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劇場】鄧偉傑 燃燒心中火

在真理未必愈辯愈明、言語有太多偽術的今天,回歸身體,可能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由鄧偉傑成立及出任藝術總監的本地戲劇組織同流,將一連三星期演出十三場默劇演出,名叫《活.在香港》,摒棄語言,放大身體感受,卻同樣探索香港題材,都市人打工仔將會上場,讓觀眾看出共鳴。

鄧偉傑是香港首位跟隨已故國際默劇大師馬塞馬素研習三年的舞台藝術工作者,這次製作及執導《活.在香港》,坦言也是心願,「當然希望能學以致用。現在有自己的劇團,也有黑盒平台,便想把值得向觀眾推廣的東西,再作嘗試。」

仍在香港演藝學院讀書時,他在校內演出《榕樹下》,初次接觸默劇演出,後來向馬塞馬素拜師學藝期間,他曾回港創作默劇作品《這一刻》。成立同流早期,他與香港聾劇團合辦《如果》,卻只導不演,他第三個默劇創作《Sensation》,由同流主辦,參演者包括當年仍然在學的彭秀慧,第四個創作則是香港演藝學院學生作品《情.緣》。

後來他除了在韓國與朋友偶有默劇演出,便暫停了這種表演類型的嘗試,直至去年的《荒誕.存在》,他在下半場施展了久違了的形體默劇演出,整個表演為他贏得第七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男主角。以為是《荒誕.存在》再次觸發到他對默劇的熱情,怎料原來是先有《活.在香港》的概念,《荒誕.存在》就像熱身一樣。「撻番着副『偈』。」

他笑言現在比年輕時大了三個碼,在形體動作上當然有少許分別,但對身體的靈敏度和感應仍在,教學上和導演上卻更趨經驗豐富,這次他挑選六位年輕演員,特意安排長達一個月形體默劇的密集訓練,「我向他們解釋,那就像學習外語一樣。」他稱學習形體表演訓練需時,能吸引一班年輕表演者,有興趣地繼續對默劇研探,是很重要的。「看看由今年開始,能否聚集到一班表演者,持續默劇演出。先有基本功,接下來便是創作。」

形體演出講求身體靈活性,要Move,年輕時若不多加嘗試,「年紀愈大就更難開始。」只是新一代愈來愈欠缺耐性,「但形體訓練,是簡單一個動作,要做上千次萬次,才能駕馭。」怎樣把這門表演藝術傳承下去?說到底,還是要吸引人們接觸,他笑着說:「就一步一步來吧,最緊要那把火不要熄掉。」

他多年來沒有放棄默劇,一有機會便或演或導或教,看得出他心裏那團火,仍然燒得熾烈。

2015年7月7日,星島日報,副刊E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