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專題】書山論武 文壇八絕

揮筆舞刀影,寫盡武林英雄豪傑與絕世神功──歷年來香港文壇中,具代表性的寫作類型,武俠文學首屈一指。

將於下周三(7月20日)展開、由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第二十七屆《香港書展》,便以「武俠文學」為年度主題,舉辦多場相關活動,包括介紹八位武俠文學名家的《筆生武藝──香港的武俠文學》和《文壇俠聖──金庸與查良鏞》展覽,還有講座等等,廣大書迷、武俠迷已急不及待,要投入武俠文學的豪情、魅力與風采之中。

沈西城:創作自由成大業

香港僅一塊彈丸之地,多年來卻孕育不少武俠文學名家,好像上世紀四十年代從內地來港的金庸和梁羽生、於香港出生的古龍、來自馬來西亞於八十年代來港發展的溫瑞安等等,都跟香港大有淵源,並寫出一部部武俠經典;黃易、鄭丰、喬靖夫現在仍然活躍香港文壇,差點數漏了,以科幻小說著名的倪匡,亦寫過多部武俠小說。以上八位均為香港武俠小說發展貢獻良多。

「香港創作自由度高,作家沒有顧慮,否則只能寫出服從文學,而當年南來作家本來文學基礎已很好,來港後發揮就更大了。」《武俠世界》雜誌社長、今年書展出版新書和主持講座的沈西城說。

年近七旬的他,多年來飽覽各門各派武俠小說,分享時如數家珍:「金庸之高明偉大之處,是每一部動輒幾十萬字的長篇小說,都維持水準,實在不容易,環顧中國近百年文壇,無人能及,古今中外作家都難以做到,他還不斷修改作品,很值得尊重。」

他又稱,古龍受柴田鍊三郎、吉川英治等東瀛作家影響,風格陰柔詭異,營造氣氛場面十分了得,亦學習美國海明威的寫作筆法,集各家之大成。他又盛讚曾為古龍代筆、能寫擅畫的黃鷹是天才、好作家。「若他不是英年早逝,地位怎止於此?」

李志清:金庸最全面

本地畫家李志清,坦言武俠在香港是一個重要題目,尤其是他成長的年代,無論在文學、漫畫、電影、電視劇等不同層面,都有很大影響,「外國人甚至以武俠認識香港。」他早年畫出《三國志》等歷史漫畫,近十年專攻武俠漫畫,曾跟金庸的明河社合組公司,創作《射鵰英雄傳》、《笑傲江湖》等漫畫系列,亦有畫古龍插圖,近年更研畫武俠水墨畫,他為今年書展借出畫稿。

那麼多武俠小說家,他最愛金庸,認為後者最全面,戲劇張力很好,特別喜歡長篇小說《天龍八部》與《笑傲江湖》,又不諱言港漫受金庸小說影響很大,許多情節、設計、鋪排,都參考自他的作品,但現在畫武俠的本地漫畫家愈來愈少,而不論漫畫、電影等作品,往往有武無俠,只得打鬥,沒了俠義精神,「許多現代人只追求官能刺激。」

現在武俠小說家,也愈來愈少,沈西城又說:「一個武俠小說作家,琴棋書畫、天文地理,不一定都精,但樣樣都要懂,文字也要精練。新一代的古文閱讀以至寫作訓練太少了。還有,讀的書不夠雜,寫不出好的武俠故事。」他又覺得,不少這一代作家,文字有沙石,「莫說超越前人,近磅都難。」

喬靖夫:只要有人寫下去

以武俠小說系列《武道狂之詩》廣受歡迎的喬靖夫,也認同武俠小說現時在香港已不是一個很主流的文類。「不過由於武俠的影視、遊戲、漫畫等作品,仍然持續生產,年輕人對武俠並不陌生,所以武俠小說也不至於會消亡。」

新一代武俠小說讀者的需求,跟從前的可有不同?「我想在描述風格上更有影像感和畫面感的話,會比較容易被接受。還有裏面一些思想表達,我想也要考慮跟以前的武俠不同,比如說從前的讀者對於『忠君愛國』會理所當然地接受,但現在的讀者資訊比從前接收得多很多,會從多角度去思考一件事。」

他又說,任何類型的小說,永遠有無限可能,「社會和人心一直在變,還有我們可以吸收更多外國作品的元素,放進武俠裏,根本不會寫得盡,問題只在能否挖得深入,還有如何以武俠這個載體呈現。」將於今年書展推出《武道狂之詩》卷十八的他,已有一些關於武俠題材的未來寫作念頭,但還沒成熟,所以未確定接下來要寫甚麼。「不過肯定跟《武道狂之詩》是非常不同的東西。」

(2016年7月14日,星島日報,副刊P01.Focu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