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

【視藝】香港風情畫 潘躍輝


「這幅我畫青山,我就住在下面,朝朝早就是這樣子行上山。」

走進《山野方圓──潘躍輝油畫作品展》,聽着潘躍輝逐幅畫介紹,簡直就像跟隨他的步伐行山去,這邊屯門谷、掃管笏、觀音山,那邊流浮山、昂船洲、南丫島。

「屯門公路兩邊景色都很美,經過小欖、深井、汀九、青衣、葵涌、西九等等,全都可以入畫。香港是很美的。」

工作室和家都在屯門的潘躍輝,從前以繪畫人物為主,約於二○○八年開始,為了健康生活,他多了行山、踏單車,美景當前,便忍不住畫起風景意象畫來。

「取景入畫的,不是十分突出、大山大水的風光,反而是從小景找感覺。」

他先以手機拍攝下來,然後再慢慢落筆,由意象出發,重新演繹,不是傳統風景寫生的畫法,他坦言,其畫作不像明信片,卻講構圖、穿插感。

「我的作品,景是有的,但顏色、細節卻不一定真實,我有時會用很重的色底,造成反差,營造氣氛情調。」

那不像是電腦圖像後期加工?分別是,他全以人手和畫筆操作。明明是風景畫,有些作品卻以圓形畫面裝載,他笑言是採用中國裝飾,如窗框、拱門的趣味。「以西方的技法和概念,融合中國的意象。」

他的作品,意象派和印象派夾雜,有些意象感覺強一些,有些印象味道濃一點,好像《三門仔》便屬於前者,他畫三門仔的棚屋,配以朦朧效果,筆觸很快,他說是刻意這樣畫的。

又如《獅子山下》,獅子山固然是焦點,他還在畫中勾勒了他較少用來入畫的現代物事──汽車、馬路,但車輛飛快奔馳,他亦畫得爽快,《三門仔》的朦朧意味,再度登場。「汽車不能畫得太清晰,否則便會影響畫面。」

「經過」三門仔、獅子山,我們「來到」上、下白泥,一幅《白泥的香蕉樹》,閃閃生光。「香港有許多香蕉樹,但現實是許多棵樹『黐埋一嚿』,我繪畫時,便只畫數棵,又把背景推遠一點。」

他的作畫狀態悠然寫意,有時所畫的已是半年前的景色,有時則三幅畫同時畫,這次畫這幅一筆,那次畫那幅一筆。「油畫講究肌理、色層,我有時會分段繪畫,畫上十次八次、三、四個月才完畫。」也有修改很大的畫作。「可能日後仍會補筆。」

誰要去破壞美景?

熱愛行山、欣賞自然風光的他,看到不少污染。「上、下白泥有豬場,有些排污失當,糞水流進沙灘,蒼蠅飛來飛去,大大破壞景色,很可惜。我現在都是冬天去好了。」還有現代建築煞風景。「新界東北發展,河上鄉、塱原、禁區可能築起高樓大廈。」他覺得發展並無不妥,「但必須配合環境,好好規劃,完善設施。我們民間如保育界、藝術界,就要做好監察。」

假設問題:如果香港有一天沒了那麼優美的自然景色,作為藝術家,潘躍輝會怎麼樣?放棄繪畫風景,還是放棄香港,背着他的畫筆、畫紙、畫具,到處闖蕩,尋找另一個桃花源?

「每一個時代都有社會問題,現在香港風景優美,我便畫風景,明天香港是烏托邦,我就畫烏托邦,我是藝術家,不是革命家,只有以自己的方法,繪畫時代、表達感受,這是我的位置。」

但他有信心這一天不會來。「香港那麼美,誰要去破壞美景?」

2015年8月20日,星島日報,副刊P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