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1日 星期五

不想忘記的雷光夏聲音

台灣音樂詩人雷光夏新作《不想忘記的聲音》,有點姍姍來遲吧?雖然由她製作的《第36個故事》電影原聲音樂大碟《她的改變》,於二○一○年出版,暫且叫聽眾止止渴,但對部分樂迷而言,二○○六年的《黑暗之光》,才是她的前作。說起來,這一劍,足足磨了九年。

雷光夏對我是有種特殊意義的,第一篇在報章刊登的拙劣碟評,便是寫雷光夏的《黑暗之光》,當時是希望介紹一些不屬流行類別又滿有音樂性的音樂,那時候即將踏足香港舞台表演的雷光夏,便是首選。儘管文筆與造詣沒怎樣進步,但偏愛獨立小眾的口味,至今仍然沒有變改,於是,我又再寫起雷光夏來了。

直抵內心世界

作為雷光夏多年的追隨者,我早就把《臉頰貼緊月球》、《2003逝》、《時間的密語》、《黑暗之光》、《她的改變》,乃至最新出版《不想忘記的聲音》的唱片,悉數購買下來,並聽個滾瓜爛熟,只是很遺憾的到處都找不到限量也絕版了的首張專輯《我是雷光夏》。她充滿感情的細膩嗓音、輕輕彈撥的結他、乾淨利落的鋼琴、緩緩拉扯的提琴、清晰悅耳的口琴,不矯揉,不造作,便築起不可思議的平靜、和諧與私密的音場,她也宛如親切地伴在你身邊哼唱耳語一般,音樂直抵內心世界,也有濃郁的人文、文學色彩,這也是在樂壇中並不常見的。

二○○七年,她攜著鋼琴手和大提琴手,到香港藝術中心agns b.電影院的精采演出,以至替我的《2003逝》唱片上簽名的情景,現在仍然歷歷在目。對了,當時還不好意思地問她,可有辦法買到《我是雷光夏》,她只笑著搖搖頭,說沒了。促成那次演出的主辦單位是阿麥書房,這個早已結業的香港獨立書店,也很值得惦念。

這是雷光夏以至其音樂與我的最親密時光,此後,隨著她的後繼創作久久不見,加上近年台灣樂壇也百花齊放,不少有趣音樂並肩起舞,我也樂意發掘更多美好旋律,但雷光夏的獨特聲音,一直沉澱在心中,她的《逝》、《情節》、《你靜靜聽》、《昨天晚上我夢見你》、《黑暗之光》等作品,都是長伴左右的All Time Favourite。而我也只能於二○一二年買了她父親雷驤寫作、由她攝影的《少年逆旅》,稍微感受攝影照片中那起伏不定的節奏。

為了再見上一面

她的第七號作品,早已有所聽聞,並一直期待,今天《不想忘記的聲音》終於面世了,我也珍而重之,把這張新專輯,從唱片店的架上拿到手中,儘管我早在串流音樂平台,先聽為快。這便是購買唱片的樂趣——碟內有一張卡,卡面是一幀啞黃的照片,照片上是站在草叢上一台小小的破鋼琴,卡內有幾行字,其中幾句是這樣的:「距離上次專輯過了九年,為甚麼仍持續著?是為了再見上一面。於是,我寫這封信給你。」下方是她的簽名,跟我那張《2003逝》的簽名是一樣的。《不想忘記的聲音》裝幀設計很美,白色厚硬皮的封面,就像一本筆記簿,裏面充滿雷光夏與樂迷通過音樂、文字、照片的心靈交流。

延續《黑暗之光》的取向,全碟多了一些電子味道,好像《不想忘記的聲音》、《公路電影》、《藍圖》等等,卻適可而止,沒有破壞雷光夏的獨特音色,反而讓音樂變得開朗明快起來,也有音量相對強烈的《明朗俱樂部》,都給樂迷帶來點點新鮮感。舊樂迷仍可在《遠方的鼓聲》、《Thank You》等作品,感受雷光夏一路走來美好而簡約的樂章。據說這張唱片是她關於旅行、家族回憶的音樂梳理,但對樂迷而言,不問究竟,那無論如何便是不想忘記的雷光夏聲音。

(2015年9月11日,星島日報,副刊E05‧文化廊‧享樂主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