叫我嘖嘖稱奇。

想起從前認識一位街邊麵檔老闆娘,挺着一副精瘦的身體,不管爐火有多大,大熱天時拿着鍋鏟炒啊炒,但就是流不出汗來,反而在外排隊等候外賣的我們,已經汗流如注了。我曾問她熱不熱?「當然是熱啊,但就是沒有汗,我都不知為甚麼。」看她谷得滿臉通紅的樣子,心中不忍,覺得汗還是流出來比較好吧。

另一位不易流汗的朋友,為了身心健康,近日放工後練起跑步來(雖然他只是急步走,而非真的跑步),他很高興地說:「終於流汗了!」但所謂流汗,其實只是冒汗,汗珠在汗腺末端掙扎徘徊,想流不流,但願他不覺得辛苦就好了。

不少同事都是汗水如浪花,他們嫌夏天太熱,出外午膳都大汗淋漓,但對少汗的人來說,卻可能是夢寐以求的痛快事。人生總是矛盾的。

2015年5月20日,星島日報,副刊E07)

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美術館】觀塘煥然一新 親民教育美術館

繼兩依藏博物館,本地再有私立/民間博物館成立。一新美術館坐落觀塘海濱道,與藝廊林立的中上環區,有一海之隔,卻為觀眾多添欣賞和體驗藝術的選擇。觀塘工業區近年有許多文化藝術組織陸續進駐,一新美術館的誕生,正好適時地與當地藝術氛圍緊密呼應,一併連結觀塘藝文地圖。

一新美術館位於觀塘、牛頭角交界,雖然距離港鐵站有十多分鐘腳程,但海濱道有美麗海景作點綴,還未進館,已有心曠神怡的感覺。該館坐落的SML大廈四樓,地面大堂擺設Richard MacDonald的雕塑《Blind Faith Heroic》,率先營造藝術氣氛。

該館由孫燕華出任主席的孫少文基金會創辦,屬非牟利機構,由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前總監楊春棠擔任總監,去年已傳出成立的消息,大家都對這個本地少有的民間博物館感到好奇,及至最近主辦方才正式公布開幕活動暨開幕展《一新百年:一濤居藏二十世紀中國繪畫》(下稱《一新百年》),於5月中旬舉行,便重新吸引媒體和市民關注。

楊春棠帶着筆者遊了美術館一趟,看他熱心解說時手舞足蹈,其見證一個藝術空間新生命誕生的喜悅之情,不言而喻。該館樓底不高,展覽廳給塗上不同顏色,帶來視覺效果,亦方便展覽不同規劃。

現時館內掛滿了《一新百年》的展品,這四十幅作品,由孫少文博士旗下的一濤居借出,十三位中國近現代水墨畫家,包括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張大千、林風眠、吳冠中、饒宗頤等等,讓觀眾看到上世紀中國繪畫糅雜傳統與現代的過渡階段。順帶一提,一新美術館的招牌,便由饒宗頤教授題字。

《一新百年》是一新美術館的首個展覽,楊春棠希望一年辦三至四個展覽,如果得到廣泛支持,或增至一年五、六個展覽,古今兼備。「我們暫時沒有豐富藏品,所以不設常規展覽。」跟公立博物館、大學美術館性質一樣,一新美術館以博物館方式營運,楊春棠界定畫廊涉及商業成分,一新美術館則以教育為主,現在每天都設導賞團,還有講座等活動陸續有來。開放時間為星期二至六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參觀者須先預約。

美術館總面積約一萬二千五百平方呎,包括一個頗有空間感、約四千平方呎的偌大室外平台,可說是美術館的延伸,在館內往平台看出去,視野頓時開揚多了,楊春棠希望,人們來到這個被石屎森林擁抱的休憩地方,就像走進人間樂土,「日後也可能在這裏辦一些戶外展覽,只是戶外展覽難度高一點,作品要日曬雨淋,保安問題也須考慮。」

覺得博物館最偉大概念是「終身學習」的楊春棠,於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工作逾三十五年,經驗豐富,他稱大學博物館的觀眾年齡大一點,就算是學生,也是大學生,在那裏辦展覽,學術性較高,甚至冷門一點也可以,「譬如我辦過古代『垃圾』展覽,從陶瓷工廠遺址找一些光瓦碎片展出,充滿故事性。」但為一新美術館策展,便不得不顧及大眾口味,「但沒了官方影子,自由度也大一點。」

本地民間博物館不多,規模也相對不大,作為本地文化藝術愛好者,難免感到失落,現在一新美術館似為這個缺口,補上一筆。孫燕華不諱言要下很大決心才成立一新美術館,因為在任何地方辦美術館都不容易,更何況它以藝術教育為目的,不設賣畫,沒有收益,她坦言已預計長綫發展。楊春棠認為香港缺乏民間博物館,本地藝術教育不足是其中原因,港人藝術修養薄弱。「但現在社會進步了,人們關注文化藝術,以致民間博物館成立,這是一個好開始。」

談到外地的民間博物館,楊春棠特別欣賞日本兩所美術館——由貝聿銘設計的Miho Museum,以及安藤忠雄建築的地中美術館,「它們都設在郊區,證明博物館不必位處繁華鬧市,只要優秀,即使長途跋涉,大家都願意前往。」孫燕華則喜歡美國洛杉磯的Getty Center,以及捷克Mucha Museum。「該館只展出Mucha的作品,一個那麼小的地方,只專注做一個藝術家的展覽,都那麼出色,實在厲害。」這些民間博物館給他們的啟示是,配套、交通、硬件等等,不是最重要的,「只要用心去做,一定有人賞識。」

孫燕華覺得現在本地的藝術氣氛不俗,希望能順應時機,讓大家都認識一新美術館,「但競爭相對也大,我們的策展團隊便要更努力,吸引觀眾參加。」楊春棠也認同現在本地的藝術圈子熱鬧,既有大型國際展覽,又有拍賣會,「但始終跟市場掛鈎,我們希望能培育本地觀眾,成為藝術知音者,這也是我們的使命。」談到扎根觀塘,孫燕華笑言對觀塘的文化潛力信心十足,楊春棠也認為觀塘交通方便,很適合發展為文化場所,「希望一新美術館能成為先鋒,與其他藝術家、藝術團體,在東九龍開闢一個新的藝術園地。」

2015年5月19日,星島日報,副刊E02)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電影】末路狂奔

地球會變得更美好嗎?《末日先鋒:戰甲飛車》告訴觀眾,不一定的,相反,未來的世界是荒漠一片,再沒有家國,人們也不再受到法律約束,水和石油成了人類瘋狂搶奪的寶物,霸主便能稱王,相當反烏托邦。

《末日先鋒:戰甲飛車》是一套很特別的公路、飆車電影,這個經典科幻片《衝鋒飛車隊》系列新作,講述末日後的地球,「富」甲一方(即控制當地的水和石油)的「不死喬」(曉基斯拜倫飾),實行了可怕的法西斯強權統治,居民都乖乖成了他的御林軍和奴隸,不可抗命。

特立獨行的麥斯(湯夏迪飾)被他們抓回來,為那些被洗腦的「戰爭男孩」充當輸血包,在機緣巧合下跟帶着老喬多位太太逃亡的指揮官芙莉歐莎(查理絲花朗飾)成了同路人,他們駕着大型戰鬥車,一方面擺脫老喬的追兵,一方面逃避荒漠上不知名的狙擊者,短兵相接時難免大打出手,那些造型奇特的武器、千鈞一髮的激鬥場面,配合戰鬥車高速馳騁,末路狂「飆」,讓觀眾看得熱血沸騰,喘不過氣來。

還有那些形同喪屍的「戰爭男孩」,以及一個個相貌古怪的殘疾者,都叫人印象深刻,以純粹官能刺激的層面,此片是上佳之選,但你就別要在當中悟出大道理,而作為Mad Max的麥斯也可以再憤怒、瘋狂一點,他在此片終日心事重重,太過冷靜了。

2015年5月18日,星島日報,副刊E07)

2015年5月14日 星期四

【視藝】百彩千色 丁雄泉

在法國等歐美地區生活、深造研習的中國藝術家,我們或許第一時間想到趙無極、徐悲鴻、吳冠中等當代大師的名字,卻未必認識丁雄泉,這一點,季豐軒創辦人季玉年覺得很可惜。近日季豐軒揭開幕幔的《法國五月》聯辦節目《活色.生香——丁雄泉作品展》,讓觀眾走進他那色彩鮮銳絢爛的花花世界,恰恰是一場目不暇給的藝術盛宴。

跟着同時為該展覽策展人的季玉年步伐,筆者在畫廊走了一圈,即被二十幅用色大膽、筆觸豪邁、比例奇特的畫作,深深吸引,觀眾看過展覽後,大概也會煥發一種說不出的暢快愉悅心情,她也坦言,看丁雄泉的畫,很爽。「他從不收筆,畫畫永沒猶豫,他追求的是創作時的剎那情感。」

說起來,丁雄泉曾在香港生活了六年,也在香港舉辦過展覽,當時還未經營畫廊的季玉年,曾跟他見過面。「坦白說,當年未懂欣賞,他畫祼女著稱,我是女生,難免抗拒。」後來她對藝術識見愈來愈深,又着力研究海外華人藝術家,便愈來愈發現他的厲害又獨特的地方,也收藏了對方的畫作,於這次展覽一併展出。「他畫女人,因為他愛女人,那是一個藝術家對美的追求與欣賞,最坦蕩直接的表達方法。」

她覺得,丁雄泉是一個不羈的人。「他不是出生於書香世家,也一輩子不進美術學院,我覺得他是一個很Wild的人,很有創意,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一九二八年出生、崇尚西方國家自由氣息的丁雄泉,曾在法國、美國、荷蘭等西方地方生活,無師自通,卻集各家之大成,藝術風格別樹一幟,其水墨畫摻進強烈的抽象色彩,想起新派水墨近年才開始受人關注,其藝術超越時間的前瞻性,可見一斑。「他初到法國時,適逢抽象畫冒起,其抽象水墨畫很吸引,於是他的第一個展覽,已經十分矚目,我覺得他的觸覺性很強。」

中國傳統繪畫色彩相對含蓄,丁雄泉卻用色奔放,紅臉藍眼,大鳴大放,一揮而就。「他在西方國家,首先學會了的便是顏色運用。」在他的藝術生涯,不盡是水墨畫,也有油畫,是次展覽便展出三幅他較後期的油畫作品,季玉年稱他的油畫創作年期僅約十年,後來還是回歸水墨畫。「他很聰明,知道一味向西方靠攏行不通,覺得自己最吸引之處是有東方底蘊,於是重拾水墨畫的速度和渲染。」

他亦相識滿天下,與多位抽象主義及普普主義藝術家,好像Sam Francis、Andy Warhol等結為好友。「他很有自信,敢於跟大名氣藝術家在一起。一個完全沒背景的華人藝術家,隻身去到西方國家,要站穩陣腳已經不易,他卻純粹以藝術打動別人,一定有過人之處。」相對法國,季玉年覺得他受美國藝術影響較深。「你看他那些『大塊面』、『大粗綫』的筆法,便是從普普主義那裏來的。」又水墨畫又抽象畫又普普主義,不得不佩服他創作的折衷性。

丁雄泉二○一○年離世,但現在看他的作品,「仍不覺過時。」但過去亞洲人對水墨畫的關注,較多只是傳統派系,好像丁雄泉的前衞作品,未必容易受人愛戴,她不諱言他有少許被低估了,反而歐美地區對他有相當高的評價。

然而,現在卻可能是在本地推廣丁雄泉的好時辰。「這四、五年來,香港成了國際藝術之都,港人對藝術欣賞也一直提升,不少觀眾都對丁雄泉感到好奇呢。」

2015年5月14日,星島日報,副刊P10)

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

【雜文】觀塘工業區的晚上

一條觀塘道、一列列觀塘港鐵,把觀塘劃分了住宅區和工業區;一枚艷陽起跌升降,把觀塘照出了日與夜。在觀塘工業區的晚上,我看見不一樣的好風光。

從前的工業區,彷彿都屬於大白天的,一幢幢工廠大廈,承載了工廠、貨倉、寫字樓,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連設於工業區的餐廳,都跟鄰居共同進退,未到晚餐時段,便早早關門。今天工業區卻有截然不同的風貌,就以觀塘工業區為例,便多了許多特色咖啡館、書店、藝廊、Band房進駐,還有酒店和大型連鎖餐廳,加上沿海而建的觀塘海濱長廊,深夜時分仍然人來人往,絕不稀奇。

觀塘可能是全港最熱鬧的工業區,它鄰近住宅區,又以港鐵站為伴,也有大型商場apm,比起其他地區的工業區,是更加人車往來的,深宵時分,我在鴻圖道稍為招招手,不消一會就有的士接應,雖然觀塘這個地方,交通已經很便捷。

晚上的觀塘工業區,有招牌光管、車頭燈、仍未落閘(或租客剛剛才回到工作室)公司燈火、街燈,取代太陽照明,景色也彷彿變得不一樣。觀塘海濱長廊瀰漫浪漫情調,不少情侶手牽手談心;巨人雕像的氣勢褪色了,但仍然是行人辨別方向的醒目路標;多個水果地攤臨時開檔,小販就是最有人情味,我也幫襯過許多次;下班人潮散去,搬運工人在晚間時分更加落力工作,雖然佔了部分行人路和馬路,卻自有秩序在其中,汽車路人自然而然繞繞道縮縮肩,就能通過。

觀塘工業區也有景點,好像觀塘汽車渡輪碼頭、往來西灣河的觀塘公眾碼頭、九龍麵粉廠、觀塘海濱長廊等等,順帶一提,觀塘海濱長廊前身是海事處觀塘公共貨物起卸區。駿業街遊樂場背靠一座荒廢了停車場,也夠特別,附近熟食中心亦有大排檔風味。

這是街上的風景,抬頭望向工廠大廈,識途老馬,也會覺得很熱鬧。這邊有讀書好、發條貓等小書店,那邊有一眾Band房和遠一點位於牛頭角的Live House Hidden Agenda,也有Osage Gallery、The Salt Yard等藝廊,當然少不了室內足球場、室內滑雪場、室內War Game場、Party Room等新興玩意。這些便是今天觀塘工廈有型又精采的內容。

觀塘是我成長的地方。機緣巧合,從住宅區到工業區,我都熟悉非常。但願觀塘永遠熱鬧繁華,無論日與夜、住宅和工廠,永遠都是那麼美。

2015年5月13日,星島日報,副刊E07)

【電影】寄生獸在哪裏?

《寄生獸完結編》劇末,那個集合多隻寄生獸於一身的後藤(淺野忠信飾),跟人獸合一的主角新一(染谷將太飾)最後決戰時,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我常常聽到一把聲音:『吃我吧!吃我吧!』那原來就是你們人類要跟我們說的話。」

人類繁殖得太急速了,有了寄生獸這個天敵,數量銳減,或許真的能夠維持地球上的生態平衡。那時候,地球會變得更美嗎?

該片最後提到,雖然以田宮良子(深津繪里飾)為首的寄生獸集團被消滅了,但寄生獸仍然散落地球不同角落,牠們更加小心翼翼,隱姓埋名,務求與人類共存,但那便是說,坐在你身邊的,可能就是對你「垂涎三尺」的寄生獸。

《寄生獸完結編》純屬虛構,但如果你相信(也不得不相信)物種平衡論,人類繁衍過盛,威脅到其他物種的存在,令生態失衡,不同意義的「寄生獸」是會出現的。

只是人是自私的,只會為自己(或上一代、下一代)設想,世界末日都不緊要,只要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就可以了,所謂環保等對地球友善的運動,還是推行甚慢,破壞遠遠快過建設(或至少維持)。

這樣說很悲哀,但今時今日,發展仍然是硬道理。又或者,人類才是人類的寄生獸。

2015年5月13日,星島日報,副刊E07)

2015年5月12日 星期二

【音樂】Hi-Fi無損音樂 串流上架

筆者近年改以串流音樂的方式聽音樂,碟買少了,音樂卻聽多了,所接觸的歌曲也更快更新,對樂迷而言,當然是求之不得。

作為本地樂迷,對本地品牌MOOV更是支持,近日MOOV推出了新服務——Hi-Fi無損音樂串流及下載服務,還原CD原音,更令樂迷耳目一新,他們可是亞洲首批推出同類服務的數碼音樂平台。

或許聽串流音樂的聽眾,未必太介意音質,但誰不想欣賞得到更美妙的音樂?對於從前抗拒串流音樂質素不佳的Hi-Fi發燒友,也是接觸串流音樂的好機會。

再次邀請電訊盈科新媒體高級副總裁仇婉君傾談,充滿熱誠的她,對這個新嘗試信心十足。「現在愈來愈多人願意花錢投資質素高一點的Speaker,甚至玩耳擴,當作Mobile Hi-Fi,就連在汽車裏都會添置音響組合。事實上,這類電子產品現在已經便宜得多了,而且推陳出新。」

由於樂迷愈來愈高要求,數碼音樂服務商,也不得不同步作出調整,提供「好聲」服務。「只要人們愈來愈欣賞音樂,市場有需求,整個行業才能蓬勃起來。」作為音樂創作人,也希望製作的每一粒音,都給樂迷聽到,此舉可說相得益彰。

擁有靚聲歌庫

「現在MOOV不是每首歌都Hi-Fi,但我們會繼續努力。」MOOV有超過三十萬首歌是Hi-Fi無損音樂,音源格式為FLAC(Free Lossless Audio Codec),中外作品兼備,除了大家想像得到的Hi-Fi作品,還有古典、爵士、流行、K-Pop等不同類別的歌曲,也有經典金曲系列,好像羅文《幾許風雨》、張國榮《鍾情》、王菲《執迷不悔》、李克勤《夏日之神話》、關淑怡《難得有情人》、林子祥《海市蜃流》、達明一派《石頭記》等等,便已經在Hi-Fi無損音樂庫「上架」,靜待樂迷選播,或者下載下來,就算離綫也可慢慢欣賞,而一首五分鐘的Hi-Fi無損音樂作品,約為三十至五十MB。

「希望人們除了以MOOV很Casual聽歌,還擁有一個靚聲的歌庫。」除了用手機播放,MOOV還很緊貼潮流地與Apple Watch推出相應的音樂App,用者可在手表上操控及揀選歌曲。

雖然擁有提供Hi-Fi無損音樂服務的串流音樂App,但仍需優質耳機或Speaker,才能完美享受Hi-Fi,但既然音樂庫龐大又齊備,樂迷是否躍躍欲試以手機聽播之不盡Hi-Fi碟的滋味?

2015年5月12日,星島日報,副刊E07)

2015年5月11日 星期一

【戲劇】珍惜自由空間

樹寧.現在式單位的《單獨囚禁》,錄像設計和現場沙畫投影,均叫觀眾眼前一亮。

該劇故事發生在一個不知名的封閉囚室裏,製作團隊設置了四面台,觀眾從四面八方包圍着囚室和演員,令主演的張錦程所面對的處境,更加壓逼和隔絕。由於場景只得一個,也沒有布景置換,於是從天花板投射下來的錄像影,便是靈活氣氛的重要魔法,通過錄像不停改變,演員腳底時而變成水井、洞穴,時而出現無數隻巨大蜘蛛爬行,把主角對於恐懼、孤獨等幻想充分視覺化。

馬穎章的沙畫也精采,雖然似乎未跟故事有更多緊密連繫,卻叫觀眾吃了一頓視覺饗宴。

說起來,沙這種捉不住、一瞬即逝、難以梳理的東西,又是否與渺渺的命運和生命,有着共通點?

獨腳戲從來都不是容易製作的舞台劇類型,或許因為故事談及的東西較為艱澀,需要觀眾許多時間消化並理解自身處境(觀眾是囚牢?是獄警?),而表達方式又不是普通敍事形態,雖然看得出張錦程已經落力演出,但相信《單獨囚禁》未必容易獲得觀眾青睞,但在黑盒裏做些小實驗,還是觀眾之福。

在這裏引述場刊上導演許樹寧的話作結:「珍惜言論自由與自由空間。」

2015年5月11日,星島日報,副刊E07)

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

【歌劇】兩心花

《兩心花》,《法國五月》一個趣味濃郁的好開始。

這套由阿瑪莉絲古樂團演繹、充滿喜鬧劇色彩的劇作,無論演員兼歌唱家的趣怪動靜、猶如孔雀開屏的裙襬和毛茸茸披肩等戲服、荒誕搞笑的劇情,都洋溢喜悅情感,還有現場樂隊傾力奏響歡快、流暢、飽滿的管弦室樂,怎會不叫觀眾滿足?

《兩心花》以作曲家杜凡恩首部喜歌劇《被拋棄的淑女》為基礎,劇團將之製作得甚有現代感,包括一開始主角使用平板電腦,還有「自拍」一幕,都顯得流暢。

編劇阿法希還將結尾改寫——女主角本來假扮男人追求情敵,去破壞情人的新戀情,怎料卻受到情敵的美麗而迷惑,對方也被帥氣的她吸引,結果三角關係完全變了樣。

《兩心花》固然有着同性戀意識,《法國五月》以此打頭陣,而該劇又不失優雅幽默的格調,足見法國藝術的質素、檔次,以至主辦單位的視野。

全場金句(大意):「每個人的身分就如外表,如果只讓外表定義你的性別,真是愚笨。」

(2015年5月6日,星島日報,副刊E07)

2015年5月5日 星期二

【人物】Pepe桑 我為貓狂

古往今來,藝術家好像都愛貓,畢加索、達利、村上春樹……來自日本福岡的畫家、音樂人、詩人Pepe桑(Pepe Shimada),不僅是愛貓之人,還把貓畫在畫布上,成了獨一無二的風格。於台灣大受歡迎的他,最近在港舉辦第二場展覽,能否同樣掀起熱潮?

迷戀峇里的太陽和海灘

愛貓又愛插畫的觀眾,來到能以「繽紛」形容的《貓貓與朋友們的每一天》,看到一幅幅畫風獨特、色彩鮮艷的畫作,肯定心花怒放。初見面時,與台灣緣份匪淺的Pepe桑,先以普通話「你好!」跟筆者打招呼,又說自己懂得「一點點」普通話會話,十足一位可愛親切的鄰家大叔,給人感覺很好,他又拿著Ukulele,興之所至,即席彈撥和弦,配合場內播放其專輯《貓樂》的音樂,觀眾完全融入他的創作世界之中。

線條圓潤、皮膚黝黑的他,陸續介紹場內約三十幅畫作,他會把見過的人畫成貓樣,畫自己時又會是怎麼樣?「這個是我!」他利落地指著掛在牆上的一幅畫,畫中「貓」跟他一樣膚色啡啡黑黑,躺在一枚啤梨上,慵懶地看書曬太陽,好不寫意。說起來,啤梨是他愛吃的水果,他喜歡游泳,迷戀峇里的太陽和海灘,除了日本、台灣,他便經常逗留峇里。

去年12月,Pepe桑首度來港舉辦展覽,引起了Pepe桑和貓迷的熱情關注,當時展覽場地選址藝穗會,一隻隻毛色神態不同的貓咪,排隊搭電車和天星小輪的作品,便是他特意為香港揮筆的主題畫,這次展場從中環移師太子,跟Pepe桑閒聊時,筆者左顧右盼,找關於香港的新作,他便引著筆者和翻譯小姐,來到兩幅畫作前,其中一幅「貓貓山」(貓貓San?)十分醒目,以為是獅子山觸發靈感,他卻搖搖頭表示不知道獅子山是甚麼。

另一幅是大白貓吃點心的模樣,後面畫了本地新地標之一摩天輪,看來Pepe桑也很留意香港的事情。不說不知,他這批畫作有部分是在印尼峇里島落筆的。「無論身處甚麼地方,都要放鬆、享受,真真正正的深入體驗,與當地人談話、接觸,然後在繪畫表達出來,這是我經常強調的創作狀態,而峇里便是這麼樣的樂園。」

在台灣發展繪畫事業

Pepe桑經常在多個地方遊走、生活,又以畫貓著稱,當然會特別留意當地的貓,展覽場地走馬燈位於太子花墟,他這幾天在附近往往來來,便留意到許多老店都住了花貓。他說不同地方的貓,有不同體態和個性:「台灣的貓比較肥肥胖胖,可能是給當地人經常餵食;峇里的貓則消瘦一點,好像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似的;香港的貓好像都不怕人,敢於與人接觸。」

日本的貓呢?「很日本人啊!」至於何謂日本人,他說自己也說不上,視乎大家怎樣理解日本人。「貓和人相處多了,彼此自自然然會有相似之處吧。」

多年前他旅遊台灣時,來到一家店舖,適逢老闆懂得日文,跟他傾談後,他便拿出自己創作的明信片分享,對方看後大表欣賞,便結為facebook朋友,得到對方又Like又Share,他那個滿載花貓插畫的facebook,便廣為台灣人認識,後來給畫廊老闆相中,邀請他到台辦展覽,結果大受歡迎,這三、四年間在台灣已舉辦過約十次展覽,當地出版社還為他出版了兩本插畫集,分別為2013年的《Pepe桑的貓咪人生》和去年的《遇見100%的貓咪》,前者融合他的詩作,簡潔文風見哲理;後者以貓喻人,貓兒化身瑜伽大師、導演、爵士結他演奏者等等,各行各業,雅俗共賞。

「台灣人對我的畫作特別有興趣,我反而是在2月才首次於東京舉行畫展,並印製明信片,而出版計畫仍在洽談中。」台港兩地地理接近、文化相若,Pepe桑的風潮也開始從台灣吹來香港,不僅兩本畫集在港有售,至今已舉行兩場展覽,他亦多次親身來港,與粉絲接觸。

有時懶惰有時勤快

畫了那麼多貓,真的是每一隻都見過嗎?他笑言從小便接觸各種各樣的貓咪,雖然沒有正式飼養家貓,但也長時間放養流浪貓,當時就像與牠們一起生活,感覺幸福,喜愛之情便從小時候開始產生,所以早已在腦海裏烙印牠們各種不同的模樣和動靜,現在創作時便信手拈來、自然流露,畫了一隻又一隻。

他畫貓也實在在行,有的臉上有斑點,有的亮着兩種不同顏色的瞳孔,有的左邊一撮啡毛右邊一撮黑毛,他三扒兩撥就把貓的形態勾勒出來,活靈活現,很有真實感。

他笑說貓是自己的朋友,貓看起來懶洋洋,但又能隨時行動飛快敏捷,這種反極個性最有魅力,他也很有同感。「約自十五年前,我開始了以貓為主調的創作方向,從前我多畫以線條和顏色為主、音樂感強烈的抽象畫。」不少創作人都愛貓,他覺得因為貓的神態和魅力,便是靈感來源。

他畫貓已有十多年,暫時仍會以貓為主題創作,「但在貓以外,也會畫一些他們其他動物朋友,好像狗、熊,或者把風景放大,但主角始終是貓。」說罷,Pepe桑踮著他的貓步,浸沒在他的貓貓世界裏去。

後記:瑜伽貓

問Pepe桑,如果畫我,那會是怎麼樣的貓?他很認真的在展場裏走了一圈,然後指向其中一幅,露出招牌式瀾漫笑容。那是一隻Yoga貓,披著深淺黃色條紋的軟綿綿的毛,舉手盤腿做瑜伽。我告訴Pepe桑,我是真的能夠這樣子盤腿,他聽後吃吃大笑,似乎對自己的聯想力很滿意。然後我開始幻想,上一世或再上一世,是一隻筋骨柔軟的矯健的貓,坐在陽光燦爛的野外,拉扭身體,一身金毛閃閃生光。

(2015年5月5日,星島日報,副刊E01‧今日館‧生活起義)

2015年5月4日 星期一

【電影】在伊朗的士上

近年看過如《我在伊朗長大》、《伊朗式離婚》、《依戀,在生命最後八天》等伊朗電影,都留下深刻印象,相信除了電影發行公司的選片獨具慧眼,還因為伊朗電影的確有很多好東西,而日後在我的心水伊朗片名單上,將多添一套《的士笑看人生》。

《的士笑看人生》名字不怎麼樣,起初看到的士前方鏡頭拍下乘客爭拗的片段,觀眾可能會感到納悶。但後來便發現,原來坐在司機位置、扭動軚盤載着搭客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到處去的,便是導演約化巴納希,乘客上上落落,有的認識導演先生,有的不,從他們的言行舉止,觀眾了解伊朗普羅大眾的真實生活和真性情。

好像電影學生幫襯「老翻」碟;迷信伊朗大媽要在中午時分把金魚放生保平安;導演侄女細細個便要上電影課,卻被老師要求避免腐敗的寫實主義……這種「偽紀錄片」的拍攝形式,揭示社會各種狀況和弊端,導演以這形式自編自導自演,既聰明又有趣,加上片中鏡頭都是輕裝上陣,單憑車上的攝錄鏡頭,還有普通相機的拍攝功能,便拼合成一套完整電影,藝高人膽大。

順便一提,在電影中多番探討伊朗社會問題、諷刺政府、針砭時弊,作品八套中有六套是伊朗禁片的約化巴納希,於二○一○年被當地政府以「危害國家安全」、「進行反政府宣傳」罪名判刑六年,以及二十年內禁止進行任何電影相關創作、接受傳媒訪問及出境。但願香港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2015年5月4日,星島日報,副刊E07)

2015年5月1日 星期五

【音樂】模糊.魔鞭.香港情

也難怪本地樂迷多年來不離不棄,紅極一時的英倫樂團Blur,近日推出闊別樂壇十二載的全新專輯《The Magic Whip》,香港味道濃郁得不得了,包括以中文寫上的樂隊名字「模糊」(這會從此成為他們的官方中文名字嗎?)和碟名「魔鞭」,猶如一封寫給香港的情書,本地樂迷怎會不愛?但願不知就裏的唱片店店員,不會一不留神,模模糊糊地把唱片放到華語大碟專區裏去吧。

只談《The Magic Whip》的唱片封面設計,還有話說,「模糊」和「魔鞭」字體的鐵劃銀鈎,是仿效霓虹光管彎彎曲曲的形態,還有同樣以霓虹光管勾勒綫條的雪糕主圖案,十足雪糕車的廣告招牌,也叫人聯想已成香港特色和情懷的雪糕車,雖然這也無可避免是西方人對香港的典型印象。

二○一三年,於數年前宣布重組並展開世界巡迴演出的Blur,首度來港表演,筆者也是朝聖信徒之一,當晚樂迷無不興奮狂歡,一起高唱《Song 2》、《Girls & Boys》等經典作品,滿足不已。他們的表演行程下一站,本來是台灣,卻事前取消了,突如其來多了五天假期,他們決定留在香港,當時不少粉絲便拍下他們乘搭港鐵的照片,在網上瘋傳。更重要的是,樂迷也發現他們低調前往前身為香港Sony Music附屬錄音室的Avon Studios,在港灌錄新碟之傳聞,立即不脛而走。

然而,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了,Blur的回歸專輯只聞樓梯響,他們當日在港錄音成了都市傳說之類疑幻似真的故事,直至去年年尾,Blur以多段在港錄音為基礎製作大碟的消息再度傳出,原來去年十一月,Graham Coxon重新拾起當日的錄音,並找來Blur早期監製Stephen Street,然後與隊友積極製作新專輯,並由靈魂人物Damon Albarn為十二首新曲譜寫歌詞,《The Magic Whip》便正式誕生。

低音結他手Alex James曾經接受訪問時表示,二○一三年的香港之行,受到文化衝擊、異地氣氛影響,觸發了他們的創作靈感,因而萌生灌錄新歌的念頭,又以「意料之外的奇迹」來形容這張靈感源自香港的大碟,又指把這個城市的刺激節拍與未來感,注進歌曲中。

《The Magic Whip》十多首新歌,Blur的Brit-Pop風味依舊,主音Damon Albarn慵懶唱腔如昔。《Lonesome Street》似乎放進了街頭實地採音,警號聲響起,MV亮出中文歌名《冷清的街道》和「三潘市鳳凰飛健舞社」,一個貌似港人的大叔,全程不苟言笑跳着古怪的舞步,末段揭開碎花布幕,原來內有乾坤,後面還有一班大媽大叔「舞者」一起跳舞,最後迎來中文Credit,鳴謝許炳輝與鳳凰飛舞蹈隊,對一隊西方樂隊而言,製作這種MV,實在破格。

這種低成本又無厘頭的MV,除了《Lonesome Street》,還有《Go Out》,那個於農曆新年期間在YouTube播出,至今已錄得超過一百五十萬次點播率的MV,一開首便「大大隻字」寫上「魔力小姐和OK先生的烹飪和歌唱課」,片段內容是自製雪糕的過程,而製作程式寫成中文字幕擠滿全首MV。香港的美食節目本來就大行其道,不知道Blur留港期間,是否隨便在本地電視熒幕上看到,從而產生MV構想?

不知道《New World Tower》與位於中環的新世界大廈有沒有關係,反正大廈位置就在蘭桂坊附近,樂團來港時一行人蒲完吧留意得到也不出奇。《Ong Ong》是「Hong Kong」沒了「HK」之意吧?為甚麼「Hong Kong」沒了「HK」?港人或自有見解,而《Ong Ong》是多麼的樂韻悠揚、愉快輕鬆。為甚麼在這張取材香港的大碟中,會有《Pyongyang》即《平壤》一曲?難道在Blur以至部分西方人眼中,香港跟平壤有着某種相似的特質?這歌奏起詭異的電音效果,帶來神秘色彩。

早前音樂會主辦方,已公布Blur將於七月二十二日再度來港演出,可望能現場演繹這封香港情書,情更濃意義更深,樂迷已買好門票準備捧場了吧!

2015年5月1日,星島日報,副刊E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