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視藝】暫別藝術館
香港藝術館閉館了,現正進行為期約三、四年的大型擴建及翻新工程。連日來的「再會藝術館」活動,也告一段落。
藝術館於一九六二年創立,最初設於大會堂高座,一九九一年遷至尖沙嘴梳士巴利道現址,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只得十幾位職員,到現在有八十多人坐鎮,合共在兩個地方舉辦了逾七百個展覽。
我尤其對近年多個展覽,如《國之重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展》、《有情世界──豐子愷的藝術》、《安迪.華荷︰十五分鐘的永恆》等等,特別印象深刻。現在香港藝術館暫別公眾,市民如想欣賞藝術,便要稍移玉步,到其他公營及私營美術館和畫廊了。
世界各地藝術館都在翻新改建,為配合時代變遷和需要,香港藝術館當然有優化必要。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譚美兒說:「今天世界各地的巡迴展覽愈來愈多,而且其中不少需要超過一個展廳才能消化,展覽空間需求日增。展覽空間不足,也令本地藝術不能經常展示出來,我們亦愈來愈難在那麼狹小的展廳,辦到更加有趣的展覽。在這個二十一世紀,作為一家國際都會的藝術館,我們有需要跟世界接軌。」
藝術行政管理經驗豐富的她,一九九二年入職香港茶具文物館,及後輾轉在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油街實現等不同藝術機構工作,二○一二年回到香港藝術館出任總館長,過往工作不乏做「開荒牛」經驗,現在也要統籌藝術館的翻新工程。對於閉館,她坦言百感交集,一方面不捨得十分熟悉的環境,也處處憂心,一方面期待新館的來臨。
香港藝術館預計於二○一九年重新開幕,屆時該館將加建一層,又設新翼,以及添加兩個展覽廳,令展覽面積由約七千方米增至逾一萬方米,樓底高度亦由約三點五米增至五至九米。「多了展廳,讓我們有空間長期展示香港藝術。」藝術館將以玻璃幕牆設計,加強通透度,美麗維港景色映入館內,跟本來同屬一個建築群的香港文化中心,在外形上有較明顯區別。「令藝術館有獨立特徵。」
注入本土元素
現時梳士巴利花園已成了藝術廣場,她稱未來將繼續加強連繫館內館外,「花園是藝術館的延伸,展示部分藝術品,吸引市民走進館裏。某些作品甚至可以在館內館外分兩部分展出,好玩得多。」視覺藝術範疇寬闊,日後館外空間也繼續舉辦表演藝術,甚至放映節目。「藝術活動不止在館內發生,空間利用將會很有彈性。」
二○一九年,西九的M+可望落成,香港的藝術版圖將有不同面貌,譚美兒稱屆時香港藝術館的社會功能將有改變。「藝術館跟城市發展、藝術經濟掛鈎。今天大家都講全球化、大歷史,而社會又多了展覽空間,我們反而更想注入本土元素,講本土文化藝術的故事。」不止做香港藝術展覽,「而是即使辦外地藝術活動,也能以本土出發、演繹,為觀眾帶來獨特經驗。」
閉館期間,香港藝術館並不停步,會在不同地方舉辦流動展覽,十月會推出「藝術巴士」,串連書畫文物、當代藝術等藏品,主動把不同媒介和時空的藝術品,帶進學校、社區,亦會研發藝術教材,拍攝本地藝術家的創作示範,好像廖少珍、區大為、朱興華、李慧嫻、陳餘生等等,以香港藝術為切入點。現在距離開館還有一段很長日子,但他們已密鑼緊鼓,籌備開館首年展覽。「除了香港藝術,還有梵高的大型展覽。」
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這一片未來的新氣象,大家可要期待數年了。
(2015年8月4日,星島日報,副刊E07)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