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音樂劇】好人再作戰

改編自德國戲劇巨匠布萊希特同名劇作的音樂劇《四川好人》,自二○○三年首演,廣獲好評也重演不斷,即將迎來第四次演出,促成演戲家族與香港話劇團首次攜手製作,復排再演,乃本地音樂劇迷之福。


《四川好人》由演戲家族藝術總監彭鎮南、高世章及岑偉宗改編,彭鎮南執導,高世章擔任作曲及音樂總監,岑偉宗負責作詞,二○○三年首演,得到香港舞台劇獎六大獎項,二○○四年及二○一一年兩度重演,一樣賣座。

彭鎮南說,難得這個製作,重演重演又重演,為求精益求精,每次演出都有修改,也因演員不同,即使同一個角色,也有不一樣演繹,這次便由邵美君主演沈德一角,其他演員包括邱廷輝、劉守正、朱栢謙、張學良、邢灝,同場較技,迸發不一樣花火。

彭鎮南這趟重新審視布萊希特的劇本,坦言「真是不簡單」,因為不僅反映社會、人性、價值觀,還通過特別的表演形式展示出來。《四川好人》講述三個神仙下凡,留落四川,想找好人,但找極都找不到,過程中遇上賣身維生的沈德,神仙遂給她一筆錢做生意,引得窮人富人都想在她身上剝削、拿着數,她唯有收起慈悲心,硬下心腸,人性的善與惡,一併展現。

環境險惡,好人都變壞人?「這便是劇作家想寫的東西。」彭鎮南笑道,「究竟人天性是否慈悲?有沒有愛心?人們是否有互相關懷、互相幫助的精神?」布萊希特早於一九四三年寫下《四川好人》,所點出的人類互不相信、互相欺詐,不同年代,沒完沒了,該劇直指人性,適合每一個年代的觀眾欣賞或重看,從而得到啟發,這也是《四川好人》之所以成為經典的原因,「這些事情不停重複。」

談到香港音樂劇,彭鎮南稱歷史稍淺,最早可追溯至潘迪華一九七二年的《白孃孃》,鍾景輝亦多番引進外國音樂劇,如《夢斷城西》、《油脂》等等,「通過香港演藝學院資源,製作大型音樂劇,也令較多觀眾關注,亦培育了一班對音樂劇有興趣的演員。」彭鎮南也是其中之一吧,專注本土原創音樂劇的演戲家族,便在一九九一年成立,首個音樂劇創作《遇上1941的女孩》,便大受歡迎,翌年改編沈從文同名經典的音樂劇《邊城》,同樣廣獲劇壇、文學界好評。

後來又有了《四川好人》,這也是高世章、岑偉宗這對後來合作無間的音樂劇曲詞拍檔,首度碰頭。彭鎮南、高世章、岑偉宗三人當年不時開會傾談,令劇情、音樂、歌詞之間緊密扣連,彭鎮南笑說,他們互相影響,「我帶給他們戲劇知識,高世章則分享他對音樂劇的專業識見。岑偉宗便以妙筆生花的歌詞,把戲劇提升。」來到二○一九年,三人仍然一起開會,力臻完美。該劇其中一個特點,是西方音樂劇風格與中國傳統戲曲並濟,「這個形式,我們不斷摸索,盼能不斷進步。」他稱這次進一步修正音樂與戲劇的結構和過渡,令其精準多了,「某段戲可能過長了,我們便將之改以音樂表達。」

他直言近年本地原創音樂劇愈來愈多,「基石開始扎穩起來」,只歎本地場地不足,再好的音樂劇,也難以長演。《四川好人》是其中一個長演劇目,多次重演,成績不錯了,「最重要是讓觀眾記住這套音樂劇。」有否看過《四川好人》也好,不妨在這個時代,重新審視一下「好人」吧。

2019年12月19日,星島日報,副刊P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