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莎士比亞作品的《泰特斯2.0》,於二○○九年首演,行內反應尤其熱烈,有的讚許為香港當代劇場最重要事件之一,然後劇作於歐亞六個城市巡演,周遊列國後,即將在香港載譽重演,成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劇場.再遇」系列節目之一,在劇場再遇觀眾。
鄧樹榮的《泰特斯》,於二○○八年推出,當時他的劇團仍然叫作「無人地帶」。翌年,無人地帶給易名為鄧樹榮戲劇工作室,他也把《泰特斯》大刀闊斧改為一套說書文本,放棄傳統戲劇形式,以說書、形體、音樂串連,名字亦改為《泰特斯2.0》。
「二○○八年的《泰特斯》,我不太滿意,始終受制於時間、空間、人物,風格寫實,未能把演員整體的身體感覺表達出來。」八、九個月後,他做着靈修時,腦中忽然浮現一句說話:「說書」,他便因而得到啟發,把劇作改成說書版本,由七個說書人把故事講一遍。「因為說書,便不受扮演等限制。」《泰特斯》與《泰特斯2.0》,不但橫跨了其劇團的兩個時代,「這套作品,我會形容是一個對我的創作方法和訓練方法的重要里程碑。」
資深導演兼演員鄧樹榮,是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前院長,早年在巴黎Ecole de la Belle de Mai接受演員訓練,並在新索邦大學修畢戲劇碩士,回港前曾於巴黎金手劇團,擔任助理導演及演員,曾在法國留學、生活、工作的他,受到當地的形體表演啟蒙,加上後來學習太極、瑜伽的影響,其戲劇創作多以形體為方法,「我覺得劇場最主要的表達方法是身體,以及圍繞身體的東西,譬如人聲、表情、呼吸、在空間移動等等,不是對白,而是通過身體進入內心世界。」太側重對白,往往只令人們思想如何去講那句說話,「而不是為甚麼要講那句說話。」
他稱之為「前語言」的表演方法,「它超出語言界限,但又不盡然是摒棄語言。」那是戲劇創作的方法,卻不是劇種。「任何表演都涉及身體,分別在於你有沒有意識地鍛煉身體。」所以這個創作方法,既可以是寫實話劇,也可以是形體主導的作品,例如《舞.雷雨》,也例如他近年名作《打轉教室》,便是形體主導的代表作品,不受語言限制。
重要里程碑
二○○九年,《泰特斯2.0》在香港演出的反應不俗,尤其是戲劇界,有團體甚至舉辦研討會,伸延討論。「這套劇目的重要性,是能以這種表達方法,演繹莎士比亞作品,呈現語言與非語言的有機互動,我相信當年對戲劇界是一個衝擊。」至於觀眾,他坦言有待消化。「始終他們習慣了傳統話劇起承轉合的表達方法。」
各地觀眾反應當然有不同。「《泰特斯2.0》在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上演,跟在波蘭弗羅茨瓦夫葛洛托夫斯基學院演出,多少都有分別,後者甚至覺得劇作不夠實驗。但總括而言,大家都看到劇中一些特殊的東西,譬如外國觀眾可能在其中看見東方傳統文化,現代的中國人、香港人,一樣看到那些『異數』。」
《泰特斯2.0》重演後,鄧樹榮的《馬克白》,將於明年的《香港藝術節》上演,該劇剛於英國倫敦環球劇場首演完畢,現在團隊準備香港演出,作為觀眾,當然期待本地好戲連場。
(2015年8月27日,星島日報,副刊P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