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奧畫廊以籌辦本地藝術展覽為主,此時此刻,把米莫.羅泰拉(Mimmo Rotella)的藝術品帶到觀眾眼前,卻又叫人眼前一亮,策展人楊素珊反問:「當代藝術是甚麼?沒了現代藝術,就沒有當代藝術!」
一九一八年在意大利出生的米莫.羅泰拉,於那不勒斯美術學院畢業,及後負笈美國堪薩斯大學,從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取得靈感,回到意大利後,開始從羅馬市區牆上撕下電影海報,拼貼於畫布或金屬表面,重現街頭斑駁的牆壁,獨創自成一格、破裂又粗獷的破海報拼貼手法(Décollages)而聞名於世,被稱為意大利的安迪.華荷。
他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藝術家,楊素珊覺得他一定扛着使命,「和平生活了一陣子,忽然又戰火連綿、滿目瘡痍、屍橫遍野,他的感受一定很深。」米莫.羅泰拉在街頭拾起鐵片銅塊、破爛海報,創作時把破壞與建設,共冶一壚。「我覺得那是一種年代表現。」她也在作品中看到藝術家的恐懼和掙扎。「這些感覺很強烈。」
她一邊繞場介紹,一邊忍不住說:「很豐富、有很多東西看。」展出的米莫.羅泰拉破海報拼貼作品,有大幅有小型,主要創作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也有六十年代的早期作品,有的貼着瑪麗蓮.夢露(《Marilyn la Storia》)、哲古華拉(《Che Guevara》)、洗潔精(《Nuovo》)等明確肖像和影像主軸,有的猶如抽象畫一般,圖案點綫不規則不相干,有趣的是,木板、鐵板都是「畫布」,遠觀近看都有趣味。
興之所至,他有時還會在畫中畫筆一揮,就好像《Personnagio》、《Autoritratto》、《Meteo》等等,把心中所想揮灑出來,又如《Strike》,不就是當年的Graffiti嗎?海報是流行文化象徵,楊素珊在米莫.羅泰拉的作品,找到時代感,而看他的藝術品,還欣賞到當年海報設計、美學,以至故事。「很有歷史和價值。」
一種年代表現
談到最喜歡的一幅作品,她帶筆者來到《Self Portrait》跟前。「這是他的自畫作,他把自己在報章雜誌亮相的圖像、內容撕下來,拼貼而成。」那時才一睹米莫.羅泰拉的外貌,他有着意大利男人的高大、帥氣、自信、品味等特質,頗有大師風采。
她又說,現代、當代藝術中,有些作品很狂野,「有團火」,但因為不符合市場運作,便紅不起來,參加過雙年展的米莫.羅泰拉,在歐洲固然有名氣,但亞洲人便對他不夠認識。米莫.羅泰拉家人於二〇〇〇年成立基金會,把他的藝術推廣至世界各地,也在威尼斯影展頒發「Mimmo Rotella Foundation Award」予對意大利電影工業有貢獻的電影工作者。
這次香港展覽,共展出他二十二幅作品,其中十四幅是真迹。「能在香港看到他的真迹,很難得。」但有多少港人對他的藝術有認識?「就算只得一個人來看,都值得做下去。」
(2015年8月6日,星島日報,副刊P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